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辩证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辩证统一\
傅秀政(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真实性,是纪录片赖以生存的基础,真实性同时包含着非真实性的问题。真正纯粹意义上的真实性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达到。纪录片要实现其社会功能,践行“真善美”的记录原则,则篮须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方式。艺术表现方式的运用虽有碍客观记录的原则,却在一定程度的弥补了纪录片非真实性——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辩证的统一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丰富了纪录片的艺术性与可视性,促进了纪录片的发展。辩证的看待纪录片的真实性,成为纪录片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表现方式社会功能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自1922年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之后,纪录片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发展至今,各种拍摄技法和辅助拍摄设备被广泛运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然而,伴随着这种发展而来的,还有诸如情景再现、扮演、搬演、动画模拟,甚至虚构在内的各种表现方式的越来越频繁的运用。于是,关于纪录片的真实性的探讨之声此起彼伏。诸如追随苏联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论”者,则反对大肆运用这些有碍真实记录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有提倡林达·威廉姆斯的“新纪录电影”概念者,则赞成积极采用虚构手段,更好的表达真实。所谓真实,已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的真实性是指在第一现场或被摄主体本真面貌的情况下,记录者采用真实时空记录的事或人,通过后期制作再现给受众,让受众感受事件再现的真实过程,承认其纪录片的真实性,从而实现纪录片的社会功能,这是纪录片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前提。
(一)社会功能每一种真正的艺术都要完成一种社会功能。它旨在唤起观众、听众或读者的感情或行动。为达此目的,艺术作品不仅需要依靠诱人的语言、声音或线条结构,而且需要感情和形式以外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作者的服务对象:某个统治者、君主、社区、阶级、国家、教会、政党等等。⋯一部优秀的作品总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探讨个人和社会的问题,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和别人,激励我们“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迫使我们审视自己并对自己做出判断。纪录片东南传播2013年第2期(总第102期)《北方的纳努克》表现的是昂加瓦dell 人们近乎原始的生活状态,揭示了主人公与自然抗争的精神,而《俺爹俺娘》则是表达生活中蕴藏在深处的亲情,至于《我的祖国》系列片,则是表现中国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日本的纪录片制作者小川绅介就常强调,纪录片是一种精神,它是靠真实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来带动社会中更多的人来思考和改变现状。i2,}t对于虚构故事片电影的消遣与娱乐性来说,纪录片以它真人真事的特殊内容,能给受众更大的震撼,在观看它,思考它的时候,受众也会无意识的将记录的内容潜移默化到自己的环境,从而对放映内容的态度也显得更加谨慎。为了实现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发挥它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在各种表现方式的帮助下,尽可能的还原某些不可再现的历史画面,同时也借助制片团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提高纪录片艺术性的同时营造一种“真实”的气氛,冲击受众的感官,引发其思考的意识。(二)美学价值真善美是任何一门艺术都必须遵循的艺术原则。“真”是艺术得以存在的前提,“善”是艺术符合当时当地准则的表现,是艺术被发展延续的条件,“美”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经过创作者艺术手段修饰产生的结果,它给观众带来愉悦的享受。真善美,三者既独立,又关联,是相互统一体。纪录片中的“真”主要表现为所叙事物的真人真事与真情实感;纪录片中的“善”主要表现为刨作者通过记录真人真事,或揭露社会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引发人们思考并改变现状;或讲述一个动人故事,弘扬一种时代精神,促进社会道德完善与精神文明建设,又或单纯的记录一种习俗、语言的变迁、历史文化等等;纪录片中的“美”则主要表现为画面语言美。画面语言包括构图、色彩、用光、影调、同期声、音乐、解说等。
纪录片中关于音效、动画、扮演、搬演、图片、空镜头、解说等表现方式的运用,均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纪录片的真实效果,表现纪录片的真实美与艺术美。
二、纪录片的非真实性纪录片的非真实性主要指经过众人参与制作的纪录片,加入了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存在所谓“合理的偏见”,同时在其他客观因素的影Ⅱ向下,致使本来真实存在的影像未能得到客观直接的记录和再现。纪录片的非真实性是必然存在的。我们日常生活的吃喝万方数据玩乐可以用家庭DV随意记录,这时候的记录毫无疑问是真实的,但它只是我们的消遣,记录并不等于纪录片。纪录片有一定的思想主题,记录的内容逻辑关系强,艺术特色鲜明,社会功能指向明确。因此,它的制作与分布需要经过一系列环节的润色,当一个环节完成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时,影像的思想主题便越来越明确,逻辑关系也更紧密,艺术表现也越体现出美学特征,然而,其真实性也越来越低。现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纪录片非真实性的必然性。
(一)文本纪录片制作者在选材的时候,发现了拍摄对象的闪光点,把它作为拍摄题材。为了更好的表现拍摄主体,突出主题,可能事先写好文本,拟好拍摄大纲,同时把自己的拍摄需要同拍摄对象进行交流,正如弗拉哈迪要求纳努克在捕猎中遇到有碍拍摄时要放弃捕猎一样。这种事前文本,首先被灌输到摄像师的思维中,促使他容易忽视被摄主体的本来特质,而一味按着文本行事。此外,被摄主体也因纪录片制作者的嘱咐,产生了一种心理暗示,会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某些习性来迎合拍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事前文本对拍摄对象的真实性是有干预的,它阻碍了被摄主体自然情感的流露,不利于本真的事件反映。对应事前文本的是事后文本。事后文本则时在选择题材时有一个倾向,摄像师只是作为一个“眼睛”,记录下被摄主体的种种,然后在后期中把影像联系起来,提炼思想,剪辑镜头,组织镜头语言。这种拍摄方式比较符合真实性原则,没有太多的干扰拍摄对象,但是,这样产生的纪录片只是从制作者的角度来看的,它体现的是制作者眼里的真实,相对于被摄主体的真实来说,它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镜头干预镜头的存在,对被摄主体来说,都是一种“威胁”(偷拍除外),它在不自觉中影响着被摄主体的真实表现。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就有安全需求这一说。在了解了镜头具有记录所有的功能后,他们内心就可能产生“不安全”的想法,或者是担心落人把柄,或者是不惯在人前暴露自己的真实生活与想法。总之,无论是出于什么念头产生的不安全感,它都在阻碍真实内容的记录。获得威尼斯地平线单元纪录片奖的《无用》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山西汾阳一对小夫妻对着镜头外采访人问是否觉得对方漂亮帅气的问题时,表现得特别的不自然。夫妻俩由最初的尴尬笑笑到后来沉默的低头,再到最后妻子“逃避”似的望向门外。整个长镜头差不多持续了10秒,夫妻俩不自然的表情全被记录下来。抛开贾樟柯想要表达的特殊意境,除去所问问题弓I发的尴尬,很大程度上,我们看到的是被摄主体对毫无保留的裸露在镜头面前的心慌。如怀斯曼等著名纪录片专家所认为的“摄像机应该像墙上的苍蝇,不被人注意从而真实的记录现实”的想法,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与自我安慰。因为除了偷拍以外,被摄对象一旦知道了自己的处境,即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逃避或反抗”,从而隐藏部分真相。紧目丁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ONGNAN CHUANBO传媒研究——电视节目研究
(三)镜头选择镜头选择包括摄像师对镜头的选择和剪辑师对镜头的选择。摄像师对镜头的选择是第一阶段。毫无间断的记录下被摄对象的所有是不切实际且毫无意义的。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摄像师会根据拍摄大纲或者仅仅只是拍摄方向,结合他自身的想法记录下他认为有价值的镜头。在他的筛选过程中,被摄对象的一部分内容就会被他视为“无意义”的存在而被删除掉,不予记录。这样,真实信息就有部分被过滤掉了。剪辑师对镜头的选择是第二阶段。摄像师完成素材拍摄后,工作便落到了剪辑师手中。剪辑师根据所拍摄的素材,在剪辑中又会根据所需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选取他认为有表现力的,能够突出被摄主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