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
学前儿童的能力

胎儿的环境
• 以前总认为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在出生之后 才开始的,把“与生俱来”的都一律视为遗传的 素质,事实上,人从受精卵起就受到环境的影响。 婴儿在出生前外界环境是通过母亲的各种渠道而 影响胎儿的。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母亲的年龄、
营养、疾病、情绪以及药物、烟酒等都会对胎儿 发育发生作用。如胎儿时如果营养不足会影响脑
• (2)智力复合论:代表—霍夫斯塔特,儿童的智力 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多维度的
• (3)智力内容变化论: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如 婴儿期是感知动作性质的智力,以后是认知性质的 智力。
(4)加德纳 多元智力理论
• • • • 1.逻辑数学智力 2.语言智力:指听、说、读、写的能力 3.音乐智力:指谱写歌曲和器乐演奏的能力 4.空间智力:指准确感受视觉——空间世界 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力:指控制自己身体运动和技 术性地处理目标的能力 6.人际关系智力: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7.内省智力: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 力 8.自然智力:指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 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
最高的一段称为高原期。
2.儿童智力发展曲线
(2)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 人生头几年是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甚至是最迅速的 时期。由此形成先快后慢的上升曲线。
布鲁姆(Bloom,B.1960)的研究:搜集了本世纪前半期多种 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纵向追踪材料和系统测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和总结,得出了一条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曲线:
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所必须 的能力。(智力、运动、操作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为完成某项专门活动、专门 领域所必需的能力。例如:数学能力、音 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和写作能力 等都属于特殊能力。
学前心理学-第十章-幼儿个性的发展

心理自我。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1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2 对自己行动的认识 3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 当婴儿发现咬手 指与咬布娃娃的 感觉不一样时, 就有了最初的自 我意识--自我 感觉。
• 如果婴儿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 开来,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例如, 知道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
生智商较低。
第四节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 自我意识的概念
• 自我意识: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 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体验、 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 1 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 生理自我; • 2 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 获得社会
内向,敏感,细腻,幻 想、胆小
贾宝玉:多血质
外向,热情、活泼好动, 善于交往,兴趣变化快
萨达姆:胆汁质
• 外向,脾气急躁,易激动、难约束,直爽,精力旺盛,
张飞:胆汁质
• 人一般是两种气质混 合型,具备一种气质 或三种气质的人比例 较少。
• 气质在童年期表现得 比较明显
4 为什么要研究幼儿气质?
• 1 先天的气质
– 幼儿的四种气质类型 – 容易护理的40% – 困难的10% – 慢慢活跃起来的15% – 中间型 35%
• 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这些气质特点是 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造的 起跑线。
• 正是这种差异或特点制约了父母或其 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 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 果。
• 两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 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 格的萌芽
幼儿心理学:学前儿童的性格ppt课件

认知方面包括好奇心、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
情绪方面包括情绪的稳定性、表达方式和调节能力等。
03
CHAPTER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0-1岁,以自我为中心,通过感觉和动作来探索世界。
婴儿期
幼儿期
学前期
1-3岁,开始有自我意识,表现出独立性和好奇心。
创新研究方法Biblioteka 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大数据分析和生态化研究,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
深入研究性格形成机制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机制,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03
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了解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个温馨、和谐、支持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孩子积极、自信、乐观的性格特征的形成。相反,紧张、冷漠或暴力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焦虑、自卑或攻击性性格。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权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通常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合作和适应性强等积极性格特征。而过度溺爱或忽视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依赖、任性或消极的性格。
01
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
根据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以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
02
培养积极性格品质
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积极性格品质,如勇敢、诚实、自律等。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启示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研究学前儿童的性格,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如焦虑、抑郁等。
学前儿童需培养的个性 - 性格培养

学前儿童需培养的个性 - 性格
培养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
自我约束——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如打人是不对的,他们应该学会区分正确和错误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关心他人——孩子应该学会关心别人,理解他人的感受。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习题答案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步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步融入社会的过程。
2.依恋:广义: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狭义:依恋是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接,它发生在婴幼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并有密切关系的照顾者之间。
在大多数情况下,依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3.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二、填空题1.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学前儿童个性的良好发展。
2.亲子关系的类型是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3.广义的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4.交往中的问题儿童有被忽视儿童和被拒绝型儿童两种。
5.亲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6.移情是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
7.亲社会行为的倾向在儿童出生后一年后可以看到。
8.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是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经验的积累和强化和挫折等。
三、选择题1.母亲在场与不在场对儿童影响不大,属于 C类型儿童。
A.反抗型B.安全型C.回避型D.放任型2. 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A.反抗型B.安全型C.回避型D.放任型3. A,称为移情。
A.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B.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C.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D.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先满足对方4.儿童依恋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C。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B.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C.特殊情感连接阶段D.普遍情感连接阶段5. C是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A.亲子关系的发展B.强化C.亲社会行为的发展D.社交技能的发展6.下面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因素的是 C。
A.榜样B.强化C.移情D.挫折7. A,学前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A.3岁左右B.4岁左右C.5岁左右D.4.5岁左右四、判断题1.学前儿童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课程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1.2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意义1.2.1 理解个性与个性化的概念1.2.2 掌握个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1.2.3 认识个性发展的重要性1.3 课程目标与内容1.3.1 课程目标1.3.2 课程内容1.4 教学方法与评价1.4.1 教学方法1.4.2 评价方式第二章:个性发展的理论基础2.1 心理发展理论2.1.1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2.1.2 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2.1.3 心理发展的动力理论2.2 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2.2.1 个性与社会性的定义2.2.2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2.2.3 个性与社会性的相互作用2.3 个性发展的心理过程2.3.1 自我认识的发展2.3.2 自我监控的发展2.3.3 自我评价的发展第三章:儿童个性的生物学基础3.1 遗传与个性3.1.1 遗传对个性发展的影响3.1.2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2 神经生理学基础3.2.1 脑部结构与功能3.2.2 神经递质与个性发展3.3 激素与个性3.3.1 激素对个性发展的作用3.3.2 激素与行为的关联第四章:儿童个性的社会化过程4.1 家庭对个性发展的影响4.1.1 家庭教养方式与个性发展4.1.2 家庭氛围与个性发展4.2 同伴关系与个性发展4.2.1 同伴交往的意义4.2.2 同伴关系对个性发展的影响4.3 社会环境与个性发展4.3.1 社会文化对个性发展的影响4.3.2 社会变迁与个性发展第五章:儿童个性发展的评估与干预5.1 个性评估方法5.1.1 观察法5.1.2 调查法5.1.3 心理测验法5.2 个性干预策略5.2.1 环境干预5.2.2 教育干预5.2.3 心理干预5.3 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5.3.1 案例分析5.3.2 实践指导第六章:个性发展中的情绪与情感6.1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6.1.1 理解情绪与情感的区别6.1.2 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发展特点6.2 情绪与情感的作用6.2.1 情绪情感对个性发展的影响6.2.2 情绪情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6.3 情绪调节与个性发展6.3.1 认识情绪调节的重要性6.3.2 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第七章:创造力与个性发展7.1 创造力的概念与测量7.1.1 理解创造力的定义7.1.2 掌握创造力的发展特点7.2 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7.2.1 创造力与个性特质的关系7.2.2 创造力培养的策略7.3 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7.3.1 教育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7.3.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第八章:个性发展中的道德与价值观8.1 道德发展的理论8.1.1 理解道德发展的阶段8.1.2 掌握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8.2 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8.2.1 理解价值观的定义8.2.2 掌握价值观的形成过程8.3 道德教育与个性发展8.3.1 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8.3.2 道德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第九章:特殊儿童的个性发展9.1 特殊儿童的概念与分类9.1.1 理解特殊儿童的定义9.1.2 掌握特殊儿童的分类及特点9.2 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挑战9.2.1 认识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困难9.2.2 分析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9.3 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支持与干预9.3.1 掌握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支持策略9.3.2 学习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干预方法第十章:个性发展的实践应用10.1 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0.1.1 理解个性化教育的理念10.1.2 掌握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方法10.2 个性发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10.2.1 认识个性发展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10.2.2 学习个性发展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策略10.3 个性发展评估工具的应用10.3.1 了解个性发展评估工具的种类10.3.2 掌握个性发展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绪论中的课程介绍:理解课程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为整个学习过程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教案第一章:认识个性教学目标:1. 了解个性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
3. 培养教师对儿童个性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个性概述:个性的定义、特点、类型。
2. 儿童个性发展:儿童个性发展的阶段、影响因素。
3. 儿童个性教育: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方法。
教学活动:1. 讲座:邀请专家讲解儿童个性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规律。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
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加深对儿童个性发展的认识。
2. 观察身边的儿童,记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目标:1. 了解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各种因素。
2. 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3. 学会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和调节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生物因素:遗传、生理机能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2.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3. 学校因素:教育方式、同伴关系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4.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风气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析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具体影响。
2. 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影响因素下儿童个性发展的情景。
3. 案例分析:讨论实际案例,提出改善儿童个性发展的建议。
作业:1. 调查身边儿童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分析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
2.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对儿童进行个性教育。
3. 提高教师对儿童个性教育的认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 儿童个性教育原则: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积极引导、适度调整。
2. 儿童个性教育方法:观察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法。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讨论儿童个性教育的原则及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2. 实践活动:分组实践,运用不同教育方法进行儿童个性教育。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个性因素及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因素及发展1.了解有关个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掌握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及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懂得如何根据儿童的气质特点去进行教育,怎样去发展儿童的能力,提高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塑造儿童的良好性格。
4.知道学前教育要根据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同时要以促进学前儿童个性良好形成和发展为目的。
欢欢和园园是一对双胞胎姐妹,长相一个样。
刚入园时,老师们都分不清哪个是欢欢,哪个是园园。
阳阳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眼里,阳阳聪明可爱,活泼开朗,喜欢运动,动手能力强,是个讨人喜欢的好孩子。
可是,有一天,阳阳妈妈来接孩子时却说:“老师,我家孩子就是好动,叫他弹琴时总是坐不住,缺乏自制力,还喜欢问东问西,不知道哪有那么多问题,喜欢在家搞破坏,一个新玩具到他受里就被他拆开成了废品。
邻居家的欢欢可乖了,琴弹得不错,画也画得好,又文静,老师,我家阳阳是不是有问题?”案例中,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家长却怀疑他是问题儿童。
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
什么是个性?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有什么特点?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的发展?本章将分别讲述这些问题,着重分析学前儿童的构成个性的有关因素,如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发展和培养。
但是仔细观察,发现她们在活动中表现还是不一样的,欢欢活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自理能力强,胆子大,但是比较冲动,有脾气;园园文静,画画不错,喜欢安静的游戏,不爱说话,一遇到问题就哭着叫姐姐。
双胞胎之间个性尚且有如此大的差异,更何况是其他人呢?每个儿童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将来的幼儿园老师应该如何去了解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如何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去进行教育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个性”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诸如“城市的个性”、“这个人很有个性”等,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指的是具有特别性,与众不同。
心理学上的个性则指的是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题11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 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 己的代号。(2岁左右)
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 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 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 跃,即从把自己看作是客体转变 为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这标 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
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学前儿童自我认识发展的趋势
主题十一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探寻一 解析个性
探寻一 解析个性
一、认识个性 1.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个体全部心理活动 的总和,或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 又称人格。
探寻一 解析个性
一、认识个性 2.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2)个性的整体性 (3)个性的稳定性 (4)个性的社会性
• (1)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 • (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 (3)性格对气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掩盖气质类型。
同样是“骄傲”的性格特点, 胆汁质的人可能直接说大话,甚至口出狂 言,让人一听就知道他骄傲; 多血质的人很可能把别人表扬一通,最后 露出略比别人高明一点,骄傲得很婉转; 粘液质的人骄傲起来可能不言不声,自个 偷着乐。
话说有一天,孙悟空、唐僧、王熙凤、林黛玉四人一 起前往电影院去看电影。但是不巧的是,四人同时迟 到了。电影院的看门人对这四个人说:“不好意思, 你们迟到了10分钟,现在不能放你们进去。” 请大家根据四个人各自的气质特点,都会有哪些表现?
探寻二 学前儿童的气质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及其教育 1.0-3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探寻五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你想过这些问题吗?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
学前心理学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PPT课件

家庭经济条件也对学前儿童个 性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如家庭 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等都会对 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
04 学前儿童个性培养
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自信心
通过鼓励和肯定,帮助学前儿童 建立自信心,让他们在面对困难 和挑战时能够勇敢地迎接。
独立性
培养学前儿童的独立性,让他们 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和 活动,增强自我照顾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外向型儿童
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学习冷静思考;设定明确的行为准则, 引导其遵守规则。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学前心理学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 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个性概述 • 学前儿童的个性特征 • 影响学前儿童个性的因素 • 学前儿童个性培养 • 个性发展障碍与干预
01 个性概述
什么是个性
定义
个性是一个人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 上,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 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自我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 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 从而影响个性的形成。
个性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
适应环境
心理健康
个性能够帮助学前儿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 境和人际关系,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 灵活应对。
良好的个性有助于学前儿童保持健康的心 理状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学前儿童易受他人影响,特别是亲近的人如父母、老师等,他 们的意见和评价对儿童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学前儿童往往渴望得到关注和赞赏,他们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 和作品,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学前儿童开始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创作和表现 一些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等。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影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3. 学会观察和分析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对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关注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个性的定义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阶段特点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表现2. 影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生物因素:遗传、生理成熟等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等社会因素:同伴关系、社会文化等3. 观察和分析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方法和技巧观察方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等分析方法: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4. 培养对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关注和理解关注儿童个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关注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教材。
2. 案例库:收集和整理一系列典型的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案例。
3. 视频资源:选用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有趣的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案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主体教学:分别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七、教学计划1. 第一节课:讲解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节课:讲解影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3. 第三节课:讲解观察和分析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4. 第四节课:讲解培养对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关注和理解。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指孩子在学龄前期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独特的、稳定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既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最主要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个性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和社会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广泛的社交机会和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1.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3-6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快速提高的阶段。
孩子开始认识自己的名字、性别,懂得区分自己和他人。
他们会成为对自己情感、兴趣和能力有自我评价的主体,表现出自尊心的形成。
2.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他们开始懂得关心他人,懂得分享和表达爱意。
3.社交技能的培养: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开始有一定的朋友圈子。
他们能够适应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需求,尝试与人分享玩具和游戏。
4.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非常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想象游戏,他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进行丰富多样的游戏和活动。
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5.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提高:学前儿童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按照规则和约束进行游戏和活动。
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会等待、分享和尊重他人。
6.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很多新的学习和体验,开始表现出对一些领域的兴趣和喜好。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来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资源:家庭和学校应该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十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十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个性的形成及其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第一节个性的形成及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个性及其内容(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力结构。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1.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2.个体的整体性个性的整体性指的是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3.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4.社会性个性的社会性指的是,个体个性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
(三)个性的结构1.个性的调控系统(1)个性的调节系统个性调节系统是个性调控系统的组成部分之- ,它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其个性也就越成熟、越稳定。
(2)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个性调节系统的又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志向、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它是以个体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个体行为的推动力。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指的是个体经常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各种心理特点的系统结合,集中体现了个体个性及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二、个性的初步形成(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3岁以前,儿童逐渐出现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现象,但是,这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活动是混乱而零散的,他们的各种心理过程还在逐渐发生之中。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 个性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 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 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肢体活动及自身状态的认识; 对自己外部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小马过河 马妈妈让小马去磨房搬粮食,它走啊走啊,被一条小河挡住 了去路。看着奔流的河水,小马不知自己该不该过河去?小松 鼠告诉它,河水很深,昨天才淹死了一个小伙伴。老牛却说: “河水很浅,水面才到我的膝关节”。小马看看小松鼠,又看 看老牛,然后走到老牛的跟前将自己的身高与老牛比了比,它 笑了。它勇敢的过了河。 讨论: (1) 小马开始为什么不敢过河? (2) 小马后来为什么又敢过河了? (3) 如果小马不了解自己的身高和能力,结果会怎样?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 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 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 特质表现为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 情感方式等等。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个性的结构
•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能突出人的心理个别差异的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互相转换的速度
灵活性
注意易转移,情绪多变化、思维灵活、 言语动作敏捷、坚持性差
不灵活性 与上述灵活型的表现相反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的力量对比的程度;
平衡型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个性的概念与特点1.1 教学目标了解个性的定义与内涵掌握个性特点的描述与识别理解个性发展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个性与性格的区别与联系个性特点的分类与描述个性发展的阶段与影响因素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性格,什么是个性?教师讲解:个性特点的分类与描述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个性的发展过程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分析个性特点在儿童生活中的体现个人报告:编写一个关于个性发展的案例分析第二章: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基础2.1 教学目标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掌握儿童个性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生物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生物学理论:遗传、激素对个性发展的影响2.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理论对个性发展的解释教师讲解:举例说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2.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选择一个理论,分析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个人反思:思考自己的个性发展受到哪些理论的影响第三章: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理解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掌握学校教育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作用了解同伴关系对儿童个性发展的意义3.2 教学内容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的影响学校教育:教师、课程、学校文化的影响同伴关系:同伴互动、友谊的影响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儿童个性发展情况小组报告:分析一个具体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人反思:思考自己的个性发展受到哪些影响因素的作用第四章: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策略4.1 教学目标掌握尊重儿童个性的教育原则理解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了解培养儿童自主性的教育策略4.2 教学内容尊重儿童个性的教育原则:尊重差异、鼓励自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个性化课程、个性化指导培养儿童自主性的教育策略:提供选择、鼓励探索4.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如何尊重儿童的个性教师讲解:介绍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4.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设计一个尊重儿童个性的教育活动个人反思:思考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个性第五章:儿童个性发展的观察与评估5.1 教学目标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观察与评估方法掌握儿童个性发展评估的工具与技巧了解儿童个性发展评估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观察方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评估工具:问卷调查、行为评定量表评估技巧:数据分析、案例研究5.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不同观察与评估方法的特点实践操作:使用问卷调查评估儿童个性特点5.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分析评估结果,提出教育建议个人反思: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进行有效的观察与评估第六章:案例研究分析6.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所学的个性发展理论分析儿童案例能够识别和理解儿童个性发展的典型问题掌握提出有效干预策略的方法6.2 教学内容案例研究的基本步骤应用个性发展理论分析案例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干预建议6.3 教学活动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儿童个性发展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角色扮演:模拟进行案例咨询,提出干预策略6.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和干预策略第七章:游戏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7.1 教学目标理解游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意义掌握通过游戏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策略了解游戏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游戏与儿童个性发展的关系不同类型游戏对个性发展的影响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7.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游戏如何促进儿童个性发展教师讲解:介绍游戏活动的设计原则7.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设计一个游戏活动计划,以促进特定个性特质的发展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游戏中的个性发展经历第八章:情绪智力与儿童个性发展8.1 教学目标理解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掌握培养儿童情绪智力的方法了解情绪智力在儿童社交互动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情绪智力的五个维度培养儿童情绪智力的教育策略情绪智力在儿童社交互动中的应用8.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情绪智力在儿童社交互动中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模拟情绪智力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8.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设计一个培养儿童情绪智力的教育计划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情绪智力发展中的经历和提升策略第九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个性发展9.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掌握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实施个性发展的策略了解如何尊重和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个性发展9.2 教学内容文化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教育原则促进跨文化个性发展的实践方法9.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文化差异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教师讲解:介绍跨文化教育原则和策略9.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设计一个跨文化教育活动计划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个性发展经历第十章:个性化教育与儿童个性发展10.1 教学目标理解个性化教育的概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意义掌握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了解个性化教育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10.2 教学内容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个性化教育策略:差异化教学、个性化辅导个性化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10.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析个性化教育如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角色扮演:模拟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情境10.4 教学评估小组报告:设计一个个性化教育计划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个性化教育中的收获和成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个性的概念与特点”中的“案例分析”环节;二、第二章“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中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三、第三章“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四、第四章“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策略”中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环节;五、第五章“儿童个性发展的观察与评估”中的“小组报告”和“个人反思”环节;六、第六章“案例研究分析”中的“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环节;七、第七章“游戏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中的“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环节;八、第八章“情绪智力与儿童个性发展”中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九、第九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个性发展”中的“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环节;十、第十章“个性化教育与儿童个性发展”中的“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
1.18第十章幼儿的个性(自我意识)

知识准备
三、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这三个方面。 1.自我评价 (1)概念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 (2)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幼儿初期,孩子还没有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如“老师说我是个好孩子”。 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 ②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幼儿初、中期,往往不从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即使自己不如别人也往 往说自己好。幼儿晚期,幼儿的自我评价逐渐客观。 ③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评价不具体、不细致、不全面、不深刻,这与幼儿认识水平自我控制 D.自我觉醒
5、“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老师说我不乖”,这些都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 )
A.独立性的
B.个别方面的 C.多方面的 D.依从性的
答案:1-5
。
课后作业:
1、填空:
(1)自我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
。
(2)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和
。
(3)幼儿自我体验最明显的特点是
儿童在2~3岁时,掌握代名词“我”( “我是……” “我要……”“我有……”) 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生的阶段性
(一)自我感觉的发生(0—1岁) (二)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三)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标志:掌握代名词“我”)
(四)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
课堂练习 (单选题)
1、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一般是在( )
A 3岁以后
B 1~ 2岁
C 2~ 3岁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概述1.1 学习目标:理解个性及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掌握影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1.2 教学内容:个性及个性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
影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个性?小组活动:分析影响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案例分析:探讨实际案例中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表现。
第二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2.1 学习目标:理解自我意识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概念。
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2.2 教学内容:自我意识及自我意识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如从依从性到独立性、从表面到内在等。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自我意识?小组活动:分析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学前儿童情感发展3.1 学习目标:理解情感及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概念。
掌握情感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3.2 教学内容:情感及情感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阶段,包括情感的认识、表达、调节。
情感发展的特点,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外露到内隐等。
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情感?小组活动:分析情感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体验情感发展的过程。
第四章:学前儿童意志力的发展4.1 学习目标:理解意志力及学前儿童意志力发展的基本概念。
掌握意志力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4.2 教学内容:意志力及意志力发展的定义。
学前儿童意志力发展的阶段,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
意志力发展的特点,如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易受干扰到稳定性等。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意志力?小组活动:分析意志力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任务挑战:通过任务挑战体验意志力发展的过程。
第五章:学前儿童性格发展5.1 学习目标:理解性格及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基本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 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特点
(一) 婴儿气质即表现出个别性 布拉泽尔顿(Brazelton,T.B.,1969)根据婴儿的活动水平、 生理机能的规律性等指标,把婴儿分成三种气质类型
活泼型: “连哭带喊” 地来到人世
一般型: 介于前二者 之间(大多 数儿童)。
安静型: 从出生开始 就不活跃
(三)巧妙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四)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儿童的病态倾向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 儿童性格的萌芽 (一)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 母子关系在婴儿性格的萌芽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两岁左右,出现了最初性格差异,主要表现: 1.合群性 2.独立性 3.自制力 4.活动性 还表现在坚持性、好奇心 及情绪等方面
★区别: (1)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 较难改变,也无好坏之分;而 性格则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有 可塑性,可以按照一定社会评 价标准分为好的或坏的。 (2)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 独立性,同种气质类型的人可 以有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气质 类型的人也可以有类似的性格 特点。
三、能力概述
(一) 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 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才能就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1.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 (1)运动和操作能力 (2)智力 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2)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就是一般能力 在具体活动中的具体化。
高级神经活动特性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的表现: 1.敏感性。即对刺激物的感受性。 2.耐受性。即对外界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的耐受程度。 3.敏捷性。包括不随意动作的反应速度和一般心理反应及心理过
程进行的速度。 4.灵活性。即对外界环境适应的难易程度。 5.外向或内向。反映了神经过程平衡性问题。
四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了知识,学会了一些技能,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能力。
(二) 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1.学前儿童智力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1)智力分化论
主要观点:儿童的智力最初混沌不分 化。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增长 而增加。起先是一般化的智力,后来 逐渐发展为一些智力因素群。
抑郁质:敏感、 黏液质:冷静、
抑郁
沉稳
巴甫洛夫根据高级神经活动三种基本特性的结合划分气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的三种基本特性: 1. 神经过程的强度。 2.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 3.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基 本特性结合的不 同,可以形成四 种高级神经活动 类型。
人和动物共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弱型: 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很弱。 兴奋型: 是强而不平衡的类型。 安静型: 强而平衡,但不灵活,反应迟缓。 活泼型: 强而平衡又灵活的类型。
(二)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 性意义
儿童的气质类型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影响。父母亲对待不 同气质类型的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
★幼儿最突出的性格特点:
(一)好动→勤快、爱劳动;
(二)好奇、好问→思考、探索、勤奋好学、进取心强;
(三)好模仿→善学习、不模仿不良行为/受暗示性强,信心不 足
二、性格概述 (一)什么是性格 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 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性格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个性品质,它经常与个体的价 值观、信念、需要等个性倾向性相联系。 2.性格是一组能展示个人独特风格的心理特征之总和人的个性 的个别性(差异)首先是性格的差异。 3.性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 性格与气质 性格与气质彼此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 (1)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色彩。 (2)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 (3)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能力
一、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能力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新生儿已表现一定的智力活动,而且具有巨大的潜能。婴儿期内
,儿童智力各方面发展很快。 幼儿前期,儿童双手动作、躯体动作的发展,对智力发展起着积
极作用。言语发展使儿童的智力活动更精确,更有自觉性质。 幼儿期儿童在接受教育和参加游戏、学习等活动的过程中,积累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个性
第一节 个性心理特征概述
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是具有一 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一、气质概述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俗称“脾气”、“性情”,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 动的动力特征。
很大程度上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和人的解剖生理特 点直接联系。
(四)好冲动→善思考、坦率
三、学前儿童性格的塑造
儿童最初形成的性格特征是未来性格形成的基础。一般情况下 ,性格比较容易沿着最初的倾向发展下去。但是,如果环境和 教育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幼儿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二)树立良好榜样 (三)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四)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 家长作用
→人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特性,表现为两方面:
1.无论从事何种活动,一个人的气质特征总会或多或少地 表现出来,不会因活动目的、动机或内容不同而有所改变。
2.气质特征不会随个人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 气质类型及其表现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对气质的分类
胆汁质:易激动 多血质:热情, ,好发怒,不可 活泼好动 抑制
(二) 幼儿气质的变化
而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处在发育过程中,气质的形成是先天 和后天的“合金”。
★气质的掩蔽:有时,气质类型并没有变化,但是受环境影响 而没有充分表露,或改变其表现形式。 二、根据幼儿的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一)成人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措施,必须充分考虑每个儿童 的气质特点
(二)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不足之处
(三) 能力与知识、技能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 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2.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 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3.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关系密切,但并非存在绝对因果制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