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珠海的市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海百科内容来自于:
珠海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地理坐标处于北纬21°48′~22°27′、东经113°03′~114°19′之间。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新会、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珠海是中国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珠海的海岸线长604公里,有大小岛屿147个,故有“百岛之市”的美誉。在珠江口辽阔的水域上,大大小小的岛屿星罗棋布,计有147个,其中大部分集中于东部海域的万山群岛。珠海市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1953年建县,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2005年,被评为最宜居城市珠海排第九,特别适合老人、孩子生活。
珠海由来
珠海城市远景
有关珠海地名出处的传说颇多,但最经得起推敲的还应该是从地理角度给予的释义。珠海唐家与伶仃洋之间海域,古代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珠海”。在《唐氏族谱》上,有人取名为“唐珠海”(明朝永乐年间)。民国初年唐家三峰小学的《校歌》中,其歌词有“前环珠海,后枕鹅峰”之句。可见这片海域早已有“珠海”之称。
因此,珠海建县时,由于这一地区位于珠江出海之处,故称之为“珠海”。珠海大部分地区原属中山县,1953年从中山、东莞、宝安县划出一部分沿海地区和岛屿设立珠海县,县城设在今唐家镇。1958年珠海县归并于中山县,1961年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城改设于香洲。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为省辖市。1983年,斗门县划入珠海市。
基本信息
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于1980年8月,当时特区面积只有6.81平方千米,以后经两次调整,1989年4月5日特区面积扩大到121平方千米。截止2010年珠海市下辖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原斗门县)、横琴新区,面积76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珠海渔女”是珠海的标志;珠海的市花、市树、市鸟分别为:勒杜鹃,艳紫荆,海鸥。
历史沿革
珠海市大部分地区自南宋起至民国时期属中山县(原名香山县)辖地。考古,发现的磨光石和彩陶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这里生活。在凤凰山脉周围和珠江口一些海岛的沙丘、山岗、台地上,都留下了先民们的遗迹。
珠海沿海大道
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在岭南设南海郡,属南海郡辖地。
汉初为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属番禺县辖地,直至东汉。三国时期,属吴国辖地。东晋
咸和六年(331),分南海郡之东为东官郡,届东官郡辖地。属南海郡辖地。直至东汉。直至南北朝,于刘
宋元熙二年(420)又改东官郡为东莞郡,属东莞郡辖地。隋开皇十年(590),属宝安县辖地。唐至德二年(757),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属东莞县辖地,并开始设置香山镇(今珠海市山场)。香山镇的名称,是由于境
内诸山之祖五桂山奇花异草繁茂,神仙茶丛生,色香俱绝而得名。唐代之后,经五代和宋代,香山镇仍属
东莞县。北宋元丰五年(1082),设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将原属东莞县的
香山寨划出,并把南海、新会、番禺、东莞4县的部分海滨之地,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元至正十九年(1282),香山县隶属广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香山县隶属广州府。清顺治二年(1645),香山县仍隶属
广州府。民国元年(1912),香山县直属省辖。2至9年,隶属粤海道。10年以后,隶属中区绥靖公署所辖。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易名中山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0年至1934年中山县政
府设在唐家。1949年10月30日,珠海内陆地区解放,1950年8月3日万山群岛海岛地区解放。1951
年1月,从中山县划出鸡头角、涌口山、万山群岛、淇澳岛,从东莞县划出万顷沙、五涌、一涌、龙穴岛,从宝安县划出内伶仃、固戊、蛇口、盐田、外伶仃岛、佳蓬列岛等组成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岛管理局珠江分区,后改为珠江专区海岛管理处,隶属珠江专署。1952年7月,海岛管理处移交给中山县,同年10月,在唐家镇设立渔民区人民政府,管理48个大小岛屿和海湾。为加强海边防管理,发展渔农业生产,经政
务院批准,于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县,由原中山、宝安、东莞县划出部分沿海地区和海岛组成,
隶属粤中行署,县址设在唐家。下设一区(唐家)、二区(前山)、三区(三灶)、四区(万顷沙)。1955年珠海划为边防区,设立上涌、下栅边防检查站和发边防居民证。1956年底,撤区并大乡,并将中山县的翠微、
康济、造贝、下栅、官塘、东岸六个小乡划入珠海县。
1958年10月各乡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县成为一个大公社。1959年3月并入中山县。8月,成立珠海
工委。1961年4月,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址设在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县改为省辖市建制。
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在珠海设立经
济特区。特区面积先是6.81平方公里,1983年扩大为15.16平方公里,1988年扩大到121平方公里。1983年5月,斗门县划归珠海市辖。1984年6月,在原珠海县范围管辖区域设立香洲区,为县一级建制。以后珠海境内由广东省管辖的红旗、平沙农场划归珠海。珠海市行政管理范围包括香洲区、斗门县和三灶、万山、平沙、红旗、淇澳、珠梅港、横琴六个管理区。1989年4月5日,珠海经济特区面积调整为121
平方公里。
自然环境
珠海市区内陆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多样,以平原(占25.5%)、丘陵(占58.68%)为主,兼有低山、滩涂等。地势平缓,倚山临海,海域辽阔,百岛蹲伏,有奇峰异石和秀美的海湾、沙滩。
内陆由凤凰山、将军山两大山系的山地丘陵及海岸、平原所构成。最大的海岛是三灶岛,面积约78平方
公里。陆上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为纵横交错的水网分划。滨海冲积平原由西江和北江冲积物聚成。
珠江口外海滨滩涂辽阔,水下滩地向岸外缓慢坡降。海岸线、岛岸线长690公里。内陆最高的凤凰山,海拔437米,海岛多在海拔100米以上。最高峰是二洲岛上的凤凰山,海拔437米。主要矿产资源有水晶、铁、钨、锡、锰、钾长石、优质石英砂。自然土壤有赤红壤、石质土、滨海沙土、盐渍沼泽土等。主要河
流有磨刀门、金星门、坭湾门、鸡啼门、虎跳门、前山水道、湾仔澳门河段、南水沥等,总长135公里。珠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常受南亚热带季候风侵袭,多雷雨。年平均
气温22.3℃,最低气温2.5℃。年降雨量为1770-2300毫米,4月至9月盛行东南季风,为雨季,降水
量占全年的85%;10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珠海大气的年平均相对湿度是79%。每年初春时节,细雨连绵,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有时可达到100%。珠海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台风和暴雨,个别年份冬季受寒潮低温影响。台风出现的时间多在6月至10月,年平均4次左右。严重影响珠海市的台风
平均每年1次,暴雨有5次左右。
人口
2008年末,全市拥有常住人口148.1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9.48万人,是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土
地面积最少、人口规模最小的城市。
自然资源
石料
珠海城市夜景
珠海市蕴藏的石料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其具有坚硬、耐酸、耐碱的物理、化学性能,可用作建筑饰面材料、设备的防蚀材料和建筑石料。石料资源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区和低
丘台地区,其中可分为北部的凤凰山区,中部的板樟山区、南部的牛筋头山区,西部的黄杨山区和海岛区。各区的石料蕴藏量丰富,据初步估算,全市主要地区石料蕴藏量达230亿立方米,力学性能良好,表土覆盖较薄,开采条件较好,产地运输方便,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砂料
珠海滨海平原地区有多处石英砂矿床。其中金鼎的玻璃砂矿床,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Q2/4)的万顷沙组
(Q2-2/4”)中,属滨海拦湾砂堤型矿床,矿层分三层,矿体主要由石英砂组成,原矿品位SIQ2占96%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