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2019届九年级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崇安区初三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

...的一项是(3分)()

A.不屑.(xiè)置辩蓦.(mò)地 B.晶莹剔.(tī)透迸.(bèng)溅

C.根深蒂.(dì)固吞噬.(shì)

D.浮想连翩.(piān)粗犷.(kuǎng)

2.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A.徐明不仅认真学习,而且好为人师

....,班上的同学不管谁遇到困难,他都乐意帮助。

B.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之度外

....,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C.在这颗桃核上,刻着28个罗汉,个个栩栩如生,真是巧夺天工

....。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吾恂恂

..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A.恂恂:提心吊胆的样子 B.食:吃

C.齿:年龄 D.毒:怨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B.在阅读文学名著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世间人生的真谛。

C.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D.他连续三天旷课,我们能不批评他不遵守学校纪律吗?

5. 下列对名著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到达火焰山,面对熊熊烈火,孙悟空首先打算借芭蕉扇达到灭火的目的。

B.《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

C.《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叙述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进行的种种冒险经历。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住在保尔家期间给保尔讲了许多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道理,对保尔的思想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阅读与赏析( 51分)

(一) (12分)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①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②,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③。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④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复,免除赋税徭役。②驩,同欢。③献,敬献牛、酒等礼物。④雍齿,原是刘邦部将,后反叛刘邦,被杀。

6.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辍耕之.陇上

C、山水之.乐

D、属予作文以记之.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高祖这次回乡经过沛县,召集亲朋故旧一起纵情喝酒,还作歌让沛县的儿童学唱。

B.高祖免除了沛县的赋税徭役,并答应他们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

C.因为沛县的百姓很多,高祖的父亲和兄长不能招待他们,所以高祖离开了沛县。

D.因为雍齿帮助魏王反叛刘邦,而丰县人也帮助雍齿,所以刘邦一开始不愿意免除丰县的赋税。

8.解释文中的加点字(4分)

①悉.召故人()②吾虽都.关中()③张.饮三日()④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译文:

②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译文:

(二)(4分)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0.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①第一、二句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描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1.末句中的“又”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4分)

筷子中的文化

①古人称筷子为“箸”,这个专称自商代一直沿用至宋末,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

②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在长期的使用中,根据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既有器形的变化,也有制作质地的不同。

③筷子的器形,最初,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

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

..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筷首与筷足,粗细已很分清了。

④古代的箸,长短并无定制,约20厘米左右。形体有方有圆,其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会超过0.6厘米,比今日用筷要细——古人之箸用来夹羹汤中的菜。夹羹内的菜,分量不多也不重,不同今日要夹大块食物,或者用劲撕裂食物。箸之细径不碍使用。

⑤制箸材料,通常采用竹、木。此外尚有铜、玉、骨、银等。最广泛使用的是竹制和木制。筷子作为我国文化特征之一,源远流长。各地也都有名筷生产,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成都的刻花竹筷,杭州的天竹圆头筷,广州的乌木筷和象牙筷……真是很美。

⑥筷子挺直,宁折不曲。明代程良规的《咏竹箸》诗,写得很有意思:“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此诗语句通俗,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

12.第③段中加点一词“已知”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3.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四)(5分)

厚道

①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

②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

③“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中国叫作:“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