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人文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同时,新《大纲》和《课程标准》都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明确界定,要求多角度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本文将在阐明人文教育概念,指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问题的基础上,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探讨中学语文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人文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 人文教育:概念、问题及其迫切性
1.1 人文教育,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辞海》解释说:“人文”今指人类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科学,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学问。
它最早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即人性,教养,也就是人性修养之学,旨在达到人性理想状态的修身,培育具有完善品格的人的素养,体现主体生存的目的。
人文学主要包括哲学、宗教学、论理学、语言学、艺术等研究人的理想、观念及价值的科学。
而“人文主义”则源于十四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本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个性解放,反对以神为本位的宗教蒙昧主义和封建压迫。
综合上述,“人文教育”也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使人获得人文知识,而且关注人的现实存在和终极价值,使社会个体具有个性与和谐健康的人格特征,从而使“人”不至于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迷失自己。
1.2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
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课程必须蕴含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深厚的人文精神的精髓。
因此,语文教学也必然在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文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并没有彻底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一些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现实功利和“应试教育”的历史惯性的影响下仍大有市场:过分注意字、词、句、修辞、语法、逻辑等知识的教育,而人文教育不足。
教材固定化、讲授格式化,语文教师始终要围绕升学的“指挥棒”。
成绩测评看的是分数,因此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语文课程本身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被忽视。
于是,最具趣味性、充满人性之美的语文教学演化为题型的训练;最具有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应试技巧的操练。
学生缺少了对那些人文色彩浓厚的文章的品味和感悟,缺少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与作者、与他人、与自我的心灵对话,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1.3 重视人文教育,开发与利用人文主义教学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
每每想起人文教育这个话题,我都会感喟良多,我曾在杂志上读到这样一件事:某高三学生刘永才因谈恋爱导致成绩下降,班主任
对其进行多方帮助并通报给家长,他竟然凶残地杀害了老师的妻子并砍伤其三岁的儿子。
我又想起更早时候的一篇报道:某高校研究生和一位博士竟联手杀人!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更是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人文教育的讨论和思考。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在学生群中不讲文明、不讲道德、只知索取,不讲奉献、心胸狭窄、自私冷漠者也大有人在。
这种“人文素养”,考卷上没有,教学中也不作为重点,学生也无所谓,其隐性结果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需的正常情感、意志、个性及理性。
人文素质普遍降低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语文教师对这一问题应进行深刻的反思,真正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
正如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所说:“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
”①
在初中第三册语文课中有一篇《鹤群翔空》,属于自读课文,因为自读课文不列入中考范围许多教师没有把它归入授课计划,但我却偏用它上教研课。
文中一只鹤被苍鹰抓住时,其余的鹤能团结一致,勇于抗敌,当脱险后,伤鹤欲坠时,又是勇于救助的鹤把同伴架起。
那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景,能不触动你的心灵?我第一次读完这篇文章在全班同学面前我都泪流满面。
我们如何从课文中挖掘人文的东西,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什么。
从课内的鹤勇于救助、乐于救助到课外的人的现实,我是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今天的我们应如何对待别人的求救。
现实中我举的并不是正面例子,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反面例子:马路上一起车祸肇事者逃逸,受害者
血流不止,抬头求助于路人,围观者数十人却漠而处之,过往车辆视而不见,最后导致受害人因失血过多而死;医院里一受害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只因没有带够入院钱等等事例。
(当然,为避免学生消极心理,我也点一些见义勇为的例子)这就是我们富于情感的人——自诩为高级动物的有意识的人!当一条生命在急切呼唤却冷若冰霜,惟一的意识活动是利益。
我们承认,人的活动应该考虑到利益,但在这可贵的生命与有限的利益之间,那卑鄙的利益心理是何等叫人痛心!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该如何面对别人的求救?最后,我以一篇“面对求救”的小作文结束全课。
学生个个在想倾诉状态中,五分钟的时间,一篇篇小作文完成,或自省或指责,声声呼吁震动人心。
由此可见,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达到充实人、提升人的目的。
鉴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位于语文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的履行“立人”之责。
新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要求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并积极开发和利用人文教学资源。
2. 开发与利用人文教育课程资源
2.1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最重要的资源
这里所说的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学生当“人”看待,而不是把师生关系演化成“石匠——石头”的关系。
要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深入了解、洞悉并唤醒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
们的情感按照人类固有的心性结构发展。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每一个平凡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平凡的世界。
”只有把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作一个丰富的宝藏去发掘与探索,才能真正明确他们有哪些模糊的认识应该澄清,有哪些可贵的想法应该发扬,有哪些偏颇的地方应该矫正,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应该弥补,才能使他们产生情感疏导、心灵慰籍及精神升华的渴望;才能激发他们自我表述、自我人格建构的潜力,形成自我判断、自我决定的能力;才能培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环境并善待自己、他人、环境的品格。
这样,学生之间才会产生互相交往和交流的深层的需要并且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具有扩展性、弥漫性的人文精神的’场’。
正如苏盛葵所言:“人文主义以精神层面为突破口,达不到精神层次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
”②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重要的资源来开发,需要避免两种倾向:第一,反对用过于僵化的“标准”来束缚学生的情感。
“标准化”考试是现代考试测评手段的一大革新,其优点自不必多说。
但是,如果用教师的分析讲解取代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用过于僵化的“标准”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的话,则是得不偿失。
以文学名著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习惯于备课时先看一下历年考试题就该篇文章出过哪些填空、选择、判断题等,哪些重点的字、词、句有何深刻的含义,会怎样出题。
然后在课堂大加分析,让学生识记他们辛辛苦苦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如果不能理解,死记硬背也要完成任务,接着便是大量“标准化”的“强化练习”。
于是,极富思
想性的文章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的多元感受被抹煞,他们失去了与作者,与剧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和自我剖析、接受心灵洗礼的宝贵机会。
同样,孩子有孩子的天性,不一定要与属于成人社会的“正统标准”保持一致。
由于我想起王岱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③:某高一年级的新生把作文《变化》写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形式报告。
“你透过文章看到的不是一张爱思考、有个性、青春、稚气的面孔,而是会议桌前的官员或新闻播音员”,而且“大多结尾如同商量好了一样……”为此他又翻看了省城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题目有《长征》、《香港回归》、《精神文明建设》、《庆祝十五大》、《一件好事》、《ⅹⅹⅹ游记》,唯独游记这篇分数量低,老师评语是:“思想不深刻,中心不突出,重写。
”以如此“标准”限制孩子,扼杀个性,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岂不是背道而驰?第二,要避免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和思想教育课。
需要说明的是,我绝不反对在语文课贯彻政治思想教育,相反,社会主义道德理想教育必须长抓不懈。
问题是,这种教育要落到实处,也要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避免空洞化。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做人、成人的问题,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问题,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有三层:底层,是做人的问题,是基本人格问题;中层,是遵纪守法问题;顶层,是政治思想的问题,是人才最根本的问题。
然而,中层、顶层的基础是底层。
”④
可见,人文教育是根本。
以“英雄主义教育”为例,下面的事例
可能会给我们很多启迪:一架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美国飞机被塞族游击队击落,塞族人设法抓住跳伞逃生的美国飞行兵。
最后,美国军队在塞族游击队的眼皮底下成功地解救了飞行兵。
在解救过程中,飞行员的安全成为了全国上下最为关注的事情;飞行员得救的消息则令包括克林顿总统在内的所有人兴奋不已。
人们还从电视上看到这名大难不死的士兵和总统先生一起穿过白宫前的草坪进入白宫,接受总统的宴请。
而这位士兵在黄金时段的谈话节目中毫不隐晦地谈到事情发生时他极度的害怕和恐惧。
他谈到躲在丛林里时塞族游击队搜索的士兵多次从他身边走过,他是多么的惊恐万状。
⑤他表达的是人类真实的软弱的一面,而所有美国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美国人认为,人有害怕和恐惧的权利。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他们还认为,士兵在战争中已经尽力而为并陷入绝境后应该“光荣”地投降,而不是继续战斗到最后一个,作无谓的牺牲。
战俘归国后照样会受到英雄式的欢迎。
而我们的英雄几乎个个被描绘成了一个个意志如钢、刀枪不入、誓死如归的完美形象,“英雄主义教育”也成了表决心,喊口号。
“英雄”在孩子的心中成了一个神话。
在遇到具体特殊情况时,他们才意识到内心难以克服的恐惧和抉择之难,“英雄”距离他们是如此之远。
于是,“英雄神话”破产。
虚假的勇敢和真实的懦弱之间往往只不过一纸之隔。
由此看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掘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何等重要,应告诉他们:“我们是人,凡是人所有的一切,我都有。
”“英雄所有的,我也有。
”唤醒他们的心灵,让他们体会人类的真实情感,
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使他们受到“精神层面”的教育。
因此,对于人文教育来说,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资源。
2.2 挖掘课内人文教育资源
语文课人文教育的提出,源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材所蕴含的广博的思想素材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使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情感得以保留和发扬。
它包容了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和行为方式体系,就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
因此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绝不能只限于基本知识、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和启发。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资产阶级才有的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虚荣心”、“伪善”、“自私”等。
这些恰恰是人类共同的劣根性。
资产阶级有,无产阶级也有。
这一点应告诉学生,使学生能审视自己,正视本身的弱点,从而扬善弃恶。
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告诉我们:人类的自我反省是多么重要!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民族的这种反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如果仅仅批判资产阶级的“虚荣”、“自私”等,这样的老师又该如何解释《我的叔叔于勤》中“小资产阶级的子弟”小说中的“我”
的言行呢?同样,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从《项链》中看到作品人物身上的人性美和他们为生计奔波、为世人所累的辛酸中的无价的温情。
马蒂尔德有良知、有责任心,守信义,她为此牺牲了一切并且无怨无悔。
她背后还有一个伟大的男性——路瓦栽先生,他爱自己的妻子,懂得人生的责任并勇敢地挑起这些责任,他默默地支持妻子走过十年风雨,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真挚无私的男子汉!这一切,我们又怎能视而不见。
我在上莫怀戚先生的《散步》一文时,就着重从让学生领悟到父母肩上的责任这一角度出发,让学生能从父母的角度作些换位思考。
当然这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年龄距离较远,但角色的变化可以通过作品文字去想象去体会去模拟。
使其中的人文精神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烙印。
文中的人物“母亲”疼爱“孙子”,“儿子”尊敬“母亲”。
在散步时由走小路还是走大路的分歧统一后,在老人小孩需要帮助的地方,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儿子背母亲,妻子背他们的儿子,在两旁是油菜花的小路上慢慢地、稳稳地行走,似乎他们“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们可让学生品味一下父母的爱,父母身上的重任,想想我们现在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我曾在校门口听到一个学生对父亲嘟囔到:“这么重的米(大约15斤),要我扛,你不帮我送到宿舍,要累死我呀!”现在的小孩生活、交通各方面比我们这代人优越多了,人也就娇嫩起来,不想承受一点苦,如果我们都能对他们进行一些体谅父母的教育,应该说是完善他们人格的很好途径。
一篇篇美文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流淌着甜蜜的温情。
教师们可以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去感悟人的生活、人的色彩、人的气息、人的尊严及人的价值,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怀他人并宽容他人。
2.3 开发与利用课外人文教育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说:“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语文课程正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
在语文教学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
人文教育要求我们向课外挖掘,扩展课程资源,探求充沛的源头活水。
第一,品味自然,陶冶情操。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体;从发展论的角度看,人有爱美的天性。
因此,要引导学生以充满诗意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去欣赏、品味自然而获取美感。
同时,还可将自然之美与作品之情相联系,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自然万物中的人文意蕴。
比如,带学生到野外踏青时不妨引导他们联系白居易笔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朱自清笔下的小草则是“嫩嫩的,绿绿的”;而鲁迅则直言“我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同为小草,却抒发了不同的情怀,有的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充满了春天的博大胸怀,有的成了人化自然的象征。
同样是花,杜甫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伤感;白居易则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轻松与惬意。
第二,历史文化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每一地区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这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
以广西为例:广西有许多少数民族,每个兄弟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信仰,有着不计其数的民间文学、文化典故、历史古迹等。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历史文化,懂得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所在的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在209国道旁,距柳州四十多公里。
学到唐宋八大家柳宗元的作品时,我便把他的一些事迹对同学们说。
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时向当地农民推广柑橘种植,发展经济;设学堂兴办教育等,为这一方百姓做过不少贡献。
柳州人民为纪念他而建了柳候公园,里面还有柳候祠、罗池等人文景观。
这样,学生结合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也较容易理解他作品中流露的思想,同时也得到作为一方之长的官应为民办实事的熏陶。
我们学校在沙埔镇,方圆十几个乡镇中,沙埔镇所在的地理位置较为重要,在这里曾有过军阀混战时的“沙埔之战”和抗日战争的故事,我用这些故事来增强同学的团结互助精神及民族观念。
第三,通俗文化资源。
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格调高雅,富有情趣的流行歌曲及贴近社会现实的小品文等作为人文教育资源加以利用,这样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升华。
如以《涛声依旧》的歌词引出唐代诗人张续的《枫桥夜泊》;以《别亦难》引出李商隐的《无题》,以讽刺时弊的小品文联系社会现实,在让学生接受真善美的东西,感受世界美好与和谐
彼此相容时,也不妨撕开假丑恶的种种伪善面纱,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信仰和捍卫,什么应该质疑和摒弃。
独立思考,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
课外可供开发与利用的人文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篇幅所限,仅举几例而已。
当然,人文主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
积极探索,敏于发现,让人文教育在祖国未来身上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任重而道远,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山东教育》2000年第13期,p.20
[2] 苏盛葵:“也谈语文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中学语文教育》2009.9,p.3
[3] 《震荡中的变迁-中国社会年报》1999年版,张兴杰、王骝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5
[4]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4.第22卷第2期,p.91
[5] 林达:《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三联书社,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