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侗族音乐文化资源与传承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道侗族音乐文化资源与传承研究

作者:吴浩玮

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通道侗族源远流长,祖祖辈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通道侗族人民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勇敢的精神创造了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这片富有深厚民族气息的土地上,蕴藏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从文化形态上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大类。尤其在符号文化下,通过研究民族音乐的视角进行通道侗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同时结合我国民族文化中非遗的传承思潮,试图对侗族音乐文化做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拓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道侗族;民族音乐;音乐文化资源;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3-0084-02

[收稿日期]2017-09-23

[基金项目]2017年度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科研项目(17JDZB067)。

[作者简介]吴浩玮(1991—),男,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吉首416000)通道侗族音乐是少数民族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音乐具有原生性与创生性的特点,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由于通道侗族地处贵州与广西的交界处,而且其侗族文化覆盖面较大,形成了一个区域坚强有力的文化生态圈。通道侗族音乐绝大多数属于本土文化特质,个别是来自其他民族民间音乐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但并没有因此受到其他民族的文化涵化,而是通过当地业界人士对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出多元的音乐文化。而且这些蕴含了通道侗族浓郁的民族特性和地域风情,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族际文化互动。

一、通道侗族音乐文化资源简介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为湘、黔、桂三省(区)、六县交界之地,是通往祖国大西南的要道[1]。通道侗族音乐文化资源丰富,艺术门类繁多,歌唱技艺独特,民俗风情浓郁,具有雅俗共赏的文化审美特质。通道侗族音乐文化划分为民歌、曲艺、器乐、戏剧、歌舞五大类。其音乐艺术表现综合体以民间歌谣、器乐为主。

(一)民间歌谣

在通道侗族民谣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情歌类小歌。它是民歌中最古老、最永恒的主题。通道侗族情歌主要分布在黄土乡,其中以旅游开发区皇都侗文化村中的情歌——“行歌坐夜”极

富盛名,具有原汁原味的艺术性。这是青年男女恋爱交往的一种形式,借此产生友谊和情感。同时还有织锦妇女们的对歌,如“坐夜纺纱”就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小歌类音乐表演形式。

“双歌”是通道民间一种丰富的侗歌表演体裁,于2010年6月被列入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其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通道县乡镇的侗族民族村寨聚居区,尤其在牙屯堡镇颇负盛名,且于今年2月成功举办首届“双歌节”,将独特的民俗活动充分展示给周边群众和国内外广大游客。通道双歌的艺术形态比较单一,表演人数往往是双数,至少四人(两男两女进行)。演唱形式主要为齐唱、对唱,无指挥、无伴奏,有时由一人领唱,分高低声部,同样要求声音和谐统一,富于美感。这点与侗族大歌具有一定的共性,它既可以表现和侗族大歌一样声势浩大的歌队规模,也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二人唱和多人唱组合。通道侗族双歌具有浓烈的声乐性,音乐倾吐出“草根”侗民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真实的生活境地。

(二)民间器乐

通道侗族器乐辐射范围广,具有较高的声誉及应用价值。“芦笙、侗笛、牛腿琴”等构成了民间器乐音乐文化的生态屏障,从而形成了民间音乐的主流。通道侗族器乐的表演一般需要组建乐队进行有规模的展演。器乐艺术性也很强,在通道地区流行芦笙表演,因为这里芦笙的音乐生态保护非常完善,从工艺制作、曲目创作至舞台表现的过程已形成一个比较齐全的模式。在通道,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芦笙节,一方面展现其民族音乐特色,更重要的是它是侗族人民举行各种集会、祭祖、祭“萨”及文娱活动的主要乐器。而且芦笙的类型划分细致,有大、中、小三种型号,每种型号音色各有特点。表演形式均与舞蹈相连,乐曲的旋律简约明快,节拍规整[3]。芦笙是通道侗族民间器乐的代表,它象征着侗族人团结、友好和力量的民族风尚,也是民族文化下的艺术瑰宝,具有浓烈的观赏性,成为当今通道侗族社区音乐文化中必不可缺的精神生活内容。

二、通道侗族音乐文化传承

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尤其在目前国家倡导文化兴国的战略下,民族文化被广泛保护与利用。对于通道侗族音乐的普遍现状而言,它源自乡土音乐文化生态逐渐脱离原生态机制环境,试图获得更大范畴的文化认同。其民间音乐文化的基本状况主要是通过乡村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再借助现代传媒及旅游业的宣传得以生成和延续。

(一)通道侗族民间音乐的传承策略

通道侗族民间音乐是在侗族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艺术,作为传统历史一直延续下来的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与侗族社区及族群活动形成一个整体。就目前的形势来看,通道非遗应注重活态传承为主体,继承传统的特点,同时又要兼顾本土文化传承的优势,选择合适的现代传承方式。笔者结合近年的时政热点与非遗传承趋势,对通道侗族音乐文化传承进行较为客观、理性的分析。

1民族生态旅游中的传承

生态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凯瑞(Sebelos Lars Carey)提出这一概念[5]。它是建立在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之上的,而民族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下的一个新分支,在无形之中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生态文化环境。通道侗族自治县在二十多年的旅游文化进程中,一方面维护了侗区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另一方面借助旅游方式已向外界传承和弘扬侗族音乐文化。如今的皇都侗文化村逐步成为了以展示其通道侗族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旅游文化窗口。通过每一届的中国侗族大戊梁歌会,以习俗的表现方式全面推介通道侗族文化艺术,并形成了独立的旅游文化载体。这种政府与人民共同打造的民族村寨旅游正是目前通道县的文化产业支柱,也是构成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最大动力。

2教育体制下的传承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集中教育是文化传承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现代社会有条件和经验开展教育传承,对于民间的优秀文化艺术能得到广泛的保护与传播,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会带来生机。综上所述,在文化艺术全面普及、深化的同时,还需建立良好的当地侗族文化机构,使通道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走向法制化道路。笔者认为,可以在侗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建立高师与民间艺人之间的教育平台,并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传统音乐一系列的培养方案,只有在这个层面上传承民间的音乐文化才更具传播功能和教育价值。以目前通道侗区流行的琵琶歌为例,他们拥有十人不等的艺人组成的乐队,规模虽不大,但他们的职责明确,就是积极展开对外演出,促进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久而久之,这个民族的非遗就不会走向濒临的险境,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巩固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使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得以血脉相承。

3影视传媒下的传承

影视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必然对人们的精神文化带来重大影响。我国的影视业在蓬勃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民族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虽未呈主流趋势,但形成了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如首部侗族大歌音乐电影《寻找牛腿琴》,具有鲜明的教育和传承意义,该片主题揭示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传承教育必先从孩童时代抓起。另外是体现侗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电影,以《侗族大歌》《行歌坐月》为例,很好地将侗族文化的精髓生动地体现出来。除此以外,还应不断丰富创新影视文化体裁,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效仿2015年中国首部侗族音乐诗剧《行歌坐月》。该剧不仅是根据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民间文学国家级非遗《珠郎娘美》改编创作,将民乐与侗族音乐融为一体,还以全新的艺术手法向观众呈现了侗族传说里珠郎与娘美的传奇爱情故事,具有鲜明的文化学意义[6]。诚然,音乐诗剧是影视传媒下一种新的表现载体,它的内涵不是对表演艺术的标新立异,而是对民族文化艺术一种有力的保护与传承手段。它在艺术价值及文化传播方面都值得进行更深层的探索与研究。侗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一定的影视传媒功能,其社会影响深远,艺术内涵深刻,具有一定的侗族文化主体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