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差异 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
说起中西方文化,我认为教育是最大的差异,传统可以随着时代改变,服饰可以随着时尚改变,而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就如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很难改变。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中国的父母带孩子去公园玩,当孩子跌倒时,绝大多数父母会选择立刻上前扶起孩子,哄他别哭。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就算是大学,他们也不是自由独立的,做什么都是父母安排。因为从小到大孩子都是在他们的“翅膀”下长大,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温室”中长大根本就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而同样一个问题丢给外国父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则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夸他真勇敢。小事情,大道理。从这一问题就可以窥视出中西方对儿童教育方面的差异。我们先来看看外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
在中国很多家长的要求来规定孩子的教育,没有注重孩子的内心需求,家长们总会说:“为了你们的明天,今天你们要付出一些代价。学校的老师总是会搞“题海战术”,一遍一遍的讲,不厌其烦。中国的学校的课外活动有限,如果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就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
而西方文化尊重孩子的个性,教育在千方百计考虑如何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
上。在外国的一些学校,他们很多课都可以自由选择,家庭作业不会很多,他们认为:孩子现在就是需要玩的。此外,学校的老师还会带孩子们做一些社区服务,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
他们崇尚并引导孩子独立。这种独立性包含许多方面。在金钱独立性方面,即使家财万贯的父母也不会多给孩子一分钱,当然更不会出现任他们挥霍的情况了,他们希望孩子能自己赚钱。这样做无非是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理财意识;而在情感独立性方面,他们和孩子的关系不是亲人,更多的是朋友。朋友之间的谈话不会有隔阂,有代沟。父母多半充当的是倾听者和建议者;在人格独立性方面他们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成为“大家长主义”的实行者,他们更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独裁”。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西方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父母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因此他们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父母注重孩子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他们要学习的是生存的办法,是一种谋生的道路,是对人生有用的本领。父母至始至终都是以孩子的独立生存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为主体。美国的孩子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有人说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
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当然,这只是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的几个个方面。而真正影响他们之后不同人生的是一个更关键方面,就像一则广告对“人”的解释:原先人与人是在同一水平面上的,而后差距却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越来越大呢?而这其中的差距又是什么呢?
我想,这其中之一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外国人努力学习是为了毕业,而中国人努力学习是为了进大学。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这就导致了学习制度的不同,老师教育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有些人有新颖而独具创造力的思维,所以效率比别人快,效果比别人好。思维方式,特别是独具创造力的思维方式,就得从娃娃抓起。
其次,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不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还包括,民主观念、科学观的不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对孩子的教育,中国人采用说教式,即这是什么,这能干什么,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动脑的习惯,因为凡事都有自己坚强的“后盾”嘛。即使做错了事,也有理由开脱:爸妈没教我,我不会!等到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定势,再想创新也比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