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20)10-0038-03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要求每个公民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如何培养小学生兼具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成为合格社会公民,这成为了学校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一、研究背景202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确定了新时期学校德育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然而,在学校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行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将“我”置于利益的首位;凡事从“我”出发,忽略他人感受;对公共事务或冷漠、或偏激;对公民权利和义务要求失衡等等。这些现象都显示出学生的公民意识严重缺乏。可见,未来学校德育的重心应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公共生活作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主要方式,逐渐萎缩和扭曲。学校公共生活或被强大的学习考试生活严重挤压,或脱离于社会公共生活闭门造车,或剥夺学生对学校公共生活的自主权等等,造成了学生公民意识的严重缺乏。因此,学校提出“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将“重构学校公共生活,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作为课题的
研究思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将课题进行分解,与学校的管理、德育、教学、后勤等多方面工作改革相结合,通过理念引领,个案研究突破,边思考边行动,边提炼边推广的方式,将课题研究逐步推向深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二、研究成果(一)理性认识成果 1.明确了学校公共生活三要素学校德育是为培养公民服务的,需要从“学科”德育转变为“共育”德育,从“知识”德育转变为“体验”德育,从“观念”德育转变为“价值”德育。在学校各种公共生活构建过程中,学校发现主体性、体验性、互动性是学校有价值的公共生活的三要素。学校公共生活的创设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主动构建。只有深刻的公共生活体验和人与公共生活的多向互动,这才能在学生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公民意识。 2.明确了小学公共生活目标根据小学生年龄身心特点,课题确定培养的总目标:“充分享受权利,积极履行义务,做文雅小公民”。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设定各年段公共生活目标。低段:关注独立自主,感知公民身份,渗透公民意识。中段:关注同伴交往,体验公民生活,积累公民意识。高段:关注民主表达,拓展公民生活,加强公民意识。 3.梳理了小学公共生活内涵公共生活主要包括公共程序设置、公共契约制订、公共岗位设立、公共活动参与、公共舆论建立。公共程序设置保障公共生活民主有序地开展,公共契约制定让学生明确公共的权利和义务,公共岗位设立提供参与和管理公共生活的机会,公共舆论建立提供学生民主表达
与监督的途径,促进养成积极的公民意识。 4.构建了小学公共生活网络什么样的公共生活养成什么样的公民意识。根据公民意识培养目标以及学校活动实际,我们将小学生公共生活划分为两个维度——空间维度和内容维度。按照空间维度,学校公共生活分为学校(A城)、班级、家庭、社区四个板块;按照内容维度,分为四个领域:自我成长类、社会交往类、民主参与类、国际理解类。每一位学生在这一网络中作为主体平等参与、自主选择。因为这一网络的构建,学校教师、家长、校工、学生都被卷入,真正成为德育的重要一员。 5.形成了小学公共生活指南为了保障每一位自主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权利与义务,学校建立了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一般流程。此外,学校还通过《雅园公民手册》的开发与使用,指引学生参与学校、班级以及社区公共生活。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参与的基本流程:(二)实践操作成果 1.创设公民意识培养的人文环境,形成整体共育合力(1)唤醒与激发教师公民教育意识,由此及彼着力学生公民教育教师的公民教育意识是制约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关键因素。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公民,然后才会是一名称职的公民教育者。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培训、研讨、个案分析、课程渗透与开发等,逐渐转变教师观念、形成公民意识以及公民教育意识。(2)深度开展家校共育,营造公民教育环境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共同的责任决定了孩子的培养必须是“家校共育”。学校成立“家长发
展学校”,引导家长主动地了解、参与、管理学校公共生活;同时关注家庭公共生活的创设,为家庭环境中的公民意识养成营造良好氛围,真正实现家校共育。(3)变革后勤管理,开发校工育人功能学校后勤管理变革常规,挖掘后勤工作中蕴含的丰富公民意识教育资源,为学生创建适宜公民意识养成的公共生活。后勤主动融入教育因素,为学生创设各种公共生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学校清洁维护、安全管理、校产管理、体验厨房生活等等。校工们还走进课堂,走近雅园农场,担任学生的生活老师。还参与学生评价,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2.课堂教学真实转型,促进课堂民主建设(1)商讨课堂公约,树立平等意识课堂是学生班级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课堂公约的制定则是为了维护学习、活动或公共秩序的顺利进行,关系着每一位班级成员的公共利益。尽管此前所有的班级都制定了班级公约,但是许多公约的制定由老师控制,更多倾向于学生应遵守的义务,而忽略了其应享有的权利。明晰了症结所在,全校开展了“课堂公约”的制定,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根据各班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堂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