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看我国加强民生建设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民生问题,一直受国内外广泛关注,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虽然我国民生事业以得到长足发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深刻熟悉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1.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改善民生,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既是为了改变不计代价、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需要。
2、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十分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正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当前的重点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加大政府投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抓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使得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基层群众,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扎实推进,筑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3、解决民生问题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写照,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胡锦涛在“6.25”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因此,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二、清醒熟悉当前社会民生问题的主要矛盾
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开始提出和推进社会建设。从社会建设的范畴到最后进入党的执政视野,经历了一个从社会事业到社会建设的过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注重推进新民主主义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根据地发展教育、医疗、保障等社会事业。建国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在城乡开展了教育、医疗、工伤、劳保、各类抚恤等社会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发展,各类社会事业迅速发展。1995年制定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第一次更名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但是,真正提出社会建设,起始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将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之所以明确提出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首先是因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总体格局中,社会领域出现了相对滞后和公平性下降的问题,必须加快社会领域发展,提升社会领域公平性。
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就民生领域的普遍水平来说,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资源的不公正分配,有的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使得社会的差距甚至是“鸿沟”日益拉大;人民群众对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期望受挫以及腐败问题的存在,也使得相当一部分民众产生了认同危机和信任危机,加重了心理失衡。因此,就整个社会领域而言,民生改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滞后的。具体体现:一是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二是反映民众生活状态最重要的几个具体指标不容乐观,譬如教育、医疗、住房三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例;三是农村居民等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状态差距扩大;四是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双轨制带来新的失衡。如何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开放与经济繁荣的成果问题,已成为矛盾新焦点。
三、全面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发展教育事业,夯实民生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些新举措的出台,大力提升了教育的公平度,充分体现了教育是民生之基。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目标,应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首先,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健全以政府投人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着力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和教育体制改革两大问题。完善基础教育治理体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城镇薄弱学校倾斜;切实解决农村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教师交流制度;加大督学监管力度,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普通高中,在城镇及经济条件好的农村普及高中教育,解决高中“瓶颈”问题。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加大投人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布局与结构调整,加快培养、培训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水平。再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对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推动地方高等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分层办学,办出特色,提升质量。
2、解决就业问题,重视民生根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重将是我国今后工作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创业带动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一是要抓好下岗人员的培训,使下岗人员通过培训就业等解决温饱问题。要推广先进地区经验,扩大下岗人员就业面。二是要通过资助方式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可通过小额贷款助推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备受下岗失业人员的欢迎。要竭尽全力让小额担保贷款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三是要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出台优惠政策、减轻困难高校毕业生求职负担等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3、增加居民收入,关注民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