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人文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新《大纲》和《课程标准》都对语文课程资源作了明确界定,要求多角度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本文将在阐明人文教育概念,指出中学语文人文教育问题的基础上,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探讨中学语文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人文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 人文教育:概念、问题及其迫切性
1.1 人文教育,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辞海》解释说:“人文”今指人类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科学,即人之所以为人的学问。它最早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即人性,教养,也就是人性修养之学,旨在达到人性理想状态的修身,培育具有完善品格的人的素养,体现主体生存的目的。人文学主要包括哲学、宗教学、论理学、语言学、艺术等研究人的理想、观念及价值的科学。而“人文主义”则源于十四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本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个性解放,反对以神为本位的宗教蒙昧主义和封建压迫。综合上述,“人文教育”也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使人获得人文知识,而且关注人的现实存在和终极价值,使社会个体具有个性与和谐健康的人格特征,从而使“人”不至于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迷失自己。
1.2 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课程必须蕴含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深厚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因此,语文教学也必然在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人文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并没有彻底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一些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现实功利和“应试教育”的历史惯性的影响下仍大有市场:过分注意字、词、句、修辞、语法、逻辑等知识的教育,而人文教育不足。教材固定化、讲授格式化,语文教师始终要围绕升学的“指挥棒”。成绩测评看的是分数,因此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同时,语文课程本身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被忽视。于是,最具趣味性、充满人性之美的语文教学演化为题型的训练;最具有人文性的语文教学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应试技巧的操练。学生缺少了对那些人文色彩浓厚的文章的品味和感悟,缺少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与作者、与他人、与自我的心灵对话,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1.3 重视人文教育,开发与利用人文主义教学资源的重要性、迫切性。
每每想起人文教育这个话题,我都会感喟良多,我曾在杂志上读到这样一件事:某高三学生刘永才因谈恋爱导致成绩下降,班主任
对其进行多方帮助并通报给家长,他竟然凶残地杀害了老师的妻子并砍伤其三岁的儿子。我又想起更早时候的一篇报道:某高校研究生和一位博士竟联手杀人!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更是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人文教育的讨论和思考。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学生群中不讲文明、不讲道德、只知索取,不讲奉献、心胸狭窄、自私冷漠者也大有人在。这种“人文素养”,考卷上没有,教学中也不作为重点,学生也无所谓,其隐性结果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需的正常情感、意志、个性及理性。人文素质普遍降低是不争的事实。作为语文教师对这一问题应进行深刻的反思,真正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正如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所说:“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①
在初中第三册语文课中有一篇《鹤群翔空》,属于自读课文,因为自读课文不列入中考范围许多教师没有把它归入授课计划,但我却偏用它上教研课。文中一只鹤被苍鹰抓住时,其余的鹤能团结一致,勇于抗敌,当脱险后,伤鹤欲坠时,又是勇于救助的鹤把同伴架起。那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景,能不触动你的心灵?我第一次读完这篇文章在全班同学面前我都泪流满面。我们如何从课文中挖掘人文的东西,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什么。从课内的鹤勇于救助、乐于救助到课外的人的现实,我是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今天的我们应如何对待别人的求救。现实中我举的并不是正面例子,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反面例子:马路上一起车祸肇事者逃逸,受害者
血流不止,抬头求助于路人,围观者数十人却漠而处之,过往车辆视而不见,最后导致受害人因失血过多而死;医院里一受害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只因没有带够入院钱等等事例。(当然,为避免学生消极心理,我也点一些见义勇为的例子)这就是我们富于情感的人——自诩为高级动物的有意识的人!当一条生命在急切呼唤却冷若冰霜,惟一的意识活动是利益。我们承认,人的活动应该考虑到利益,但在这可贵的生命与有限的利益之间,那卑鄙的利益心理是何等叫人痛心!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该如何面对别人的求救?最后,我以一篇“面对求救”的小作文结束全课。学生个个在想倾诉状态中,五分钟的时间,一篇篇小作文完成,或自省或指责,声声呼吁震动人心。由此可见,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达到充实人、提升人的目的。
鉴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位于语文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的履行“立人”之责。新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要求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并积极开发和利用人文教学资源。
2. 开发与利用人文教育课程资源
2.1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最重要的资源
这里所说的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学生当“人”看待,而不是把师生关系演化成“石匠——石头”的关系。要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深入了解、洞悉并唤醒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
们的情感按照人类固有的心性结构发展。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每一个平凡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平凡的世界。”只有把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作一个丰富的宝藏去发掘与探索,才能真正明确他们有哪些模糊的认识应该澄清,有哪些可贵的想法应该发扬,有哪些偏颇的地方应该矫正,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应该弥补,才能使他们产生情感疏导、心灵慰籍及精神升华的渴望;才能激发他们自我表述、自我人格建构的潜力,形成自我判断、自我决定的能力;才能培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环境并善待自己、他人、环境的品格。这样,学生之间才会产生互相交往和交流的深层的需要并且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具有扩展性、弥漫性的人文精神的’场’。正如苏盛葵所言:“人文主义以精神层面为突破口,达不到精神层次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②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重要的资源来开发,需要避免两种倾向:第一,反对用过于僵化的“标准”来束缚学生的情感。“标准化”考试是现代考试测评手段的一大革新,其优点自不必多说。但是,如果用教师的分析讲解取代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用过于僵化的“标准”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的话,则是得不偿失。以文学名著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习惯于备课时先看一下历年考试题就该篇文章出过哪些填空、选择、判断题等,哪些重点的字、词、句有何深刻的含义,会怎样出题。然后在课堂大加分析,让学生识记他们辛辛苦苦挖掘出来的知识点,如果不能理解,死记硬背也要完成任务,接着便是大量“标准化”的“强化练习”。于是,极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