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儿童焦虑行为的个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障碍儿童焦虑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情绪障碍是儿童的第二大心理障碍,但很少受到关注和治疗干预。本文对一例情绪障碍儿童的焦虑行为进行个案研究,通过观察、访谈、行为记录等方法,对其焦虑行为的表现、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和分析,制定干预焦虑行为的有效方法,并围绕儿童焦虑行为中的的不安行为和自伤行为等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和普通学校老师以及儿童家长提供指导。
【关键词】:情绪障碍;焦虑行为;个案研究
【正文】
一、前言
儿童心理门诊接收的病例发现,儿童心理障碍主要是三大方面的问题:学习能力障碍、情绪性格问题、心理障碍和疾病。儿童情绪障碍,目前是第二大心理障碍。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期,以焦虑、恐惧、抑郁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心理障碍。它的发生率仅次于儿童行为障碍。有调查资料报道,学前儿童各类情绪问题发生率为17.66%。而通常,儿童情绪障碍很少受到关注和治疗干预,在社区中被诊断抑郁的青少年只有20%接受了治疗,目前许多用于成人抑郁症的药物已经用于治疗儿童情绪障碍。
儿童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是指儿童时期以焦虑、恐惧、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心理障碍,这类障碍属于内隐性问题,其发生率仅次于行为障碍。国外学者的追踪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行为情绪问题能够较好地预测将来发生的相似问题。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常见类型有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和癔症。与成人神经症性障碍的临床表现不全相同,及时诊治,多数预后良好。如不及时矫治,有可能发展为慢性,甚至迁延到成年。对儿童青少年个性的形成及智力的发育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焦虑是较为常见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之一,它涉及诸多轻重程度不同却可相互转化的负性情绪,如不安、紧张、害怕、恐惧等。由于儿童焦虑情绪较高的隐蔽性和内隐特质,易被忽视,导致过去人们对儿童焦虑问题及其预防的研究相对较少。近些年来儿童情绪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儿童情绪障碍——儿童焦虑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逐渐成为儿童心理卫生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小文,男,2004年出生,现读于常德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三年级。2012年韦氏智力测评为85分,轻度智力障碍,父亲早逝,母亲在其幼年改嫁,幼年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成长,2008年被寄养于姑父家。
(二)研究方法
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主要通过访谈法以及ABC行为观察记录法对个案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根据个案的基本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和预防措施来对儿童的焦虑行为进行干预。
三、研究过程
(一)资料收集
1.访谈
研究者针对该儿童的焦虑行为对研究对象的家长、教育者以及同学进行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幼年时,奶奶对其溺爱,长期放纵其行为,小文姑父家经济状况较差,只有姑父一个人有正式工作,很少关心和帮助小文的生活及学习,有时甚至打骂体罚,姑姑是临时工,在家比较心疼小文,姑姑有两个孩子,当姑姑不在家时,其两个孩子经常欺负小文。小文对外界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差,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弱,在广场、集市、超市等人多的地方就会恐慌、逃避、甚至大喊大叫;在学校缺乏交往意
识,极少主动与人沟通,只与自己熟悉的同学或同伴玩耍,但与同学或同伴玩耍时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就会发脾气或产生其它焦虑行为出现;在全校学生集中做操时,常常惶恐不安,有发作性紧张、恐惧等,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缺乏安全感、心里不踏实;上课的时候情绪烦躁、吵闹,难以安抚和照料,情绪不佳时伴有拍打头部、胸部等自伤行为;学习方面比较困难,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业基本抄袭同学的,而且常常不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如果没有人对他进行指导,他就只抄写题目,对学习只停留在简单的表象上面,不能深入理解。
2.观察记录
根据以上访谈,对其在校期间的焦虑行为进行观察。
焦虑行为界定:
(1)自伤行为:敲桌子、撕衣服、拍打自己的胸部、头部等;
(2)不安行为:恐慌、发脾气、吵闹、影响他人学习。
观察时间:每天早上8:00至上午11:50之间,总时长为3个星期。
观察地点:教室,操场,小文家中。
采用行为ABC记录表对其进行详细记录(举例见表1)
表1 小文的行为ABC观察记录表(节选)
观察日期:2012年3月16日
小文在学校和家里几乎每天都有自伤行为和不安行为,在体育课上和感统训练课尤为频繁。在观察时间里问题行为出现次数记录结果如表2:
表2 小文的焦虑行为出现次数统计表(2012年3月12日—4月2日)
注:表中A 表示自伤行为,D表示不安行为
从表中可以看出,小文一周出现的自伤行为至少有14次,一周内出现的不安行为至少有10次,表现十分频繁。频繁的焦虑行为发生导致家长和教师教育困难,也导致小文在同伴中被孤立,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二)焦虑行为功能分析
通过对访谈内容和观察记录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造成个案焦虑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年时家庭的不幸,家庭结构不完整、不稳定,缺少父爱、母爱,缺乏管教,被寄养后,亲人很少对孩子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及照顾,甚至遭受家庭暴力,这使孩子长期的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焦虑状态。
2.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和同伴的孤立,让孩子内心受到严重的感情创伤,长期处于惊吓、恐惧和压抑、孤独的环境中,从被同伴孤立,发展到选择焦虑行为以带来安全感;并对学校、老师、同学产生了应激性的排斥和阻抗。
3.孩子在发病初期未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到引起重视时,已经延误了很长时间,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时间,增加了干预的难度。所以即使孩子有改变自己的愿望和条件,都会影响干预的效果。
(三)焦虑行为的干预策略
通过对个案焦虑行为的表现、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了解,针对个案出现焦虑行为的前因后果,制定了以下处理策略和康复性训练,以消除其不良行为,培养其良好行为。
1.前因控制策略的制定
前因控制策略主要在发现焦虑行为发生的先兆时,事先采取措施,以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在本个案中对其了不良环境的更换;与家长多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其在家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掌握当天该生的身体状况、气候变化;家长与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关注,时刻注意其言行举止等控制策略。如针对其在嘈杂环境中容易情绪烦躁、吵闹等行为,当他置于或即将置于嘈杂环境时,应立即带他离开;或在进行活动,其出现不配合的时候,应立即转化教学策略,提供适当的协助,以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此外,对个案的焦虑表现不要过分注意,不要逼迫他们讲话,以免使其精神更加紧张。
2.行为训练策略
前因控制策略防止了问题的发生,但这些只是暂时的措施,从该个案的发展来看,对其焦虑行为不可一味的迁就,对个案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应增强小文处理问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小文的焦虑行为稳定后,必须采取消退焦虑行为的策略,让他慢慢的学会面对,学会在不良的环境中控制自己的紧张、焦虑情绪,教他以新的、适当的行为来替代焦虑行为。教师应鼓励个案参加集体活动,将孩子融入到班集体中去。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通过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以及调整家庭关系,为其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家庭环境,减少粗暴的教育方式,并适当的给予善意的鼓励。
四、干预效果分析
通过两个月的跟踪研究,小文的焦虑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