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后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情况
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地处浦城、建阳、武夷山三县(市)交接地带,距市区51公里,镇政府驻五一村,辖11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3764户15468人,总面积175.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万亩,林地面积19.6万亩,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农业集镇。五夫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烟稠密,盛产白莲、红菇、田螺,远近闻名,是武夷山市重要的农副产品区之一林地。
五夫镇自古就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是重要历史文化名镇,历代名人辈出,境内遗址遗迹丰富,是武夷山武夷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属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二、近年基本情况
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7918.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601.6万元,工业总产值3317万元,粮食总产稳定在14500吨,农民人均收入1750元,烤烟、白莲、食用菌、特色种养四大主导产业的经济总收入224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全镇计划生育率达95.04%,人口自然增长率
1.78‰。
五夫镇素有"白莲之乡"的美称,种植历史悠久,市场前景广阔。通过把白莲生产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在引进新品种、增施有机肥、提高单产、主攻质量、提高加工经销水平等方面下功夫,使白莲这一传统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00年,全镇种植白莲5000亩,总收入达600万元,人均增收400元。
五夫镇把烤烟生产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的重点工作,烤烟生产得到迅猛发展,产值不断增加,种植面积从98年的18亩增加到2000年的942亩,产值达到120万元,并向万担烟乡镇发展。三是食用菌产业稳步提高。从1995年起,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五夫镇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0年,全镇强化销售保障和技术服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香菇种殖350万袋。并进行特优食用菌开发,,逐步推广菌草食用菌,食用菌总产值1000万元,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五是特色渔业显著提高。黄鳝、田螺养殖是五夫镇的传统优势项目,是具有五夫特色的农业经济。
五夫镇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里,是朱子理学的形成地,历史遗迹遗址丰富,为弘扬朱子文化,发展旅游经济,镇党委、政府以"抢救、保护、开发"为原则,以朱子故里--紫阳楼为中心,在紫阳楼遗址上重建占地50亩的朱子故里公园为重点,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相结合,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扩大宣传,拓展旅游市场,逐步建成一个集游览、休闲、度假、考古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新景点。
随着宣传的深入,朱子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朱子理学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重视,理学的研究和交往活动日趋频繁活跃,中外学者、游客也不断来五夫旅游观光,五夫旅游经济已初具规模。
三、游程指南:
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距离度假区51公里。游览时间为1天。汽车站每天有定期班车前往。
四、景观解说:
五夫镇自古“邹鲁渊源”之美称,历代名人辈出。至宋代已是鼎盛时期,名人学者云集,工商仕农极为繁荣,抗金名将刘子羽、吴介、吴遴在五夫降生;词圣柳永以及他家“柳氏三杰”在五夫孕育;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出自五夫;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从师就学,可谓“群英荟萃”。五夫镇自然环境幽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盛产白莲、板栗、杨梅、香菇、田螺等。
主要景观有二处:
一是朱子故居--紫阳楼;
二是兴贤古街。
五夫朱子文化之旅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
书院门牌高耸,构筑精巧,造型古朴,全部建筑共分三进,前进为正堂,分下廊与上厅,下廊设有两厢房;二进为书院,分左右两院,正进为文昌阁。兴贤书院曾是朱熹弘讲理学,以文论道之所,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
朱子巷: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时家时突发不幸,父亲朱松病逝,去世前将儿子托给原武夷山籍的挚友刘子恽、刘勉之、胡宪教养。于是,朱熹随母移居到武夷山五夫里,从此朱熹定居五夫里近50年。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这条巷子是五夫中和坊与儒林坊(古名)的交界线,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原全长300米,现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的足音。
紫阳楼: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住了近50年。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紫阳楼构筑风格庄重典雅,一楹两进,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朱熹为不忘父老,以父号取名,将寝室命名“韦斋”,将书房命名为“晦堂”。中堂悬匾曰:紫阳书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今属江西)的紫阳之意。
朱子社仓:朱子社仓坐落在五夫镇凤凰巷内,是朱熹为赈济灾民于乾道七年(1171年)创建,因社仓地址在五夫里,又名“五夫社仓”。社仓竣工时,朱熹曾亲撰《建宁府崇安县五夫里社仓记》一文,并在仓壁上题了一首警诗“度质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借以劝戒社仓管理人员。朱子社仓建成后,在春夏青黄不接时赈放粮种,冬秋偿清存放,大利于民。自此该社仓开了南宋救荒的先河,南宋朝廷为此将朱熹所呈请施行的《社仓法》颁诏行于诸府各村。“朱子社仓”被誉于“先儒经济盛迹”。
朱子家宴:朱熹不仅在学术上成为理学宗师,在饮食文化上也很有影响。朱熹定生注重礼仪,热情好客又谨守“勤俭乃持家之本”的家训,为此,他待客时常以地方特产精心加工制作,形成了富有特色、美味可口、经济实惠的朱子家宴。有朱子家酒、文公菜、鼠曲饼、酿豆腐、青炒田螺等。
二、武夷山间游人如织,人声鼎沸,可45公里外的五夫镇却极其宁静。
镇政府大院和其他大多数地方一样,已历尽多年的风霜。这里,处处是高耸的樟树、正在冒笋的竹林、带着小鸡觅食的母鸡,给人一种与生命、与土地贴得很近的亲切感。
从大院后门拾阶而上走了几十米,眼前出现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其中几棵大樟树,据说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村人告诉我们,这几棵樟树,其中有一棵是朱熹亲手种植的。
恍惚间明白了,人的生命其实是极短暂的,甚至比不过一棵树,能够永恒的唯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