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王慧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安徽淮南,232038)
摘要:“幸福”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随着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不断深入,占同龄人23%以上的社会精英群体—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教育的研究,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文章主要就主要就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特点、研究工具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这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量的研究有极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引言:幸福感是人类的普遍追求,是人生意义实现和体味时的积极的心理感受,具有终极性、动力性,意义性等特征。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重视程度在逐渐的加深,生活是否幸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对幸福感的研究也悄然兴起了。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国外早在1967年就开始了,至今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国内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年人,90年代才开始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不过到目前为止成就颇丰。

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希望对将来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述
1、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幸福感在英语中有不同的表达,目前心理学家倾向于合成词subjectivewell-being,我国学者一般将其译为主观幸福感,也简称为幸福感。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心理学家们的意见并不相同,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

2、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主观性,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的标准来评估;
第二,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第三,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大脑和神经系统。

研究者指出幸福感与其他情感一样是大脑的功能。

“大脑的特定区域能够产生幸福感,它位于大脑中紧靠前额叶内测的部分”。

这些区域在受到“幸福事件刺激”时,会使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系统被激活,向大脑不同部位输送大量多巴胺。

这是一种脑内的化学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的信息传递,主要传递兴奋开心和欢愉的信息。

多巴胺的生出情况与基因有关,一些人天生这种物质丰富,也有一些人天生欠缺。

(二)主观因素
1、人格因素。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更多的依赖人格,不同人格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并且认为人格可预测10年甚至2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

朱国文等人的研究将人的性格分为两类,优胜型和自卑型性格。

自卑型性格的大学生较优胜型性格的大学生有更多的人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

人格按内向型和外向型划分的话,那么外向的大学生幸福感高于内向的大学生,如果把人格按稳定的人格和不稳定的人格划分,那么,人格稳定的大学生幸福感高于人格不稳定的大学生。

2、自尊因素。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情感性体验,它反映出个体知觉到的现实自我状态与期望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

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自尊越高的人体验到的幸福越多,自尊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3、自我价值感。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自我价值感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高自我价值感者其生活满意度更高,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和更少的消极情感,低自我价值感者则刚好相反。

4、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

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因时,若一味强调外部的背景、运气因素,归于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因素时,其主观幸福感较高,把失败归于内在的、整体的和可控的因素时,其自信心下降,从而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体验。

(三)客观因素
1、人口统计学变量。

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有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等。

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存在很大差异。

目前研究者较为赞同的结论有二:①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总体生活满意度联系不显著,两者之间的相关最高呈中等程度;②青少年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在性别、年龄上差异不显著。

但也有与此不同的研究结论,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维度——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陈抗的研究也得出与此相一致的结论。

2、社会支持因素。

大多数研究成果都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支持包括:来自母亲的支持、来自父亲的支持、来自老师的支持、来自同性朋友的支持、来自异性朋友的支持等,这些不同来源的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所不同,异性朋友的支持、母亲的支持和老师的支持都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情感指数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同性朋友的支持只对情感指数预测作用显著,父亲的支持则没有起到预测作用。

3、学习状况。

庞文、田澜等(2007)、孙丽丽等(2003)的研究基本相同;认为学习成绩好,不仅使大学生有一种自我实现感,会受到老师家长的喜爱和重视以及同学的尊重,还能获得颇为丰厚的物质奖励,所以总体幸福感与总体学业满意度具有极为显著的干相关关系。

但何瑛(2000)、陈静(2003)、苏娟娟(2005)、王树涛(2007)、李银萍的研究则认为学习成绩对主观幸福感都没有达到显著性影响。

4、生活事件因素。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紧张性刺激或社会生活的变动,这种紧张或变动如果长期伴随着人们,就会使人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种状态会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严标宾等研究表明,各种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不显著,对其影响不大;周末等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着性差异。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不足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不统一、不全面
目前国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引用国外量表进行测量,而且版本众多;其次是国内学者或硕士研究生自编的量表,各自编量表均是针对各自的研究进行自编的,无统一标准和结构,这就是造成国内众多研究结论差异性很大的原因之一。

另外,目前均采用自评量表进行测量和评定,虽然自评量表本身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稳定性、敏感性和测量性,但相对于评定方式来说,因其是单一的自陈式,所以难免会存在不足之处,无法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全面科学的测评。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是量表调查法,用的量表均是自评量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质性研究则不多,只是见之于一些硕士论文中。

另外,主要是理论研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则不多,特别是干预研究还没有。

(三)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结论模糊化
目前,国内大部分有关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只是对大学生总体幸福感进行分析,很少有对大学生幸福感在分量表水平上的分析,因此给出的研究结论只是一个大致的、模糊的结论,很少有在更为细致的层面给出幸福感具体研究,这种现状从理论层面无法给出如何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策略、方法和模式;在实际操作层面更因为无理论模型支撑而不能探索或找到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展望
(一)完善测评工具,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目前我国学者在研究中所用的测量工具主要还是以国外的为主,由于文化异质性的影响,这些量表仍需要做进一步的中国化修订。

我国学者已经做了很多修订工作,并开始尝试编制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试量表,但各量表能否完全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大学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

为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国外所发展的其它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如:经验样本法(ESM)、生活事件记忆测量法、朋友或配偶报告法、定性描述打分、模糊情感刺激反应测量、微笑率测量、生理反应测量等。

总之,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最主要的是要有—套高效度、高信度的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测量工具,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有关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科学研究尚未见到,只看见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时顺便提些建议或看法,这些缺少实证的研究,实际应用价值不高,今后应进行科学的干预研究,为增进大学的主观幸福感奠定基础。

五、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一)培养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能力是提升他们幸福感的重点
幸福能力是指人们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敏锐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

当今社会并不缺乏能使人产生幸福感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然而一些人因缺乏对幸福的感受而丧失幸福感。

今天的很多大学生,他们生活条件极其优越,也不缺少父母的关爱,但还是感慨“一点儿也不幸福”,被认为“身在福中不知福”。

究其原因,对幸福的感知能力不强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是提升他们幸福感的关键
幸福感的产生必须依赖于个体的认知与情感,依赖于正确幸福观的形成。

因为正确的幸福观指引着幸福的感知走向与方式,是一种可以提高人的生活品味,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幸福观。

高校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体现人文关怀。

要引导大学生思考“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指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性幸福观。

(三)指导大学生了解、调节自身情绪情感
每个大学生都有不同的情绪情感特点。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指导大学生升入了解自己的情绪情感特点,在情绪体验、情绪表达和情绪认知等方面的优缺点,并帮助其分析自己的需要,努力培养其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有关自陈问卷,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情绪情感特点的相互评价,让他们通过别人的眼睛来了解自己。

在知道大学生了解自身情绪情感特点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教给大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情绪调节方法,知道他们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当大学生出现无法自解的烦恼和苦闷时,相关教师根据大学生个体差异、心理问题类型的不同,给予大学生必要的专业性心理咨询和矫治。

(四)预防大学生的高度焦虑心理
适度的焦虑可以维持注意力,促进学习,但长期的高度焦虑则会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有些学生困难以承受高焦虑,易产生不幸感,少数甚至会酿成悲剧。

造成大学生高度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业、人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为了防御和克服学生的高度焦虑状态,教师应努力营建一种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师生间的理解与沟通。

同时,在和谐、真诚、关心、理解的气氛中,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正确指导处理人际关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免收各种精神上的威胁和挫折,使他们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促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M].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
[2] 曾嘉.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3] 冯骥,苗元江,白苏妤.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
[4] 周恒彩,全宏艳.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林区教学
[5]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6] 杜军.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影响因素.牡丹江教育学院学

[7] ]周末,杨鑫辉.谢芳芳,江西省8所大学1348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8] 吴丹伟,刘红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
关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10]刘海珍,张鹤.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
[11] 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

[12]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
[13] 陈延斌,任越.伦理学通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