林清玄《生命的化妆》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清玄《生命的化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生命的化妆》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语文新教材在编排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破除了以文体划分单元的旧体例,形成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分开编排,合为一书的新体例。就现代文阅读来看,教材不分文体,组成单元,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纵向看,高一在初中基础上,着重培养理解、分析能力;高二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的能力。横向看,高一在培养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中,又分解为上学期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三项,下学期分解为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质疑解难三项。高一着重培养的理解分析能力是现代文阅读最基本的技能,而高一上学期的三项技能正处在理解分析能力的基础层次上。

《生命的化妆》是林清玄的佳作,清新隽永,慧心如兰,充满哲理。讲好这篇文章既能复习初中阶段有关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大体了解课文思路”的内容,又能给学生提供理清思路的实践机会,训练学生写作因事悟理议论性散文,为后面的阅读写作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1、知识目标

了解议论性散文知识及抑扬、类比的表现手法。

依据《课程标准》中“学习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散文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的学习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特点,使学生了解议论性散文知识和抑扬、类比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A能把握议论性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及作者的观点;

B能写因事悟理议论性散文。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维程序和思维成果的再现,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关键,是结构文章的枢纽,是发展个体思维的途径。我们要转变观念,突出思路教学,培养学生理清思路的能力,分析文章结构及作者的观点,发展学生个体思维。高考考纲提出了阅读写作议论性散文的要求,注重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的要求,本文向我们展示了为生命化妆,追求内在永恒美的追求境界,卒章显志表达了“改变表象,需从内里改革”的深邃道理,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鉴赏空间,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议论性散文思路

本课的思路开阔,线索清晰,选材精当,手法独到,道理深邃。对于这样的文章,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新高一学生存在着几个对接:初高中学生生活对接;新旧教材对接;新旧学习方式对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感情大多滞留在传统的被动

接受的模式上,处在转变过程中的种种不适应就是目前最突出的学情。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要考虑如何激发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实际的主人。自主质疑、自主探究、自主悟创,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辅导者、帮助者。

2、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阶段:揣读构想、问导析读和导问鉴赏阶段。主要培养理清思路和质疑、发散思维的能力。“揣读”是在学习文章前,请学生以“化妆”为话题构思文章。如:什么样的化妆是最美的化妆?化妆能否透视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揣测,能造成悬念,使学生想了解一个究竟,急于读下去,读后一比较就能发现差距,体味作品的精妙,体味很多写作的道理来。“揣读构想”可以培养学生多思和集中精力阅读的习惯。问导析读阶段根据课文思维脉络清晰的特征,可利用多媒体辅助完成。美国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导问阶段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结合实际发现、探究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提高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自觉性,使学生的思维成为深刻、主动的思维。培养质疑能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这种探究和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将为学生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文学世界的窗口。

二、说方案

1、课前组织,创造氛围

在新课起始前,根据学生心理规律往往处于精神分散状态,没有对新知识的需求,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给以适当的刺激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优化阅读心理。

罗布特拉特认为:阅读教材,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一致性时,阅读效果就好,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情感,就会使阅读象没有润滑剂的机器一样难以运转。因此语文阅读一定要在情感方面加强刺激力度,使学生产生阅读需要。所以在开讲前,我让学生集体朗诵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使学生沉浸在西湖的秀美景色中,为新课学习做好心理铺垫。

2、未读先思,构想全篇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则是内情外物的契合,情感沟通,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所以新课开始前,我不急于讲课文,而是请学生以“化妆”为话题构想文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命的化妆”的情境之中,从而推动学生认知顺利、高效地进行。清人唐彪对读书有个比喻“如人饥而后食,渴而后饮方有味,不饥不渴

而强食之,甚无味也。”通过讨论让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然后就势一收,引入文章所写的生命的化妆,探索作者构思的精妙,同时揣摩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

3、问导析读,捕捉初感

遵循感受、品味、领悟、积累的途径,把“读”作为感知素材的钥匙,启发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悟出作者思路的道理来,从而为进一步研讨打下基础。

4、导问鉴赏,质疑佳处

当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做课文的咨询者,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启发他们在匠心独运之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体味作品的主旨、线索、取材、手法和语言,归纳因事悟理文章的写法,提炼作品的现实意义等。

中学生不象小学生那样偏于感情上的依恋,开始有一定评价客观事物的能力,而且容易激动,认为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针对学生这一认识特点在教学中组织讨论,开展答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转入论辩中,他们会兴趣盎然,发挥聪明才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