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
魏文华
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经学大师。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从历史上看,孔子、董仲舒、朱熹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家。
孔子是儒学创始人,董仲舒是经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
经学是汉代的儒学,理学是宋明时代的儒学。
这三位大师的思想体系,是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儒学在发展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在汉代乃至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起到主导地位。
董仲舒使儒学由诸子而成独尊,由一家融汇百家,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的学说思想影响极为深刻而久远。
一、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于公元前191年,生于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那是西汉王朝极盛时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宽舒自如。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
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绘色。
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
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
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将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史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年不窥园",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教育家。
据《史记》记载,西汉初年,传习五经的硕儒共有八人:传《春秋》,于齐鲁有胡毋生,于赵(大河南北)是董仲舒。
传《诗》,于鲁(今山东西部)有申培公,于齐(山东东部)为辕固生,于燕(今北京)则韩太傅(婴);传《书》,为济南伏生;传《礼》,则鲁之高堂生;传《易》,则淄川(在齐)田生。
董仲舒和韩婴来自燕赵,其余出自齐鲁大地。
与那些专家之才相比,董仲舒可谓鹤立鸡群,形若天渊,无惭"通才""鸿儒"之喻。
董仲舒思想和学说著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发展,有着极其广泛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为博士,被推为"儒者宗"。
汉武帝刘彻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
他下诏书"招贤良文学之士"。
在三次殿试中,董仲舒获贤良对策第一。
汉武帝本想重用,但皇太后崇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
对董仲舒倡导的儒学不感兴趣,武帝刚继位不久,不敢得罪太后,只好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去辅佐他的哥哥易王。
> 易王刘非,本性勇猛,骄横跋扈,但对廉洁正直的董仲舒很尊重。
任江都相后,董仲舒又以"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谏王。
易王说:"善。
"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高祖的陵园两次火灾,引起满朝文武官员忧心忡忡。
但董仲舒挥笔写就《灾异之记》一文,以这两次灾变为依据,抨击朝政,其主旨说,火灾的起因是与朝廷没把儒学定为"独尊地位",与不用"礼义教化"有关。
因此上天不满,降灾予以警戒。
文章被嫉妒他的主父偃偷去,上奏皇帝。
汉武帝阅后,便召集群臣讨论。
群臣中纷纷指责他诽谤朝廷。
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是他老师写的文章,也认为是太愚蠢了。
汉武帝下命,董仲舒被判死罪。
后汉武帝念他名望高,惟恐杀了他与已不利,便赦免他的死罪,降为中大夫。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抨击公孙弘阿谀奉承,引起公的不满。
又因其研究《春秋》不如董仲舒,可他办事迎合世俗,位至公卿。
公孙弘乘皇帝的哥哥胶西王放纵恣睢,多次迫害朝廷命官,向皇上举荐说;"唯有董仲舒可派去做胶西王的相"。
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董仲舒便从江都相徙胶西相。
胶西王刘端听说董仲舒是当代大儒,故以礼相待。
胶西王刘端,尤为骄横、放纵。
董仲舒惟恐日久获罪,不久便称病辞官,免职家居。
董仲舒两国为相,侍奉是骄横的诸侯王,但自洁其身,所在之处,均得整治。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董仲舒辞官归家时,已是70岁高龄。
从此居家不再复出,朝中如有大事,均派使臣和廷尉张汤到他家中请教,均得到指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董仲舒归居后,终不问家产业,以著书为事。
董仲舒在家居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
今流传于世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成为历代推崇的儒学大百科全书。
他对国策、民生有所建议,便"上疏条教"。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董仲舒年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五岁。
葬于长安下马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董仲舒死后,其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二、董仲舒思想
董仲舒思想是极其丰富的。
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整个宇宙,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社会的人际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涉及到。
下面简要论述董仲舒主要的三个哲学思想。
(一)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
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
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
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
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
他在《天人三策》中
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
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
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
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怎么做了。
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
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
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
>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二)天人感应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
他在《天人三策》中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
他认为,人君为政应 "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
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政治力量可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
董仲舒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秦末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
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政治力量的"天",来戒惧皇帝,使之自敛。
用 "天"来限制他。
当时董仲舒为什么要采用"天人感应"的形式来戒惧皇帝呢?原因是:西汉时期社会科学水平低,天命论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极深。
董仲舒就采用了"天"来限制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
并把秦始皇权力不受制约,引发农民起义,速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来限制皇帝的权力。
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
(三)以德治国
西汉王朝统治人民虽然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因袭秦制,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
武帝好法术、刑名,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要缩小贫富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
上疏汉武帝"限民名(占)田",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许官吏与民争利,"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这些主张,首先,打击豪强势力,
加强中央政权的力量;其次,暂时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强了封建统治阶级专政,防止社会进一步动乱,防止农民起义。
董仲舒吸取秦灭亡教训,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时的弊政,进
行"更化"。
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对人民剥削,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统治阶级专政。
他认为,严刑峻法,给统治阶级带不来稳定的统治秩序,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他提出:行礼义,施仁政,以德治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
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
并上疏汉武帝:"……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
董仲舒认为,"天"是具有阴阳两种属性。
在政治生活中,阳表现为德,阴表现为刑。
但"天"是欲生不欲杀的,"天道"是尚德不尚刑的。
故君主治理天下应上法于天,为政也应以"德化"为主。
对百姓应施"仁政"。
董仲舒将道德教化喻之为"堤防"。
只要"堤防"完备,就可将百姓反抗社会、不利于封建社会统治的思想念头消灭于"萌然之际",起到"防患未来"的效果。
他说:"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
董仲舒认为,"德教"能否收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社会效果,这与最高统治者能否以身作则,为民表率有着极大的关系。
要武帝首先从自己的"正心"开始,由己及人:"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可收到"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来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的社会大治效果。
"德政",目的是为了维护、巩固和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但也它有利于缓和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促进西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安定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董仲舒不愧为古代的大哲学家、大政治家和大思想家。
他的思想除了在上面所述的三方面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思想,在此不赘述。
他的思想,在汉时不仅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董仲舒在历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董仲舒的思想有极其广泛的和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生很多。
据《史记》载:"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学士皆师之"。
司马迁也曾经听过他讲学,他认为,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的五世中,只有董仲舒一个人可以说是精通《春秋》这部经书的。
《公羊传》影响之大,与他的学生的宣扬有密切的关系;董仲舒的影响在他死后二十多年的西汉盐铁会议上可以看出。
他的观点被文学贤良之士所重复。
董仲舒主张罢盐铁,贤良文学之士认为:盐铁可能是"民间所疾苦"。
他们认为盐铁,特别是铁器由政府专卖,弊端尤多。
从此可清楚看出,董仲舒思想对参加盐铁会议的那些贤良文学之士有很大的影响。
董仲舒思想对西汉后期的影响。
西汉后期的刘向父子对董仲舒也非常赞赏,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号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佑,殆不及也。
"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认为,董仲舒"虽无鼎足之位,知(智)在公卿之上",又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把董仲舒摆到了旷古少有的圣人的位置上。
董仲舒由于没有行政权力,在政绩方面远不及伊、吕、管、晏,但在
思想影响方面则远远超过伊、吕、管、晏。
董仲舒思想对东汉的影响。
他的影响一是对官方的影响,一是对民间的影响。
对官方的影响是反映在《白虎通》中,对民间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论衡》一书中。
王充对今文经学注意比较多。
他特别赞赏董仲舒。
大量地吸收了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并在《论衡》中得到了极为明显的反映,可见他受到董仲舒的深刻影响。
其他则无须多论了。
董仲舒思想对魏晋南北朝的影响。
南北朝时代佛学盛行,儒学无法独尊。
但董仲舒学说经得起各种思想浪潮的激荡,可从《周书》的一段记载中看出。
《周书·苏绰传》载,苏绰在大同年(公元544年)提出六条施政纲领。
苏绰六条施政纲领,条条与董仲舒思想相应,说明他受到董仲舒思想影响之深。
而北周文帝对这六条政纲也极为重视,"常置诸座右",当作座右铭,作为当时官吏的守则。
在汉代经学受到玄学冲刷而所剩无几的魏晋时期,董仲舒的思想还能对当时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甚至影响到隋朝。
董仲舒思想对宋明时代的影响。
王安石实行政治改革,提出"三不足",其中有"天不变不足畏"。
这说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灾异谴告的思想,对北宋统治者有很深刻的影响。
当时的二程(程颢、程颐)都推崇董仲舒,认为他"最得圣贤之意"。
南宋时代有著名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学派,一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一是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学派。
董仲舒的思想对这三派都有明显的影响。
"天人感应"论对陈亮的影响很大。
董仲舒对宋代理学影响极大,尤其是义利观。
朱熹把"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写入学规,用来教育学生。
朱熹称董仲舒"醇儒"。
董仲舒的基本思想与精神,为宋明理学家们所继承。
董仲舒思想对清代的影响。
从魏晋到宋明,在公羊学消沉的情况下,受董仲舒的影响却常常可见。
清代的公羊学复兴,董仲舒这位公羊大师自然显赫起来。
董仲舒成了相当于圣人的角色,被许多治公羊传的学者称颂着。
他们认为董仲舒是历代儒家最卓越者。
康有为编了《春秋董氏学》。
清代研究公羊学的学者较多,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
梁启超认为,康有为研究公羊传、董氏学,对思想界的革命起了重要作用。
他说:" 康先生……著有《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等书,于新思想之发生、间接有力焉。
"
董仲舒思想符合某一政治家的政治斗争需要,由权势推动,形成一种思潮;它适应一定的社会条件,这种思想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因为这一思想反映了社会普遍规律。
董仲舒思想是比较复杂的。
他的调均思想,办教育思想,选贤任才思想、都有很长的生命力。
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确立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久远深邃的影响,以致到现今有的还将继续产生影响。
四、研究董仲舒思想的现实意义
汉代独尊儒术,使儒学深入人心,以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干,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基础。
董仲舒思想在中国甚至东南亚能产生如此大和深远的影响,这本身就很值得研究和探讨。
董仲舒思想许多理论是深奥精湛的。
他的政治哲学观点都有深刻的意义和明睿的智慧。
在政治上,他拥护大一统,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愿望。
宋代理学家程颢说:"董仲舒曰:正其义不谋其
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此董子所以度越诸子。
"
董仲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关系密切。
他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曾经起到推进历史进程的作用,不可否认他的思想在历史上也有消极的方面,应抛弃。
但我们可换个角度看到它的合理性,略加改造,使其在现代社会"化腐朽为神奇",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为现代的社会和经济服务,为今天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服务。
如:他的"大一统"思想,使祖国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自汉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但中华民族却表现出了超强的凝聚力,不断融合周边民族,最终实现了统一。
其原因,和董仲舒阐发的"大一统"思想观念使统一祖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有莫大的关系。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使我国两千多年来始终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有二、三十个。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直至今日,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完整和独立仍然有很重要的价值;我们现在重视以德治国,董仲舒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以德治国。
现在提出和谐社会的理论,不光要重视社会的和谐,还要重视内心的和谐,这些在董仲舒的思想中都有论述;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这在以前是受批判的,有人提出三纲有些局限性的东西,与人人平等的思想有点差距。
但是五常呢?我们要使"仁、义、礼、智、信"在今天这个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他的好的作用。
市场经济不能说没有问题,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诚信在现实社会的缺失等等,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挖掘古代一些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用来教育人民。
有位专家指出,最近党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观,实际上与董仲舒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有众多相似之处,这些董仲舒早有论述;董仲舒的"更化论"可以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结合起来进行论述……。
对董仲舒原来批判的多,现在要把研究董仲舒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可就董仲舒的某一方面某一思想理念进行学术角度的专题研究。
这样就可把研究推向深入,其目的是完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
古代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纽带,一个民族的复兴、发展、团结、统一,文化是一个重要纽带。
研究董仲舒思想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古为今用,要为促进祖国经济文化建设,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我们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