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化医专《微生物学检验》教案编号:3

第八章细菌形态学检查

形态学检查的目的:

①从形态上识别细菌,为细菌分类与鉴别的基础;

②了解被检标本中有无细菌;

③直接从标本中观察到某些细菌,可对少数疾病初步诊断(如结核,脑膜炎等)。

第一节显微镜(microscope)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原理自然光的波长为0.4um;显微镜的最大分辨率为0.2um(前者的一半);肉眼的分辨率为0.2mm,故放大1000倍,使0.2um放大到0.2mm。

二、暗视野显微镜

用暗视野聚光器,使反光镜反射过来的光线不能进入镜筒,视野变暗,

线从暗视野聚光器周围斜射到菌体上,由于散射作用使菌体发光。

常用于活的微生物的动力检测。

三、相差显微镜

在检查不染色标本时,由于细菌的折光性与周围环境的折光性相近,对比不明显,看不清细菌及其内部结构,相差显微镜利用相差板的光栅作用,使光波穿过标本中密度不同的部位时,引起位相差,显出光的强度的明暗对比。

应用于活菌的形态及某些内部结构的观察。

四、荧光显微镜

以紫外光或蓝紫光作光源,因其波长比自然光短,故分辨率比普通显微镜要高。细菌经过荧光素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由于菌体各种结构对荧光素的溶解、吸附情况不同,因此发出不同色调和亮度的荧光。

五、电子显微镜

以强大的电子流代替光源,因电子流的波长仅为0.005nm,(仅为可见光源的几万分之一),故其放大倍数可达10万-100万倍,可看清1nm的物体。电镜种类

透射电镜:因电子的透射作用,可观察细菌,virus内部结构,通过荧屏显

示。

扫描电镜:因电子流对物体的表面进行扫描,可清楚的显露出物体的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可用于对细菌,virus的表面结构观察。

第二节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

仅用于细菌动力的观察。不能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1.压滴法明视野法、暗视野法。

2.悬滴法

3.毛细管法:孔径0.5-1.0mm,长约60-70mm毛细管,以此管轻取细菌培养物,待液体进入后,两端火焰封融。用于厌氧菌的动力观察。

注意:区别细菌的运动与布朗运动。

第三节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适于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某些结构。

一、染料:

大多是人工合成的含苯环或苯的有机物。

色基:即连接在苯环上带双键的有色化学基团,它使染料带颜色,其色基越多,颜色越深。如-NO2(硝基)\ -N=N-(偶氮基)

助色基:不显色,它决定了染料与被染物之间的亲和性,且有酸、碱之分,决定了染料的酸碱性:-NH2(碱性)-OH (酸性)

常用染料种类:

1、碱性染料:美兰,结晶紫,碱性复红等,常以氯化物形式存在,色基带正电,易与带负电的被染物结合着色。由于细菌PI低(2~5),因此常带负电荷,易与该类染料结合。

2、酸性染料:伊红,酸性复红,刚果红,色基带负电。细菌带负电荷不易着色,常用于细胞浆染色,很少用于细菌染色。

3、复合染料(中性染料):是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的复合物,可与cell浆结合,如:伊红美兰、伊红天青。

4、单纯染料:多为偶氮化合物,亲和力低,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剂。常用于脂肪组织染色,如:苏丹染料。

二、染色程序:

基本步骤: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初染、煤染、脱色、复染)

1、涂片制备:

液体标本(细菌培养液)直接涂于玻片上;

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物,取生理盐水涂片,涂成蚕豆大小的菌膜。

2、固定:

目的:①杀死细菌,使蛋白质凝固,易于着色;

②改变其通透性,利于染料进入;

③使菌体附着在玻片上;

④保持细菌原有的形态、结构。

方法:常用的火焰加热固定法,其它有:冷冻干燥法,化学干燥法。

3、染色:

(1)初染

(2)媒染

目的:加固初染——增加染料与被染物的亲和力、使染料固定于被染物、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媒染剂:石炭酸,碘液,明矾,酚等,也可用加热法。

(3)脱色

目的:使不该染上颜色的部分脱下颜色。

脱色剂:凡能使已经着色的被染物脱去颜色的化学试剂。酸(为碱的脱色剂),碱(为酸的脱色剂),还有甲醇,乙醇等,无机酸脱色能力强于有机酸,醇类中分子量小的强于分子量大的。

脱色机制:有的起溶媒作用(如醇类),有的影响蛋白质的电离程度,改变其电荷的性质或数量,从而影响细菌与染料结合的程度(如酸碱)。

(4)复染(对比染色)

常用染料:稀释复红、沙黄(与紫色对比)、美兰、苦味液(与红色对比)

三、常用的染色法

(一)单染法:

用一种染料染,细菌及周围部分都染成同一种颜色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形

态、大小、排列及简单的结构,如美兰染色,复红染色。

(二)复染法:

用两种以上的染料,将不同的细菌或同一细菌的不同结构染成不同的颜色。可用于细菌的鉴别。常用的有——

1. 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

由丹麦细菌学家Christain Gram首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染料:结晶紫、卢戈氏碘液、95%酒精、稀释石炭酸复红。

原理:

(1)等电点学说:革兰阳性菌ph2-3,低于革兰阴性菌ph4-5。与带正电荷的染料结合牢固。

(2)化学学说:革兰阳性菌含大量核糖核酸镁盐,与结晶紫和碘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而不易被脱色。

(3)通透性学说:革兰阳性菌cell wall因肽聚糖厚,脂类少,通透性低,酒精不易进入脱色,相反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少,含脂多,易被酒精溶解,使cell wall通透性升高。

方法:略(实验课介绍)

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

意义:(1)鉴别细菌;(2)选择药物参考;(3)与致病性有关。

2. 抗酸染色(acid-fast stain)

原理:分枝杆菌一般不易着色,若用5%石炭酸复红加温并延长染色时间,可染上红色,又因其菌体中含有分枝菌酸,可抵抗3%盐酸酒精的脱色,仍保持红色,故称为抗酸菌。

方法:涂片、干燥、固定→石炭酸复红(初染)加热至冒蒸汽5min →

盐酸酒精脱色→碱性美兰(复染)1min

结果、意义:

3、特殊染色法

(1)细胞壁染色:

染液:10%鞣酸溶液、0.5%结晶紫溶液

方法:涂片自然干燥→鞣酸染15min,水洗→结晶紫染3~5min,水洗→待干,镜检。

结果:细胞壁(细菌的周边)染成紫色,内部无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