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男孩》影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波拉的精英们
“反战电影”,一直是世界电影潮流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壮大的洪流。

作为二战的始作俑者国,德国人自己的反战题材片,却并没有试图去掩饰或者美化自己的罪行。

他们的很多作品,如他们自己称为二战六十周年“终站三部曲”的《帝国的毁灭》、《希望与反抗》以及我今天所要赏析的《希特勒的男孩》,这些作品都直面了二战的罪恶和黑暗,毫不避讳对自己国家过去的罪行的揭露。

其中,《希特勒的男孩》更以一个德国普通男孩的视角,展示出了希特勒政权下对青少年进行的“洗脑式”的集权教育以及集权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摧残。

影片讲述了一个德国普通男孩Friedrich因为自己在拳击方面的天赋,受到了赏识,而不顾家人反对,进入Napola ----为元首培养“死忠”的精英战士的学校进行学习。

在这里他遇到了好友Albrecht,一个热爱文学并品性善良的纳粹军阀子弟。

在Napola中,Friedrich接受了残酷的集权教育,性格也不断变得残忍冷酷,和好友间的隔阂也逐渐产生加重。

终于,保守肉体和精神折磨的Albrecht 在一次残酷的训练中选择了放弃生命,Friedrich备受打击,终于也因为对这种灭绝人性的教育形式的反思怀疑,在拳击比赛中失利,被“幸运”地驱逐出了Napola。

影片中的Napola,指二战背景下分布于德国各地的训练营。

专门用于培养18岁以下的“纯种”优秀日耳曼青年,作为希特勒政权下的未来接班领导人。

不计其数的德国青少年怀揣着成为“元首的精英”的梦想进入这些训练营训练学习,却最终在残忍冷酷的教育模式下沦为集权的牺牲者,或是希特勒政权的“走狗”。

而他们无一都在这样的训练营中经历了人性的扭曲和摧残,无法得到应有的正常的成长环境。

影片全片都在对这种模式的教育训练进行揭露和批判。

首先是片名,德文全名意为“纳波拉:元首的精英”。

将这种残忍的泯灭人性的训练营,用纳粹的叫法称呼为“精英”,正是在对希特勒政权下扭曲的社会取向的控诉。

在这样的政权统治下,一切都以为元首服务为最高准则,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个人追求、宗教信仰乃至生命,都被绑架在集权政权的铁柱之上,经受着炽热的烙印,最终逐渐腐蚀殆尽。

片中的配角Albrecht正是这种集权教育牺牲者的典型代表之一。

作为军阀子弟,不喜欢纳粹主义,反倒热爱文学和写作的他,注定不能得到家族和其他人的承认。

这样的人生注定是段悲剧,无法抉择地被送入纳粹训练营进行训练学习。

然而无论自己做出多大的努力和改变,都无法得到父亲和母亲的关注。

父亲甚至毫无顾忌地表达对自己的朋友的偏重,而完全忽略自己的存在。

同时,朋友的性格变节也让他倍感煎熬,Friedrich由善良变得残忍,在赛场上的毫不留情,让他感受到了这样的训练教育对自己和对朋友的改变。

在误杀了犹太少年后,负罪感更让Albrecht难以放过自己。

最终,他在一次水中训练中选择了自杀。

这些细节,都是在逐步展现人性中深刻的东西。

影片避免了单纯的善恶定义,而仅从叙事的视角去反映一个集权政权下的小人物们的无力和悲剧。

无论是为了挽回荣誉选择拥抱手榴弹的“尿床精”,就餐时得知亲人在战线上去世的消息的小孩,在发言中发表反犹太言论而受表扬的学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直观反映出纳粹背景下人性的扭曲和变态,是反战主题在影片中“不显山不露水”的体现从影片拍摄的角度来看,有很多地方显示出了蒙太奇技法与运用场面调度进行连续拍摄的技巧的结合。

如在展现Friedrich与Albrecht在训练营中逐渐相异的效果的时候,影片将Friedrich在拳击台上的比赛的画面与Albrecht在编辑室中对
学生档案以及文字进行细致整理进行了巧妙剪辑拼接。

Friedrich在激烈的赛场生死对决中被灌输了“你死我活”的思想,逐渐变得残忍冷血;Albrecht却在文字写作的道路上继续追求喜爱的东西,保持了热忱。

最后,Friedrich对Albrecht的文章进行评价和Albrecht对Friedrich在赛场上攻击倒地对手行为进行质问,最终表现出两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已经发生变化和区别。

这里运用的对比调度和重复调度的手法,不断强化了我们对于两人在同一个环境下的不同变化的概念,很好地解释了两人分歧的来源。

这个分歧矛盾,也带来影片中的有一个小高潮,即朋友间的争吵和最终的和解,颇吸引人眼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调度和蒙太奇技法的使用中,《希特勒的男孩》做得十分自然,在动态的拳击场面和静态的打字画面的切换拼接中,没有显现出混乱无序的感觉。

很多电影会在不成熟地运用这种技法的时候,仅为了追求视觉上的新奇和怪诞效果,导致影片内容结构混乱不堪无法理解,甚至不能自圆其说。

因此这部影片对这种拍摄技法的成功运用,也可引为范例。

该影片导演是德国导演及演员,丹尼斯·甘道尔。

这是他导演生涯中指导的第二部影片,可以说是甫一出手就一举斩获了巴伐利亚影展最佳导演奖、意大利维亚雷里欧最佳影片等国际大奖。

他的爷爷,本身就在希特勒军校接受过教育和训练。

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故事的他,对着希特勒政权下的世界有着深刻认识。

因此,接连拍出《希特勒的男孩》和《浪潮》这些二战主题的优秀电影也显得驾轻就熟。

同时,因为题材关乎法西斯政权下的教育这样一个崭新的题材,他的作品对一场人类历史中的悲剧进行了全新的侧面的展示,因而也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赞赏。

战争将永远是人类电影艺术的一大主题,而这样的全新展示,也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进步和革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