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未来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洁生产未来的发展
人类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电镀、制革、化工、生化等各种工业生产过程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这也是为什么会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但是由于知识技术水平,企业社会责任感,成本,新工艺的未知性等诸多方面的制约,清洁生产推行实施的进程并不尽人意。但我认为清洁生产是工业改革的一个必然的趋势,落后的工艺路线终将被淘汰。因此虽然清洁生产目前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但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着巨大的空间。
国家政策上的大力宣传与推进,现阶段只能着重监管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等标杆性企业,希望他们能够进而带领中小企业进行更深度的产业技术革新,理念革命。在中国国内目前的国情来看,这样的鼓励政策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依然有很多只顾及眼前利益的企业无视良心的不安,社会的谴责一意孤行。对此我认为仅仅是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或者物质上的奖励中间会产生很多变数。然而如果利用这样一比资金组织企业领导、技术人员等进行讲授与培训,同时加大新型绿色工艺技术研发的投入,并尽量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企业尽可能多的技术支持。这样既能够促进有关人员根本认识上的提高又能最大限度解决革新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
另外,生态工业园建设是企业良性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单个企业内实现清洁生产, 资源循环利用和减排的能力是有限的, 不能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所以企业清洁生产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突破单个企业的范围, 走企业集群之路, 建立生态工业园, 实现区域层次上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 它模仿自然生态系统, 在地域相近的企业群落、工业基地或工业园区层次, 通过企业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基础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共享, 建立工业系统的代谢关系和食物链, 形成物质和能源的最优利用和高效产出, 减少废物排放, 并最终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系统。
除了工业,第三产业开展清洁生产同样势在必行。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就业人口的增加, 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2006 年北京市能源消费中第三产业占到了36%, 并且能耗增长速度大幅超过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 尤其是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造成的污染更加突出, 如果不加以重视, 将成为继工业污染问题之后的又一生态危害, 第三产业开展清洁生产势在必行。北京市2007 年的清洁生产工作计划就包括加大宾馆、餐饮、医院等行业的节能改造和污染物处理以及开展服务业清洁生产审核试点等内容。
还有农业,目前的常规农业同样存在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生产率低下的问题, 所以要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也必须要发展绿色农业, 推进清洁生产向农业领域扩展。
要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支持农、林、牧、渔业及其延伸产业之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及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产业共生体系, 促进现代农业向“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发展。近年来, 北京市在建设新农村、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如在适宜地区试行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种养联动等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 其中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集种、养、沼气生产为一体, 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绿色农产品、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优质清洁能源一举多得, 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农业开展清洁生产大有可为, 前景广阔。
为了促使清洁生产的推行跨过注重于“低悬的成果”的状态,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清洁生产表现了以下6方面的发展趋势:
1.环境法规遵循长期性和可持续原则。自20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先后进行了环境战略、政策与法律的重大调整,调整的结果是加大了清洁生产法规建设的力度,从“末端处理”为主的污染控制转向污染预防、清洁生产是这其间主要特征。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污染预防法”,这是从源头防止污染源的排放、实施预防技术(清洁生产) 的一部重要法规。欧共体及其许多成员国把清洁生产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例如欧共体委员会在1977 年4 月就制订了关于“清洁工艺”的政策,在1984 年、1987 年又制订了欧共体促进开发“清洁生产”的两个法规,明确对清洁工艺示范工程提供财政支持。丹麦于1991 年6 月颁布了新的丹麦环境保护法(污染预防法) ,于1992 年1 月1日起正式执行。可以看出,环境法规
的制定一方面由基于末端处理和污染控制转向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更多地集成到企业经营法规、财政税法以及投资和贸易体系中,越来越多的体现了环境法规遵循长期性和可持续的原则。
2.与建立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结合。企业的经济和环境管理一体化成为企业管理的必然。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一种操作层次的、具体的、界面很明确的管理手段,是集近年来世界环境管理领域的最新经验与实践于一体的先进体系,它主要通过建立、实施一套环境管理体系,达到持续改进、预防污染的目的。企业一旦建立起符合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并经过权威部门认证,不仅可以向外界表明自己的承诺和良好的环境形象,而且从企业内部开始实现一种全过程科学管理的系统行为。与清洁生产比较,二者尽管在企业实施、技术内涵和预期目标存在着差别,但均是从经济环境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而提出的新思想和新措施,具有相近的目标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 二者的结合是必然趋势,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可以看作实现清洁生产思想的手段之一,支持着清洁生产持续实施且不断地丰富着清洁生产思想的具体内容。
3.向第三产业延伸。清洁生产最初关注的是生产过程,逐渐延伸到对有形产品的关注,后来又进一步转向对无形产品—服务的关注,亦即清洁生产已经扩展到第三产业,与运输、商业、投资、通讯等行业关联起来,涵盖了社会的整个经济活动。清洁生产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提倡可持续消费,推进污染预防的原则在非物质化进程中实施,意味着思维的创新和价值体系的重新调整。生态效率正是强调了这一非物质化进程。这就是在能满足人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提供具有竞争力价格的商品和服务且不断减少这些商品和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生态影响和资源消耗强度,使之降低到与估计的地球承载能力相一致的水平。生态效率要求实现三个战略目标,即零排放、零填埋和零增长(能耗) 。实现这些目标特别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是《FACTOR 10》(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扩大10 倍才能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 所致力的方向,它把资源消耗的改进途径分为两大类:社会选择的革新以及技术进步。
4.注重产品生态设计。倾向于产品领域的清洁生产,除提倡延长产品寿命、产品回收和产品的循环以及再利用外,还同时关注可持续产品设计和产品集成化管理体系。产品生态设计(绿色设计、环境友好设计、生命周期设计等都是与之类似的概念) 就是致力于将创新活动真正融入产品设计的前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污染预防。它指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密切考虑到生态、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设计原则和方法。产品生态设计的基本思想在于从产品的孕育阶段开始即遵循污染预防的原则,把改善产品的环境影响的努力灌输到产品设计之中。经过生态设计的产品对生态环境没有不良的影响,在延续使用中是安全的,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利用是高效的,并且是可以再循环、再生或易于安全处置的。目前,产品生态设计已经用于汽车、摩托车、复印机、洗衣机、个人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电话等产品的设计开发,例如,美国克莱斯勒、通用和福特三大汽车公司共同成立了汽车回收开发中心,在进行汽车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汽车的拆卸、翻新、复用的可行性,以及最终销毁部件的最小量化。同时,产品生态设计还促进了再制造工程(reengineering) 和逆向制造工程(re2verse engineering) 的发展。
5.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随着清洁生产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推行清洁生产不能停留在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问题,而要谋求将工业系统纳入到生物圈之中,效法生态系统的演进方式,推动工业体系向生态化方向演进,运用代谢分析方法,组织生态工业园区。这就要求清洁生产从早期企业层次上的活动上升到区域范围内的宏观经济规划和管理的层次,亦即着手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以达到工业群落的优化配置,节约土地,互通物料,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工业生态学的诞生和发展为区域系统层次上的清洁生产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被认为是清洁生产最为彻底的解决方案。工业生态学首先要分析研究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得到认可的分析方法包括工业代谢( Industrial Metabolism)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等。工业生态学另一个研究重点是探求减轻工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具体措施。生态工业园区( Eco - Indus2t rial Park ,EIP) 是工业生态学最为普遍的实践形式。EIP 通过成员间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和其它设施的共享在整体上来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丹麦的Kalundborg 工业园区被认为是EIP 的经典范例,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美国、加拿大、荷兰、法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普遍进行了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随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