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影像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MR:
• T1WI呈均匀性或混杂性低信号 • 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 血管瘤信号甚亮有如灯泡称为“灯泡征”。纤维瘢痕、间
隔和钙化在T2W上呈低信号; 如并发出血和血栓,则TW上可见高信号影。 • Gd-DTPA增强扫描, 3种类型,Ⅰ型注射对比剂后立即出现病灶的均匀强化,此
种强化方式仅见于小血管瘤,直径常小于1.5cm;Ⅱ型强化方式,早期病灶周边 出现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直至病变呈均匀强化,即所谓“早出晚归”, 此种强化方式最常见;Ⅲ型增强早期病灶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 但中心瘢痕不强化,主要见于大血管瘤
影像表现
X线:
• 造影检查,供血动脉增粗, 巨大肿瘤压迫, 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 • 早起动脉相肿瘤周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 静脉期, 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变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 肿瘤染色持续至肝实质后期不退, 表现为“早出晚归”
DSA: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 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 呈“早出晚归”征。
• 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出现散在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灶, 接近同层强化的大血管密 度。
• 门脉期可见散在的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密度高于肝实质。 • 延迟期可见肿瘤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对比增强过程 期边缘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时扫 描持续呈稍高密 度。符合“ 快进 慢出”特点。
供血动脉未见增粗,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 可见“血湖”, 动脉早期肿瘤周缘出 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CT:
• 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左 右。巨大型血管瘤中央纤维疤痕或血栓形成出现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空腔呈 更低密度区,少数瘤灶内见高密度钙化灶。
肝血管瘤诊断
• (4)固定穿刺探头,当病灶显示清晰时,将穿刺
针进针,待进入皮下,即令病人屏气或浅呼吸,继续穿 刺进针。在监视屏上,严密监视穿刺针的针尖回声的前 进方向,直至进入肝脏血管瘤内抽有回血即表明已到达 病变区。若在进针过程中针尖显示不清,可适当调整探 头角度,一般即能显示针尖位置。
肝血管瘤的症状
• 临床症状上可将肝海绵状血管瘤归纳于4种 类型:
• (1)无症状型:肿瘤≤4cm,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或 剖腹探查时发现。
• (2)腹块型:肿瘤增长至一定大小,虽未产生自觉症 状,但病人无意中发现腹部肿块。
• (3)肿块压迫型:约占50%~60% • (4)内出血型:瘤体发生破裂,腹腔内出血、心悸、
• 部分肝血管瘤治疗前后影像对比:
• 患者,男,37岁 肝血管瘤
8.8cmx7.7cm(治疗前) 4.5cmx3.8cm(治疗一次后2月复查)
• 患者,女,32岁 肝部血管瘤
• 12.2cmx14.1cm(治疗前)
8.1cmx3.7cm(治疗一次后2月复查)
• 患者,女,45岁 肝血管瘤
• 12.5CM*7.4CM(治疗前) )
• • (2)穿刺过程中应随时超声波检查。
• • (3)隔5-7天可做第2次治疗,2~8次为1疗程,若病变范
围广泛分次治疗。
• • (4)穿刺后病人应静卧>4h,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呼
吸和腹部情况,若无异常,可下床活动,<3天禁止剧烈 活动。
彩超微创治疗肝血管瘤,为国
➢ 平扫--CT: 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MR: 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
➢ 增强扫描: 典型特点--- 早出晚归, 快进慢出
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B超是一种无创、安全、简便、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已成为肝脏血管瘤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肝脏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一般可分为肝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等几种类型。
B超检查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B超检查可以明确肝脏血管瘤的形态特征。
肝脏血管瘤在B超图像上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晰、轮廓规则,部分血管瘤在B超中呈现为囊性或实性。
这些形态特征能够帮助医生明确病变的性质,有助于鉴别与其他肝脏病变如肝脓肿、肝囊肿等。
二、B超检查可以评估肝脏血管瘤的大小和数量。
通过B超检查,医生可以准确测量血管瘤的直径,了解病变的大小及其数量,有助于评估病变对肝脏功能的影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B超检查还可以评估肝脏血管瘤的血流情况。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显示瘤体内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血管瘤是动静脉、动静脉混合还是静脉等类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四、B超检查能够监测肝脏血管瘤的变化。
长期进行B超检查可以对血管瘤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及时了解病变的生长速度和是否发生恶变,为及时处理提供重要信息。
五、B超检查是肝脏血管瘤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与CT、MRI等检查相比,B超检查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无放射线损伤,患者易于接受,能够避免对患者的不必要伤害,适用于大部分患者进行常规筛查及定期检测。
综上所述,B超在肝脏血管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帮助医生明确病变的形态特征、大小和数量、血流情况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可以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B 超检查虽然对于血管瘤的初步筛查有一定帮助,但对于小型或深部血管瘤的诊断还是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平扫 病灶常呈低密度,密度不均匀。
增强检查 动脉期病灶强化非常明显,静脉期仍然持续 强化,延迟扫描则常呈等密度。
检查中发现脂肪是关键。在病灶脂肪含量 少、脂肪成分在肿块内散在分布、病灶太 小等情况下CT难以确定有无脂肪
常见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平扫
(1)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 密度或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 解剖
(2)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肝动脉期 (20-25秒),门静脉期(60秒)肝实质期(2-3分钟) 延迟期(5-7分钟)
检查技术
MRI检查 1.MRI平扫:
SE序列——横断面T1WI、T2WI 冠状面T1WI、T2WI
平衡期
延迟期 6min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实质期
延迟期
CT平扫
CT强化 延迟扫描
常见良性肿瘤-肝血管瘤
MRI表现: 1.形态及边缘-类圆形、边缘清晰 2.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信号强度随TE时间延长(≤120ms)而增高, 称为灯泡征,一般瘤灶信号均匀,大的病灶 因血栓或纤维瘢痕而信号不均 3.增强扫描 周边结节样或棉絮样强化,逐渐向中心 扩展,延迟为高信号或等信号充填
常见良性肿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CT表现: (1)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改变,边 界清楚。当中心存在纤维性瘢痕时,可见 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分布的低密度影像。 (2)增强: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中间 未强化区呈星条状。实质期:等密度,中 央仍有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相对低密 度。 中心瘢痕可呈高密度。
常见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平扫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编辑版ppt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
MRI: 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与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液
体
T1WI
T2WI
Gd-DTPA增强
圆形或边缘分叶的 在肝实质低信号背 从边缘增强,逐渐
类圆形的均匀低信号肿 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 向中央扩散,充盈整个
块
为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 肿瘤
号灶,称之为“灯泡”
征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3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
诊断特征: 病灶形状不规则 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 肝脏体积缩小及病灶处肝包膜皱缩 增强病灶周围可出现结节状强化或边缘强化, 无向内填充或填充缓慢 延迟期病灶可相对于周围肝组织呈不均匀稍高密度, 但病灶内部仍可见稍低密度区。
编辑版ppt
14
肝硬化血管瘤的CT表现
肝血管瘤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
2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3 临床分型 4 动脉造影分型
编辑版ppt
2
简介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良性肿 瘤的84%。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 病因机制:先天性肝血管畸形
三胚层形成期染色体变异 肝毛细血管内皮生长调节因子紊乱 后天性激素改变刺激等学说。
MRI表现为稍长T2WI,稍长T1WI。
编辑版ppt
18
肝毛细血管瘤影像表现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毛细血管瘤
发病率与好发年龄 最多见,好发于30~60y女 较少见 性
简介
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手段
小型肝血管瘤通常可采取保守治疗。大型肝血管瘤则需要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介入或放射治疗。
患者的症状
有明显症状的肝血管瘤,例如疼痛、腹胀或黄疸,需要积极治疗。无症状者可定期随访观察。
患者的身体状况
患者的肝功能、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患者的意愿
尊重患者的意愿,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肝血管瘤的概述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它通常无症状,但有时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或肝肿大。
by s s
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血管畸形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导致血管壁异常,形成血管畸形,最终形成肝血管瘤。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控制血管瘤生长,并降低手术风险。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血管瘤的大小、位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药物治疗的并发症
肝功能损害
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毒性,导致肝功能下降,甚至肝衰竭。
心血管并发症
一些药物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引起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问题。
胃肠道反应
药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积极的预防和随访可以有效地改善肝血管瘤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与展望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预后良好。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
未来,需要加强对肝血管瘤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栓塞
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栓塞,需及时处理,避免栓塞造成严重后果。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通过了解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 学表现,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 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制定更 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 展,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研 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 疗提供了更多依据。
未来方向
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不典型肝血管瘤 的影像学表现,探索更加准确、可靠 的诊断方法,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和 治疗水平。
THANKS
患者男性,48岁,因食欲不振就 诊。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低回声 肿块,大小约6cm×5cm。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 好,随访未见复发。
增强CT扫描显示肿块边缘呈结节 状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考虑 为不典型肝血管瘤。
05
总结与展望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与意义
诊断价值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有 助于准确诊断肝血管瘤,避免漏 诊和误诊。
04 病例分享
病例一: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患者男性,52岁,因右上腹疼痛就 诊。
MRI检查进一步证实诊断,显示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态增 强扫描显示渐进性强化。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低回声肿块 ,大小约4cm×3cm。
增强CT扫描显示肿块边缘呈结节状 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考虑为不典 型肝血管瘤。
根据形态和病理特点,肝血管瘤 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 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类型。
肝血管瘤的常见表现
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 时发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食欲 不振、恶心等症状。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是肝血管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有助于辅助诊断。
临床肝囊肿与血管瘤区分方法及注意事项
临床肝囊肿与血管瘤区分方法及注意事项在临床上,肝脏MRI平扫后,会发现很多异常信号,最常见是囊肿和血管瘤,两者均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需通过增强扫描鉴别。
MRI平扫鉴别肝脏血管瘤与囊肿1、观察形态:囊肿常常呈圆形,边界光滑锐利,具有张力感。
血管瘤由于没有包膜,外形往往不像囊肿整齐,可有不同程度的分叶。
2、观察T1WI:囊肿在T1WI上的信号一般比血管瘤要低。
这实际上反映的是肝囊肿T1值比血管瘤长的特性。
3、观察T2WI:两者在T2WI上均呈现高信号,但如果用宽窗观察,囊肿内部的信号很均匀,而血管瘤由于内部有血管壁、血窦、纤维组织及血栓的存在,其信号往往不均匀。
4、对病灶局部进行重T2WI,囊肿仍呈现很高信号,血管瘤的信号有明显降低,仅呈现略高信号,这一技术实际上利用囊肿的T2值要明显长于血管瘤的特性来制造不同的对比。
5、利用FLAIR序列,囊肿呈现低信号,血管瘤仍呈现高信号。
为了加快成像速度,FLAIR成像可采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或EPI序列进行,这是利用肝囊肿与血管瘤T1值不同特性来制造对比。
6、观察真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图像上病灶的信号,囊肿在真稳态进动图像上仍呈现与T2WI上类似的很高信号,而血管瘤尽管仍呈现高信号,但与T2WI相比,其相对信号有所衰减。
真稳态自由进动快速图像上,组织信号强度决定于T2/T1,血管瘤T2/T1值约为0.25,而肝囊肿的T2/T1值约为0.5-0.75。
7、进行DWI,囊肿呈现低信号,而血管瘤呈现略高信号.可以测量ADC值,在b值800-1000时囊肿的ADC值明显高于血管瘤,这反映囊肿与血管瘤中水分子布朗运动特性的不同。
8、测量病变的T1值或T2值,囊肿的T1值、T2值一般分别为3000-4000毫秒及1500毫秒左右,血管瘤的T1值、T2值分别为1000-1400毫秒及200-300毫秒。
当然T1值、T2值的测量比较麻烦,一般其他方法可行的情况下很少采用。
肝血管瘤45例CT诊断
肝血管瘤45例CT诊断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
方法:45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所有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强化,随时间进展呈向心性强化,部分直至完全充填,然后强化逐步减退,表现为快进慢出,即“早出晚归”特征。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意义极大,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标签:肝血管瘤;增强扫描;CT诊断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尸检发现率为7.3%[1],女性居多,一般多无临床症状,常在腹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随着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中的应用,肝血管瘤的正确检出率明显提高,其重要性在于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现将我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行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诊断,临床最后确诊为肝血管瘤的45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女性37例,男性8例;年龄22~65岁,平均39岁。
全部病例无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定性、定量均为阴性,31例行B超检查,其中,23例B超诊断为肝血管瘤,8例B超未能确诊,诊断为肝内占位病变;14例因右上腹不适直接行CT 检查。
1.2 方法检查前,患者空腹喝水800~1 200 ml,以充盈胃肠道,使用Siemens SOMATOM欢悦6多层螺旋CT扫描机,先平扫后增强扫描。
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上至膈肌,下至肝脏最下缘,全部显示至满意为止。
层厚6 mm,层距6 mm,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100 ml行增强扫描,流速2.5 ml/s,在降主动脉段进行预监测,当降主动脉内造影剂达到一定浓度时自动进入动脉期扫描,时间为注射碘海醇后10~20 s,后在45~60 s进行门静脉扫描,延迟期为2~10 min,对小病灶进行薄层重建。
2 结果2.1 平扫表现累计发现53个病灶,病灶分布为肝右叶32个,肝左叶18个,肝尾叶3个。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有什么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有什么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
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1、放射性核素肝扫描胶体肝扫描可见界限比较清楚整齐的占位性病变。
病程越长和肿瘤越大,则健侧肝脏代偿性增大越明显。
用In作肝内血池扫描,若系血管瘤则在占位病变区被放射性填充。
将两者配合应用,则更有诊断意义。
2、肝血管瘤CT检查在平扫时表现为低密度区,边缘较光滑、锐利,密度较均匀。
注射造影剂后,其边缘部立即增强或低密度区消失,数分钟内,整个肿瘤逐渐密度增高,但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平扫时的表现。
3、肝血管瘤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手段。
超声切面显像所见3厘米以下小的血管瘤呈强回声;具有边缘清楚锐利的特点。
3厘米以上大的血管瘤为高回声及混合型。
血管瘤的内部反射均匀一致,但亦有部分血管瘤出现液性小暗区。
4、肝血管瘤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较高。
因血管瘤内迂曲纤细的血管和血湖内血流缓慢,故其Tz弛豫时间长。
在T1权重像血管瘤的信号强度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信号强度,但在Tz权重像上则表现为均匀的高强度信号组织。
肝血管瘤的诊断表现1、同位素99mTC肝血池扫描及肝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表现为无肿瘤染色,边缘清楚锐利,血管瘤显影时间较长。
2、超声表现:显示肝内均质、强回声病变,边界大多清楚,或病变区内强回声伴不规则低回声,病变内可显示扩张的血窦。
3、CT表现:(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①早期病变边缘显着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②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③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期,即注药后30~60秒因此强调正确的检查技术,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则,因未见到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影像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良性肿瘤的84%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4-6;30-60岁多见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90%为单发,10%多发直径从2mm-20cm不等,超过5cm称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多为偶然在体检中发现,巨大肿瘤可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肿瘤破裂可引起出血肝动脉供血;门静脉和肝静脉周围支引流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概述组织病理学分型◆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窦间由纤维组织不完全分隔形成海绵状结构,血管间隔大,纤维结缔组织成分少,典型小于3cm◆毛细血管瘤(16%): 血管间隔小,纤维结缔组织多,常小于1cm◆硬化性血管瘤(少见):病变中心血管腔闭塞,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系肝血管瘤退变的结果,也被称为血栓形成或玻璃化血管瘤,平均3.7cm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影像表现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影像表现CT:边界清楚,等/低密度,类似血管MRI:长T1长T2,类似脑脊液,且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T2信号也随之增高,形成所谓“灯泡征”增强扫描: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后期缓慢渐进性向心性填充,延迟期等/稍高信号(与肝实质相比);“早出晚归”女,62岁,体检发现肝肿物2年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不典型血管瘤占20%-40%原因:✓Altered morphology or structure:血管瘤伴中央瘢痕;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巨大血管瘤;带蒂血管瘤;血管瘤伴胆管扩张;血管瘤伴钙化;囊性或多房性血管瘤;血管瘤伴液液平面✓Unusual flow pattern:快速填充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Associated liver abnormalities:血管瘤伴包膜皱缩;脂肪肝背景血管瘤;肝硬化背景血管瘤;血管瘤合并动脉-门脉瘘;血管瘤合并FNH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中央瘢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通常不均匀,可能伴有中央瘢痕,增强无强化 在病理上,疤痕是由粘液瘤样变性、血栓形成、纤维化或坏死组成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内部分隔在T1、T2均为低信号,与存在纤维化成分有关形态或结构改变-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直径>5m,密度/信号不均匀可出现肝脏肿大,腹部不适CT: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中心密度更低MRI:长T1长T2,内不信号不均,可见裂隙状低信号增强:典型的早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出现渐进性向心性填充,但不会完全填充形态或结构改变-带蒂血管瘤罕见,可以无症状,合并亚急性扭转、梗死可出现相应症状强化方式同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病灶通过一个细蒂附着在肝脏上,有时定位困难,需要与胃及肾上腺去肿瘤鉴别,多平面重组可以帮助确定病灶来源,强化方式有助于鉴别诊断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胆管扩张位于肝脏中央的巨大血管瘤可导致胆管扩张虽然肝内胆管细胞癌较常发生胆管扩张,但是所有肝内外占位性病变均可引起胆管扩张,因此血管瘤不能排除血管瘤的诊断形态或结构改变-囊性、多发性血管瘤囊性和多房性血管瘤含有一个大的中心腔是非常罕见的在MRI上,这种不典型的特征是一个或多个肿瘤内囊腔,呈长T1、长T2信号与血栓形成和陈旧性出血有关;周边典型强化方式仍然存在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钙化血管瘤的钙化可以在中心或周边,多发为静脉石引起,但也可能是纤维化和营养不良性变化的最终结果女,28岁,体检发现肝血管瘤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液液平面很少见血管瘤内可见叶液平面,代表停滞或缓慢流动的血液随着红细胞在相关部位的沉淀,上层由血清组成,下层含有未凝结的沉积红细胞✓上层CT低密度,T1等信号(与肌肉相比),T2明显高信号✓下层CT高密度,T1高信号(与肌肉相比),T2轻度高信号肝脏内液平面是非特异性征象,良恶性肿瘤均可见部分学者认为CT/MRI可见液平面,超声未见,提示血管瘤不典型强化方式-快速填充的血管瘤快速填充血管瘤并不常见,占16%对应的病理为毛细血管瘤,小的血管间隔、大量的结缔组织快速填充型血管瘤较常见于2cm以下的血管瘤,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这些血流动力学的不同可能与构成血管瘤的血管通道的大小有关不典型强化方式-硬化性血管瘤罕见,被认为是血管瘤退化的终末阶段血管间隙被大量胶原纤维组织所代替,使其失去典型的影像特征 需要病理确诊CT平扫病灶相对于肝脏呈高密度或等密度(易漏诊)增强周边结节状强化,后期渐进性填充,部分病灶在动脉期可能为相对低密度 有时CT可以在血管瘤周围看到致密的晕,对应无脂肪浸润的肝组织可能是由于压迫而导致病灶周围动脉优先流入和/或由于门脉血流减少而引起的MRI检查具有优势,尤其是同反相位肝硬化背景下血管瘤少见,CT占0.6%,明显低于无肝硬化背景的血管瘤尽管肝实质变硬,血管瘤通常保留典型的影像特征在少数肝硬化晚期,由于肝脏纤维化,血管瘤会失去典型强化方式,病灶体积缩小,T2信号减低女,53岁,右上腹痛2天血管瘤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门静脉瘘通常与肝脏恶性肿瘤相关,尤其是HCC原因尚不明确,可能因血管瘤有粗大的动脉供应,呈高压力状态,因此需要建立宽大而快速的引流通道,血管瘤与门静脉形成瘘或瘤周间隙扩大而使门脉早显,即动静脉瘘可能是肿瘤适应高流入、快流出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结果表现为动脉期病变的早期强化伴门静脉早显女,61岁,体检发现肝多发占位半年余血管瘤合并FNH较常见,约20%肝脏血管瘤合并FNH目前认为二者伴生并不是偶然,有一定的联系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FNH为 肝脏局部动脉血流增加引起增生反应,类似血管瘤,均为血管源性病变女,72岁,右上腹痛10天男,50岁,体检发现“右肝占位”5年80%30%50%35%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FNH◆肝细胞腺瘤65%鉴别诊断-胆管细胞癌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边界不清,CA199升高增强动脉期边缘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渐进性强化内部或周围可见胆管扩张,常伴有胆管结石;远端肝叶萎缩,肝包膜皱缩凹陷 肝门及腹腔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肝细胞癌多有乙肝、肝硬化病史,可有AFP升高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TIWI、T2WI均呈低信号,延迟强化) 增强呈“快进快出”;常有血管侵犯(癌栓形成)鉴别诊断-FNH年轻女性多见CT:等或稍低密度;MRI:T1等/稍低信号,T2等/稍高信号,中央纤维瘢痕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显著均匀强化,中央瘢痕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稍高密度(信号),中央瘢痕延迟强化肝胆期呈等、稍高信号鉴别诊断-肝细胞腺瘤年轻女性多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男性与糖尿病、使用类固醇激素有关 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密度/信号多不均匀,出血、坏死、脂肪变性常见肝海绵状血管瘤-小结肝脏最常见良性肿瘤,通常无症状,30-60岁女性多见典型影像表现:T2明显高信号(灯泡征);增强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渐进性、向心性填充不典型影像表现:✓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中央瘢痕;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巨大血管瘤;带蒂血管瘤;血管瘤伴胆管扩张;血管瘤伴钙化;囊性或多房性血管瘤;血管瘤伴液液平面✓Unusual flow pattern:快速填充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伴有肝实质异常:血管瘤伴包膜皱缩;脂肪肝浸润性血管瘤;肝硬化背景血管瘤;血管瘤合并动脉-门脉瘘;血管瘤合并FNH谢谢!。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T2信号。 • 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中央瘢痕无强化。 • 门脉期及实质期:等、稍高密度(信号),中央瘢痕延迟强化。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 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 男女比例约1:2-5;30-60岁多见。 • 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 • 大多数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病灶变大压迫临近脏器或出血破裂症状。 • 由肝动脉供血;引流静脉有门静脉和肝静脉周围支。
组织病理
• 瘤体外观呈紫红色,质地柔软,可压陷,一般无包膜。 • 光镜下见血管瘤是由大小不等血窦和纤维间隔组成,血窦腔内衬单层扁平内皮
细胞,腔内充满血液。 • 电镜观察瘤周血窦内皮细胞形态变化很大,可呈扁平状、立方状、柱状、三角状
,或成簇排列,有的甚至增生成团状。瘤中内皮细胞 间联结缺如 ,细胞脱落、肿胀 。所有内皮细胞均有丰富的吞饮小泡,胞浆中有多量微丝,核大、染色质浓染、 细胞器丰富。有时脱落内皮细胞有核固缩。
病理特点
• 从超微结构观察中发现,部分靠近瘤周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呈立方状、簇状 ,甚或呈团状分布 ,内 皮细胞肥大 ,吞饮小泡增多,这种病理表现某种程度上符合肿瘤或创伤修复时小血管再生的模 式,局部呈增生状,这有可能解释血管瘤增大的原因。
• 胶原纤维的大量增生,使得血管瘤的自发破裂极为罕见。 •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增生、纤维化、萎缩的机理,研究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
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 是关系密切的。并且雌激素的 影响、胶原酶的活性及胶原蛋白的分型亦应进一步研究。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目的回顾性研究肝血管瘤超声造影(CEUS)的表现,总结肝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查的表现特征。
方法通过运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CPS)技术对17例肝血管瘤(共21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从而观察其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增强表现。
结果超声造影肝血管瘤主要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早期周边环状、结节状增强,门脉期缓慢向心性充填,延迟期为最大增强。
结论肝血管瘤在肝脏实时超声造影检查中具有特异性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标签: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诊断近年来,超声造影技术应用在肝血管瘤(HHE)的诊断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断价值,使肝血管瘤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增高并对其发病引起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的重视。
我院对46例肝脏占位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研究其中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3年1月我院行肝脏占位超声造影检查46例,其中肝血管瘤17例,共21个病灶,高回声15例(16个病灶),低回声2例(5个病灶),直径10~48mm,平均(28.0±3.6)mm,在所查肝脏占位病变中所占比例最大。
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6~68岁,平均42.8岁。
17例病例均经手术活检证实或增强CT及MRI典型表现及随访观察(随访二年以上)作为最终确诊依据。
1.2 仪器和造影剂我院采用了德国西门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彩超诊断仪器的4C1探头,频率2.0~4.0MHz,机械指数(MI)0.09,配置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
造影剂使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声诺维(SonoVue),主要成分为磷脂聚合物包裹的六氟化硫气体微泡(SF6)冻干粉剂,使用时加入5mL生理盐水震荡混匀形成稳定的微气泡混悬液,微气泡平均直径2.5?m,pH值6.0~6.5,与人体血浆等渗,经肘静脉快速团注,气泡溶解在血液里,经肺循环随呼吸排出,平均清出半衰期为12min。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1.引言1.1 概述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是两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影像学鉴别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在肝血管瘤中,血管瘤是最常见类型,占所有肝血管瘤的大部分,而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虽然它们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肝血管瘤往往是良性病变,主要由扩张的血管组成。
它们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边界,可以单个或多个。
在血供方面,肝血管瘤常常呈一种动脉和门静脉双供血的模式,而门静脉成分可能更具有支配性。
在增强扫描中,肝血管瘤往往显示早期均匀强化,且延迟期仍保持明显强化。
此外,肝血管瘤还可以表现为多发性或巨大血管瘤,这些特点在影像学上有助于与肝细胞肝癌相鉴别。
与此相反,肝细胞肝癌是一种恶性病变,即癌细胞来源于肝细胞。
在影像学上,肝细胞肝癌常常呈现为不规则的结节性病灶,边界模糊,形状多样。
血供方面,肝细胞肝癌主要通过肝动脉供应血液。
在增强扫描中,肝细胞肝癌通常呈动脉早期强化,但延迟期常表现为强化减退。
此外,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肿块内坏死、出血、包膜侵犯等特点。
为了准确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
除了形态学特征外,我们还需注意其病灶血供情况、强化模式和延迟期的变化。
此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肝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总之,了解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肝脏疾病患者。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文章有条理、易读和易理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的鉴别要点。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概念和重要性。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并说明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
肝血管瘤的CT影像诊断精品课件
平扫时病变一般呈均匀低密度影, 部分病变中央可见低密度区
• 其病理基础为瘢痕组织、血栓形成、
陈旧出血灶或囊性变,病灶内偶见钙 化
• 病变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
但无假包膜
平扫:
低密度灶,边界较清晰
动脉期及动脉晚期
•病灶边缘呈点状、斑
点状,C字型、粗条状 所形成的环状增强征象
著
• 厚壁型,壁厚而血管腔隙小,管腔内纤维
间隔组织较多
• 血流特点:窦内血流缓慢地从肿瘤外周向
中心流动
• 肝血管瘤一般无临床症状,达一定
大小时出现腹部肿块,肝区胀痛等 不适,据统计约4.5-19.7%肿瘤发 生破裂导致肝内或腹腔内出血,出 血引起的死亡率高达80%
增强扫描技术要点:
• 二快一慢 • 快速注射足量造影剂 • 快速扫描 • 延迟扫描-一般在5min以上,最好10-
鉴别诊断
• 肝转移瘤:早期边缘或整个瘤体明显强化,但在
门脉期造影剂基本排除,有的可见牛眼征,延迟 扫描病灶呈低密度灶,很少出现等密度充盈
• 小肝癌: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在动态增强早
期,多数肝癌呈显著的结节状或团块状强化,在 2min内迅速下降,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灶,部分肝 癌可见假包膜
谢谢合作
度增强,其密度与主动脉接近, 之后,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 至整个病灶充填,并逐渐与周 围肝实质呈等密度
•肿瘤呈多数多数大小不等,比
较密集之点状高密度增强,之
后相互融合、扩大、充填肿瘤 全部
•动脉期即表现为肿瘤全体呈高
密度增强,且持续存在为其特 征,此种类型多见于3cm以下 小血管瘤,需与血供丰富的小 肝癌鉴别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回顾
• 女,40岁,查体彩超发现肝占位
肝血管瘤的危害性
• 肝功能逐渐出现异常 • 损害肝脏的代谢作用 • 大出血,危及生命
因此如果瘤体直径小于4cm,无临床症状, 且动态观察其静止不发展,定期复查即可 , 否则应予治疗。
治疗方法
• 手术治疗
(1)肝血管瘤切除或肝叶切除术; (2)肝动脉结扎术; (3)术中冷冻治疗。
• 非手术治疗
(1)放射治疗; (2)中医中药治疗。
发病机制
• 目前肝血管瘤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现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其一认为是血管畸 形, 其增长是由于血窦在血流作用下的扩 张。其二认为肝血管瘤是真性肿瘤,其增 长是由于新血管组织的形成。
分类
(1)海绵状血管瘤: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 镜检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 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 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 索。纤维隔及血窦内的血栓可见钙化或静脉石。
• CT 平扫下肝血管瘤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
度灶。增强特征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 度强化,增强区域呈进行性向心性扩展,延迟 (>5min)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再延迟1h后 病灶又恢复到平扫时之低密度(“快进慢出)。
诊断依据
• MRI T1WI低信号,T2WI表现为特征性的
“灯泡征”样高信号。增强特征同CT。
治疗方法
• 微创介入治疗
(1)动脉导管介入 通过股动脉插管至 肝部,采取注射硬化剂,阻止肝部血管瘤 瘤体生长,使其逐渐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2)高频彩超微创介入疗法 在高频彩 超三维可视下,通过介入针使药物直达体 内血管瘤瘤体中心病灶,准确率、有效率 高,愈合快,不复发。
典型病例
• ID 284207,女,54岁,查体发现肝巨大占
T1WI
DWI T2WI
诊断依据
• 动脉造影 对比剂进入肝血管窦后密度呈很高的
染色,形似大小不等的“小棉球”或“爆米花”, 瘤体巨大的则出现“树上挂果”征。动脉期很早 出现,持续时间长,可达20s甚至更长 ,即“早 出晚归”征。
• 放射性核素显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
(SPECT)肝血流,血池显像方法对肝血管瘤的诊断 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方 法。
(2)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闭合,纤维间隔组织 较多呈退行性改变。
(3)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 致恶性变。
(4)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临床表现
• 小血管瘤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较大血管
瘤可有肝区胀痛 ,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肝 大。
• 4厘米以上者约40%伴腹部不适,有食欲不
肝血管瘤
概述
• 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以肝海绵
状血管瘤最常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 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 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血管瘤在 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 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 织分界。
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肝血管瘤内可有纤 维组织、机化血栓,可因反复血栓形成而 导致肿瘤肿胀、引起肝包膜牵拉胀痛。
诊断依据
• B超 可检出直径>2cm的肝血管瘤。典型表现
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 回声增强效应。大多数小血管瘤(<5cm)为 强回声。较大的血管瘤(>5cm)则表现为内部 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 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