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石窟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佛教石窟艺术
世界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它们都有着十分辉煌灿烂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遗产:基督教的哥特式教堂、圣父子与圣母画像;伊斯兰教带有圣洁感的清真寺;佛教的寺庙石窟等。

佛教石窟是宗教艺术中最充分的利用自然地势的一种艺术,它是最典型的佛教文化象征。

浅谈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公元366年。

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他们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这些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贵族、官僚出资修建,窟外还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护。

石窟中所保存下来的历代雕刻与绘画是我国宝贵的古代艺术珍品,其壁画、雕刻、前廊和窟檐等方面所表现的建筑形象,是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建筑的重要资料。

石窟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穹顶高窗,大门,大佛,建筑处理少,少有木构殿廊,平面园形或椭园形,这类数量限少。

中期:平多方形,或规模稍大,前后二室,或窟中设一区大中心柱,柱上有像或成塔形,穹顶是,复斗形,穹窿形,方形平架,长方形平架,四壁满布雕像与壁画,佛事故事,建筑及装饰花纹,佛象适当,主要配合内部显出广阔,窟外有火焰形面门,可能有木殿廊。

晚期:建于公元五世纪末;已建筑化,室外有二柱,好象是三开间建筑。

石雕外廊,佛像不多,置于龛内,构图均匀,比例适当──中国化过程。

中国佛教石窟的一般特点是: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建筑形象。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

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

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

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

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

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这些画像多数是根据《声闻藏》各经创造出的,与外国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学小乘教唯礼释迦的记载相同,与法显、玄奘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也完全吻合。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

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在大同西的武周山,依山凿窟,长约1公里,洞窟40多个,佛像10万余尊,是我国最早的大石窟群之一,始建于北魏文成帝。

因石质较好,故全用雕刻而不用塑像及壁画。

此时我国石窟还在发展时期,吸收外来影响较多,但在建筑上早已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早期平面呈椭圆形,顶部为穹窿状,前壁开门,门上有洞窗。

后壁中央雕大佛像,布局较局促,洞顶洞壁未加建筑处理。

后来多为方形平面,规模大的则分前后两室,或在室中设塔柱,天花为长或方形天花,壁上有浮雕。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
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
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使这里成为我国最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诸窟都未用塔心柱和洞口的柱廊,平面多为独间方形,未见有前后室或椭圆形平面。

窟内均置较大佛像。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

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

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

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敦煌莫高窟
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

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最吸引我的是敦煌飞天和壁画:敦煌飞天是印度文
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

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和山水画。

可惜的是这一巨大的艺术宝库屡次被盗,就像中国的圆明园一般只能留给后人无尽的遗憾。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

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

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

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

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

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总结
中国的佛教石窟是很多的,其艺术研究价值是很深远的,在这里我也只是跟随前人的研究而作的论述。

不得不承认在石窟研究方面,中国的石窟文化是最丰富辉煌的,可是中国的石窟研究是远不及外国的,究其原因是很多很深刻的,在最后只希望中国的艺术研究界能够高度重视佛教石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石窟研究文化在世界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