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本病在中医痛经、带下、妇人腹痛、热入血室、癥瘕、月经不调等疾病中有类似慢性盆腔炎的描述。运用中药及针刺综合治疗效果理想,现简介如下。

治疗方法:①针刺疗法:由于病位在下腹部,首先以中极、维道、三阴交、太冲针刺。其中维道向前下方针刺,待针感出现并向下传导方可。除中极外均双侧取穴,留针30分钟,平补平泻。中极、维道分别从三个方向疏通腹部瘀滞。上症多在1周明显减轻,对伴有附件增厚增粗者施以强刺激手法加强局部的气血疏通。经期停止针刺治疗。②中药外敷:外敷方:巴戟天10g,防风20g,穿山甲10g,血竭15g,大黄10g,沉香10g。以上药煎取药液适量,浸于厚毛巾上(4层左右)热敷,以不烫为度,越热越好,敷至皮肤花白,约30分钟。③调护:慎饮食,忌辛辣肥甘之品,同时要均衡营养;节房事,保养精气,慎起居;畅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劳逸结合。

病历资料

患者,女,36岁,4年前于流产后1个月时感左下腹疼痛,以经期及劳累后明显,伴低热,间断以抗菌消炎治疗,四年来上症反反复复。妇科检查:白带量多,质黄味臭,子宫稍大,后位,宫颈举痛,左侧附件可触及条索状增厚、压痛。b超:左附件处可见条索状无回声区,形态不规则,粗细不一致。中医诊断:腹痛、带下证。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治疗:首先,以上法针刺,并加足三里、

关元调动机体能动性,提高抵抗力。1次/日,5次后症大减,改2次/日巩固,共10次。经期停针。其次,由于患者经济条件不允许,以外敷方日3剂外敷,共10剂。同时嘱患者从饮食、情绪、房事、劳作等方面自我调理,并每日以温白开水加少许盐清洗下部,阻止感染进一步逆行向上发展。经治疗,自我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左侧附件稍有增厚,压痛不显,b超对比显示左附件处条索状无回声区明显缩小。本例患者虽已病四年,加之日常劳作辛苦,正气已虚,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增强抵抗力的足三里、关元进行全身调节,大补元气,疏通全身气血,以面带点,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炎性渗出的吸收,取得满意疗效,也突出了中医整体辨证的

讨论

本病病位在下焦,为肝肾所主;本病多发于育龄期妇女,生理特点为肝郁血虚;且本病迁延日久多瘀多痰,故以活血化瘀、化湿通络、补肾健脾舒肝为治疗之大法。

针刺中极、维道、三阴交、太冲疏通腹部的气血,减少炎性的渗出并促进吸收,阻止增生和变性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如出现腹部温热感,效果会更好,热则血流加速,微循环改善,促进炎性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松解粘连。有研究表明:针刺对痛经除可镇痛,还可以调节激素水平。这也为三阴交治疗生殖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1]。

因增生粘连已久,为减少患者长期口服药物的痛苦以中药外敷治

疗,外敷时产生大量的中药蒸汽分子,刺激局部皮肤,改善血液循环及组织的营养状态,推陈出新,祛瘀止痛;外敷可使药物分子直接渗透于血管进入体循环,减少肝肠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效改善增生粘连;避免患者因长期口服中药口感上的不适而不能坚持的弊病,可长期用药。

方中巴戟天辛甘微温,归肾经,除湿助阳,补肾调冲任,振奋阳气。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盛湿止痛。《医方集解》云:“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二药归肝、脾、肾经,内调脏腑,且都具有辛能行散的特点,行气血,散湿热。穿山甲咸微寒,专走血分能行散,善窜,通经络达病所。血竭甘咸性平,有小毒,归心肝经,专入血分。《本草纲目》云:“散血滞诸痛”。大黄苦寒,通行气血。《本经》云:“下瘀血,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与穿山甲、大黄三药共用力宏专通气血达病所。加入沉香,辛能散,温能通,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衰,气行则血行,血不能自行,以动制静,缩短疗程。

另外,治疗前后的调护也很重要。蒲辅周老先生认为凡病之发生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2]。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养之根,气血生化之源。慎饮食,忌辛辣肥甘之品,同时要均衡营养,脾健气血生化有源,冲任气血和畅。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主生殖发育,对天癸的发生、冲任二脉的通盛充盈起重要作用。血之盛衰、气血之条达与否,直接关

系到冲任二脉的气血调和。畅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气畅则血行。

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动静结合、劳逸结合,保持气机通畅,血脉通达,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疗效会明显

从多渠道综合治疗本病,针对性强,达到攻邪扶正的目的。唐大烈《吴医汇讲》:“用针通其外,由外及内,以和气血;用药通其里,由内及外,以和气血。其理一而已矣”。且中医治疗效果独特,不仅缓解症状,复发率低,远期疗效也满意。

参考文献

1 龚平,张明敏,等.针刺三阴交对痛经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中国针灸,2006,1(26):51.

2 薛伯寿,编著.医学心悟.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