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视野下新加坡“田园城市”的再认识及启示 风景园林新青年 YouthLA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史视野下新加坡“田园城市”的再认识及启示风景园林

新青年YouthLA

城市史视野下新加坡“田园城市”的再认识及启示

摘要:从城市史和城市化角度对新加坡田园城市建设进行

再认识,跳出过去多从绿化手法与形式方面的理解,总结

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学习的几个原则:(1)在合理的生态单元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

市化空间模式;(2)放眼大地景观制定长远规划,合理保护与营造自然系统;(3)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城市文化的培育。

Abstract: People used to learn about the concept of garde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ery approach and form. This paper presented a renew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ingapore Garde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history and urbanization and proposed a few principles for the creation of a sustainable living environment. They include exploring the urbanization spatial patterns of a sustainable living environment in a reasonable ecological unit, developing a long-term planning to protect and create

natural systems and promoting the urban culture that emphasized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

关键词:风景园林;田园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史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arden City; Living Environment; City History

1 引言

“田园城市”(Garden City)取自于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是20世纪城市规划史中一个广泛使用的理论,为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田园城市”建设较为成功的案例。在国内,从学术研究到地方政府建设取经,均对该城市有很多关注。尤其在1992年国家大力倡导“园林城市”建设以来,很多城市都以新加坡为榜样,现在更有一些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建设目标,如:成都。但纵观现有的对于新加坡“田园城市”的研究,将其理解为“花园城市”,从绿化手法和花园建设方式方面切入为多,而从人居环境建设、城市化层面理解较少的。绿化、美化确是促成“田园城市”形成的重要方面,尤其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面积小、人口多,重视人工环境建设的岛国,对这一方面加强关注确实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仅从此方面讨论“田园城市”,强调“花园”,则有浮于表面,而未及精髓之嫌。中国城市若仅学此景观美化之法,对于快速城市化阶

段中的诸多城市来讲,是明显不够的。一个世界级的“田园城市”的形成,不只是简单的花园建设过程就能够完成的。本文从新加坡城市建设的历史谈起,是对“田园城市”建设经验的再认识。

2 新加坡“田园城市”理念的渊源

2.1 国际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般认为,1960年代末李光耀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目标,是新加坡“田园城市”建设的开始。追溯新加坡城市建设的历史可以发现,“田园城市”的理念在此之前已有端倪。1958年之前,新加坡长期为英属殖民地,城市建设囿于东南部地带的殖民区。其间做过几版城市规划,独立前的最后一版规划是1958年的总体规划(master plan 1958),这也是殖民时期较为完整的一版总体规划。这次规划中,殖民政府明确提出了用“分散”布局的理念来应对城市发展,其中也包含了发展新城,利用绿带限制中心城区继续增长的举措。①这些措施从规划理念到规划手法均有很多特征与1944年由帕特里克·阿克贝隆比亚(Patrick Abercrombie)制定的大伦敦规划有相似之处。可见其明显受到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与英国霍华德所倡导的“田园城市”运动有很大关系(尽管这种相似仅仅停留在空间形式上,而没有涉及更多的社会改革等问题)。

1959年,新加坡独立,城市大规模建设渐次展开。建国初

期李光耀为首的工人革命党广泛接受国际援助,其中也包括城市规划方面。1963年,联合国城市发展专家科尼斯布格(Koenigsberger)教授②帮助新加坡制定了一版新的概念规划。这一规划提出了“环状城市”(Koenigsberger Plan, 1963)的概念,规划了一个400万人口的城市,岛屿的中心保留了大片的自然地带(中心“集水区”),外围利用环状交通,串联布置一系列新城,跳出了原有的东南部旧城中心区,而在全岛范围综合布局(图01)。这虽是一个概念构思,却为新加坡的“田园城市”建设奠定了一个最基础的空间架构理念。

上述两次规划都没有得到直接的实施。但是他们都强调了在发展城市过程中对城市蔓延的控制、对城市化的引导,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是对新加坡空间发展模式的探讨,是新加坡“田园城市”建设的渊源之一。

2.2 “田园城市”为李光耀改善新加坡人居环境的举措

另一个渊源和李光耀的直接领导有关。刚刚独立后的新加坡,人们主要聚集在南部的旧城中心区,国家一片破败,长期殖民统治留下了东南亚最大的城市贫民窟(1960年之前一直是),人民失业率达13%[1]。建国后的最初几年,政府一直以解决居住和就业问题为重心,大量建设公共住宅,改造城市中心区,积极发展工业,建设工业区(如:裕廊(Jurong)工业区),情况与工业化早期的发展中国家非常相

似:实用性的和务实型的城市建设居于主导地位,而缺乏整体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城市架构。

1960年代中期,李光耀19开始酝酿新的城市发展目标。1963年,他发起了“植树运动”,提出绿化城市,改变建国初期侧重于关注城市建成区的做法(这一年也是“环状城市”概念提出的同一年,国际专家也开始提出保护更大规模的自然资源)。5年之后,1968年12月15日,李光耀正式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以引导和改善新加坡整体人居环境,这也形成了指导新加坡人居环境建设的第一个整体的城市理念。这一城市理念的提出既继承了之前传入新加坡的世界“田园城市”运动的规划思想,也是应新加坡改善城市面貌、创造美好人居环境的现实需要。

3 城市史视角下新加坡“田园城市”建设的过程

真正地将“田园城市”理念付诸城市建设实践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这一过程持续了30多年,直到1990年代初期才初具成果,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从其历史看,可以分为两个过程来认识。

3.1 过程一(1971-):探索有限土地资源的城市空间模式1971年的概念规划是新加坡城市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规划。从全岛范围对新加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了两个基本的城市空间模式。

3.1.1 “环状城市”格局被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