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刘小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及成因

刘小鲁

摘要:本文从产业和所有制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趋势的成因。研究表明,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由递增向递减的转变。而从所有制因素来看,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是国有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以及非国有经济内部劳动工资增长缓慢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劳动收入占比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

一、引言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我国的经济总量始终维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劳动收入占比却逐渐由改革初期的递增趋势转变为持续递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的实际工资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增长速度却显著地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1995年至2006年之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最初的61%下降至2006年的47%。这一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而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在分析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原因的过程中,许多学者注意到了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例如,白重恩、钱震杰和武康平(2008)在解释我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时强调了国有部门改制引起的劳动市场环境变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面影响。罗长远和张军(2009)也指出,1990年代中期之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使得传统体制下的“工资侵蚀利润”现象被扭转,而资本相对于劳动逐渐具有更强的谈判能力。这些研究均表明,民营化过程倾向于降低劳动收入占比。

然而,19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96年至2007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了18%。这说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比重下降所产生的直接后果。

本文从产业和所有制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的成因。研究表明,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由递增向递减的转变。而从所有制结构角度来看,劳动收入占比下降趋势在国有和非国有经济部门均存在,但原因各不相同。受资本要素价格低估和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要素使用偏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国有企业能够以极低的价格使用资本要素,从而存在着强烈的以资本替代劳动的要素使用倾向。因此,尽管国有企业人均劳动报酬上升更快,但劳动总收入占增加值的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而民营企业在获取银行信贷上面临较强的约束,从而在资本要素使用上不得不面临更高的民间信贷利率。这使得民营企业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廉价劳动要素来维持较高的资本收益率。因此,民营企业的资本-劳动比虽然未出现显著的上升,但由于劳动工资增长相对缓慢,其劳动收入占比也呈现出递减趋势。

二、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整体状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改革初期至20世纪90

年代中期,我国的劳动收入占比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而从90年代末期开始,劳动收入占比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图1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GDP(收入法)构成要素计算。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在1998年达到最高值。该年,我国劳动收入占GDP 的比重为59.29%。在1986年至1998年之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4%。在1995年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并在2007年降至46.74%,几乎回复到1986年44.64%的水平。

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全部劳动者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它体现了社会最终产出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比例。因此,生产投入中的资本-劳动比以及劳动的实际工资均是决定劳动收入占比的两个重要因素。图2和图3反映了我国1997年以来实际工资增长率与资本-劳动比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图2我国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与产出-劳动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图3我国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率与资本-劳动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资本存量数据来自单豪杰(2008)估算的结果,其余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1998年以来,我国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下降以及资本-劳动比增长率的快速提高都是引起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主要因素。由图2可知,1998年至2008年之间,我国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由1998年的16.48%下降至2008年的10.38%。比较相同时期单位劳动的产出增长率可以发现,这种平均工资的变化趋势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并不一致。在1998至2002年之间,平均工资的增长趋势均超过单位劳动的产出增长率,从而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在2003至2008年之间,单位劳动产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平均工资的增速,这意味着社会最终产出的分配开始朝不利于劳动要素的方向发展。

图3则表明,资本-劳动比的快速提高可能是引起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另一主要原因。当资本要素价格相对稳定时,如果资本-劳动比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工资的增长速度,那么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总收入的占比将出现上升趋势。在1998年至2008年之间,我国平均工资增长率呈现出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而资本-劳动比增长率则从2001年起出现了较快增长,并从2003年起超过平均工资的增速。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图2中实际工资和单位劳动产出的相对变化趋势:随着资本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资本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逐渐挤占了劳动要素收入,从而使得2003年以后,单位劳动投入所能得到的要素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单位劳动产出的增长速度。

(二)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构性因素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趋势的转变。

图4反映了我国1994年以来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结构相对较为稳定,始终保持在47%左右的比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第一产业比重在1994年至1996年之间较为平稳,但从1996年开始由19.86%逐步下降至2009年的10.33%,而第三产业比重则由1994年的33.57%上升至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