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后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情况
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地处浦城、建阳、武夷山三县(市)交接地带,距市区51公里,镇政府驻五一村,辖11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3764户15468人,总面积175.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万亩,林地面积19.6万亩,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农业集镇。
五夫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烟稠密,盛产白莲、红菇、田螺,远近闻名,是武夷山市重要的农副产品区之一林地。
五夫镇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
是重要历史文化名镇,历代名人辈出,境内遗址遗迹丰富,是武夷山武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属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二、近年基本情况
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7918.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601.6万元,工业总产值3317万元,粮食总产稳定在14500吨,农民人均收入1750元,烤烟、白莲、食用菌、特色种养四大主导产业的经济总收入224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
全镇计划生育率达95.04%,人口自然增长率
1.78‰。
五夫镇素有"白莲之乡"的美称,种植历史悠久,市场前景广阔。
通过把白莲生产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在引进新品种、增施有机肥、提高单产、主攻质量、提高加工经销水平等方面下功夫,使白莲这一传统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2000年,全镇种植白莲5000亩,总收入达600万元,人均增收400元。
五夫镇把烤烟生产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的重点工作,烤烟生产得到迅猛发展,产值不断增加,种植面积从98年的18亩增加到2000年的942亩,产值达到120万元,并向万担烟乡镇发展。
三是食用菌产业稳步提高。
从1995年起,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五夫镇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0年,全镇强化销售保障和技术服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香菇种殖350万袋。
并进行特优食用菌开发,,逐步推广菌草食用菌,食用菌总产值1000万元,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五是特色渔业显著提高。
黄鳝、田螺养殖是五夫镇的传统优势项目,是具有五夫特色的农业经济。
五夫镇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里,是朱子理学的形成地,历史遗迹遗址丰富,为弘扬朱子文化,发展旅游经济,镇党委、政府以"抢救、保护、开发"为原则,以朱子故里--紫阳楼为中心,在紫阳楼遗址上重建占地50亩的朱子故里公园为重点,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相结合,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扩大宣传,拓展旅游市场,逐步建成一个集游览、休闲、度假、考古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新景点。
随着宣传的深入,朱子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朱子理学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重视,理学的研究和交往活动日趋频繁活跃,中外学者、游客也不断来五夫旅游观光,五夫旅游经济已初具规模。
三、游程指南:
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距离度假区51公里。
游览时间为1天。
汽车站每天有定期班车前往。
四、景观解说:
五夫镇自古“邹鲁渊源”之美称,历代名人辈出。
至宋代已是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工商仕农极为繁荣,抗金名将刘子羽、吴介、吴遴在五夫降生;词圣柳永以及他家“柳氏三杰”在五夫孕育;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出自五夫;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可谓“群英荟萃”。
五夫镇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盛产白莲、板栗、杨梅、香菇、田螺等。
主要景观有二处:
一是朱子故居--紫阳楼;
二是兴贤古街。
五夫朱子文化之旅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
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
书院门牌高耸,构筑精巧,造型古朴,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下廊设有两厢房;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
兴贤书院曾是朱熹弘讲理学,以文论道之所,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
朱子巷: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时家时突发不幸,父亲朱松病逝,去世前将儿子托给原武夷山籍的挚友刘子恽、刘勉之、胡宪教养。
于是,朱熹随母移居到武夷山五夫里,从此朱熹定居五夫里近50年。
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
这条巷子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线,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长300米,现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的足音。
紫阳楼: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住了近50年。
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
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紫阳楼构筑风格庄重典雅,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为不忘父老,以父号取名,将寝室命名“韦斋”,将书房命名为“晦堂”。
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堂。
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之意。
朱子社仓:朱子社仓坐落在五夫镇凤凰巷内,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1171年)创建,因社仓地址在五夫里,又名“五夫社仓”。
社仓竣工时,朱熹曾亲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社仓记》一文,并在仓壁上题了一首警诗“度质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
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借以劝戒社仓管理人员。
朱子社仓建成后,在春夏青黄不接时赈放粮种,冬秋偿清存放,大利于民。
自此该社仓开了南宋救荒的先河,南宋朝廷为此将朱熹所呈请施行的《社仓法》颁诏行于诸府各村。
“朱子社仓”被誉于“先儒经济盛迹”。
朱子家宴:朱熹不仅在学术上成为理学宗师,在饮食文化上也很有影响。
朱熹定生注重礼仪,热情好客又谨守“勤俭乃持家之本”的家训,为此,他待客时常以地方特产精心加工制作,形成了富有特色、美味可口、经济实惠的朱子家宴。
有朱子家酒、文公菜、鼠曲饼、酿豆腐、青炒田螺等。
二、武夷山间游人如织,人声鼎沸,可45公里外的五夫镇却极其宁静。
镇政府大院和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已历尽多年的风霜。
这里,处处是高耸的樟树、正在冒笋的竹林、带着小鸡觅食的母鸡,给人一种与生命、与土地贴得很近的亲切感。
从大院后门拾阶而上走了几十米,眼前出现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其中几棵大樟树,据说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村人告诉我们,这几棵樟树,其中有一棵是朱熹亲手种植的。
恍惚间明白了,人的生命其实是极短暂的,甚至比不过一棵树,能够永恒的唯有思想。
大樟树边的紫阳楼是两年前重新修葺的。
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是朱熹的义父刘子羽为朱熹母子建造的。
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父亲朱松病故,临终时,把朱熹母子托付给生前好友、抗金名将刘子羽。
朱熹遵亡父之命,奉母迁居五夫里。
刘子羽为不负好友重托,于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自己宅旁造了一所宅居,朱熹从15岁起在此居住,直到晚年迁居建阳。
紫阳楼历代都曾重修过,后毁于民国,如今看到的是两年前为申报“世遗”而重建的。
楼的四周青山环绕,碧水潺潺,屋后几畦青圃镶嵌着半亩方塘。
据说,当年朱熹在此苦读时,无意间瞥见方塘中的云彩映衬着消瘦的人影,再回首看看屋后的灵泉,顿生感悟,于是吟出了饱含哲理的千古名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子巷是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叉巷。
朱熹寓居紫阳楼时,每次外出讲学、会友都要经过这条小巷,人们称它为朱子巷。
当年朱子在这里走过,曾有多少玄理妙思从窄巷涌出。
已有千年历史的兴贤古街,处处可见宋代的古建筑。
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门上分别镌刻着“崇东首善”、“天地钟秀”、“紫阳流风”、“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手书的横额,古意盎然。
在这儿,我们欣赏质朴的古民居,品尝清冽的古井水,仰视精巧的石坊门,欣赏精致的石砖雕,思绪似乎也随着先贤进入理学的无穷妙境。
朱子社仓是朱熹为赈济灾民而建的,当时这里年年贮满稻谷和棉被,随时准备向穷人提供救助。
朱熹还在社仓边挖了一口井,用于消防。
兴贤书院是当年朱熹讲学的地方,一砖一瓦,都渗透着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副副堂匾、楹联,苍劲有力,仿佛在述说着天地间一种不朽的思想与精神。
武夷山中理学魂
朱熹,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曾在武夷山区生活了几十年。
武夷山的青山绿水孕育出他那博大深厚的思想。
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和发展,一代又一代的理学先贤出入于武夷的青山秀水间,他们在这里创建书院,继志传道,使朱子理学得以发扬光大,也把武夷山推向文化鼎盛时期,成为一座理学名山,被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
坐着竹排沿九曲溪顺水而游,群峰之间,碧水之上,处处跃动着理学大师们潜心研习的身影。
五曲溪边的武夷精舍,是朱熹二次宦游归来于1183年建成的。
此后,朱熹便专心致
志在这里讲学、开展学术活动。
当时,四方学者纷至沓来,朱熹学派的中坚人物都聚集在这里,潜修学问。
这一时期也是朱熹学术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
他在这里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标志着其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皇帝诏令以“四书”为国家考试的主课,以“朱注”为官方解释,凡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士子都必
须遵照朱注来解“四书”,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六曲是武夷山景点荟萃的绝妙处,这里留下朱熹亲笔书写的摩崖石刻“逝者如斯”,还留下他的后代崇拜者——明兵部侍郎陈省的巨幅摩崖石刻:“空谷传声”。
是啊,朱熹的一生就像流经这里的武夷九曲水一样,淘尽泥沙之后,显得格外圣洁平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多少历史的遗存都随时光的推移而泯灭,多少显赫的虚名都随世事的变迁而化入尘土,只有执着探索世界、探索人类本质的思想和精神才能与日月山河共存。
朱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就像这“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九曲溪一样,绵长悠远。
从14世纪开始,朱子理学相继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对这些国家的思想界发生了重大影响。
16世纪,来华传教士把朱熹理学介绍到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也发生过作用。
英国古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
”在现代日本社会里,朱子学仍被奉为金科玉律,运用到经济建设和管理中去,所以日本有“东西合璧的儒家资本主义”之称。
在欧洲,有的学者尝试着把东方的理学思想和西方某些哲学观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这一切表明,朱子学的精髓正日益融化到世界思想史的体系中。
武夷何其有幸,有了朱子;朱子何其有幸,与武夷相伴一生!如今,把武夷佳景与朱子智慧尽收眼里、烙在脑中,我们何其有幸!
武夷山——朱子理学的摇篮
千秋评说朱子伟业,朱熹与武夷山结下了理学之缘。
对于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我国著名哲学家蔡尚思教授在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编纂的《闽学研究丛书》而撰写的总序中有一段精辞的论述:
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
因此,有些学者称朱熹为“三代下的孔子“。
在中国经学史上,最突出的是汉、宋两派:郑玄集汉代经学之大成,朱熹集宋代经学之大成。
在中国理学史上,朱熹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及邵雍之大成。
古来称“宋五子”,其实不够全面,应是“宋六子”。
朱熹吸收道、佛两教的部分理论补充儒家的不足,而又不失其儒家的根本体系。
他是古代新儒家的最大代表,而为近现代新儒家所仿效和歌颂。
在中国学术史上,朱熹的博学超过了任何前人。
在中国著述史上,朱熹的著述比之前人也是最多的一个。
康熙与李光地编出的《朱子全书》,实是“朱子不全”之书。
在中国文庙(孔庙)史上,汉后有那么多的先儒、先贤,但被封建王朝列入“十哲”之内者,朱熹是独一无二的。
在中国文化史、闽北文化史上,朱熹都占了第一位。
福建之被称为“海宾邹鲁”、“理学名邦“,都是同朱熹分不开的。
他对福建文化教育的贡献最大。
单就以上这些方面来看,已可知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数一数二的地位了。
蔡尚思教授不仅高度评价了朱熹,而且对武夷山也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有一首诗写道:
东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这并不是蔡教授独创的溢美之词。
清朝学者蒋溥对武夷这座理学名山评论道:“夫武夷之在闽,殆与岱宗之在鲁。
……况在赵宗之世,恒为臣儒所托足。
龟山(杨时)、屏山(刘子翚)、晦庵(朱熹)、西山(蔡元定),一时讲学之盛,不下鹿洞、鹅湖,则又不仅玉女、晴川、仙坛佛地,为足供竹杖蓝舆,流连吟赏而已。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原序》)清乾隆时代的文渊阁大学士史贻直说:(武夷山)“六朝时自顾野王讲授其中,文学以显,至宋清献(指赵抃)筑‘吏隐亭’于三曲,其后杨文肃(杨时)、胡文定(胡安国)偶道于此,及朱子开紫阳书院,诸大儒云从星拱,流风相继,历元明以至于今,而闽学集濂、洛、关之大成,则皆讲学于此山者,而其名遂甲于天下。
”又据清代董天工《武夷山志》载:宋、元、明、清(至乾隆初)四朝,仅先后在武夷山景区内隐居的文人高士就有19位,结庐读书讲学的名儒43位,来武夷山探幽寻胜的学者、名臣387位,其中理学家47位,这些名人蜂涌而来武夷山,与其说是单纯为了流连于碧水丹山,勿宁说是兼优游与瞻仰于一体。
清初康熙皇帝的宠臣、理学家李光地南巡时专程绕道前来武夷山,他仰望着朱子祠前康熙皇帝赐的御额“学达性天”肃然起敬,成诗三首。
其中一首道:
居于夫子以邹鲁,来往未曾拜夫子。
此行弃舍浙江舟,取道回邅西水浒。
探源莫惮九折深,阳止方知万仞古。
飘风当谢武夷君,不是看山非采古。
朱熹去世后,瞻仰胜迹的名人络绎不绝,跻跻于武夷山道,上至达官贵族,下至黎庶布衣,究其原因全在于朱子在学术上的成就。
如今,屹立于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中心的武夷宫范围之内,新构建了一所朱熹纪念馆,方毅为其题写了馆名,馆处大门赫然撰联曰:“接伊洛之渊源,开海滨之邹鲁。
”
现在让我们回到朱熹当年在武夷山麓五夫里的寒居陋巷里,去探究他当年追索哲理的深邃心境;让我们攀登武夷山的千峰万壑,去倾听他当年滔滔论道的历史回音……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