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近现代的演化与湿地生态系统演替_童潜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沉降速率和泥沙淤积速率 ①构造沉降速率从 3 方面的资料获得,一是按重复 水准测量,1925 年至 1953 年湖内沉降速率平均为 10.10 mm/a(表 1),湖区边缘上升速率平均为 1.94 mm/a(表 2),一降一升,差值达 12.04 mm/a。二是不同年代 1∶ 5 万地形图高程比较,陈国金[1]对荆江地区 4 个 1∶5 万 地形图幅相隔 20a 的高程统计,沉降速率平均达 17.33 mm/a(表 3);本文对洞庭湖出口广兴洲区相隔 34a 的 1∶5 万地形图高程统计,沉降速率平均为 13.68mm/ a(表 4)。三是不同年代湖底高程统计,张人权对 1 9 5 2
如果取构造沉降速率为 12mm/a,那么 1966 年下荆江裁 弯前泥沙淤积速率 31.4mm/a 是 构造沉降速率的2.6 倍,那就是 说洞庭湖每年要淤高 19.4mm, 这就使洲滩发育很快,洞庭湖 处于严重萎缩之中;1973 年下 荆江裁弯后泥沙淤积速率大幅 度降低而逐渐接近构造沉降速 率,到 1991 年只有 14.6mm/a, 使洞庭湖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基 本维持现状。
国土资源导刊
2004 年第一期
洞庭湖 近现代的演化与湿地生态系统演替①
①
童潜明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007)
摘 要:论述了洞庭湖区近 50a以来至三峡水库运 行后的构造沉降速率与泥沙淤积速率的相对关系所表现 的近、现代 3 个演化阶段;简述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 特征;提出了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年内水位变化对生 态的影响,以及洞庭湖向扩大演化而导致的湿地生态系 统由正向演替逆转为逆向演替;认为对洞庭湖的治理及 开发必须建立在其演化和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基础上, 并进行应对措施的研究。
棉花 4.35 81
麻类 3.27 79
水产品 68.70 55
油菜籽
4.61 49
粮食
930.27 46
植被类型 森林植被 洲滩草甸沼泽植被
水生植被 总计
表 9 垸外(外湖)湿地植被资源蕴藏量
植物群落
川三蕊柳 旱 柳 荻 芦苇 苔草 虉草 杂草 搬水植物 浮水植物 沉水植物
单位产量(t/hm2)
38 ① 本文系国土资源部合作与科技司地球科学前沿探索项目“洞庭湖区近现代地质作用过程与生态系统藕合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VOL.1 No.1 工作研究
表 1 1925 年~1953 年湖域内重复水准测量结果
地 点
荆州
沉降量(mm)
330
沉降速率(mm/a) 11.78
引自长江水利委员会资料。
17.615 95.11 13.970 8.945 5.513 4.820 1.78~11.58 1~8.945 0.83~3.02 0.99~2.98
蕴藏量(万 t/a)
4.69 76.09 56.98 24.29 10.78 14.90 14.18 1.45 2.64 3.88 209.88
按以上 3 个方面的资料, 洞庭湖区近现代构造沉降速率 应不小于 12mm/a。
②泥沙淤积速率在近 5 0 年以来变化最大是在 1 9 6 9~ 1972年下荆江裁弯的前、后,根 据不同年段淤积湖内的泥沙[2] 和相应的湖域面积计算的淤积 速率如表 5 所列,由表可知,现 在洞庭湖的泥沙淤积速率为 14.6 mm/a,不及荆江裁弯前的 1/2。 洞庭湖近 50a 来的演化
15.93
3.41 3.26 0.79 0.28 0.44 0.88 9.05
雍塞湖
湖 泊
弓形湖 洼地湖
湿
岗边湖
地
湖泊泥沙滩地
湖泊草滩地
湖泊芦苇滩地
湖泊防护林滩地
小 计
0.44 0.90 6.54 2.28 5.48 5.91 6.69 0.21 28.44
0.25 0.51 3.71 1.30 3.11 3.36 3.80 0.12 16.15
城陵矶水位(m) 21.84 21.46 28.91 29.28 24.24(平均) 24.21(平均)
洲滩面积(km2) 1,876.5 1,831.2 603.7 472.1 1,294.5(平均) 1,251.3(平均) 2,101.22 2,006.13
年和 1988 年的水底地形高程 负值区以加权平均法计算,构 造沉降速率为 10.70~41.70 m m / a,皮建高按 19 5 2 年和 1989 年水底地形高程计算的 构造沉降速率为 1 0 . 5 0 ~ 31.30 mm/a ②。
下荆江裁弯后洞庭湖停 止萎缩维持现状,可从这个 时期被堤垸圈围的外湖的洲 滩面积基本无变化得到证 明,表 6 是下荆江裁弯以后 根据洞庭湖区卫星影像量算的
② 湖南地矿厅,洞庭湖地区地质环境及治湖对策研究(总报告),1999 年。
39
国土资源导刊
2004 年第一期
洲滩面积,表明在水位基本相同的枯水和洪水(汛期) 期,以及一个时段内的平均值,相隔 10 余年或 20 余年 没有变大,反而还略有减少。
0.337 17
19.824
表 4 1955 年与 1989 年广兴洲区地形高程差值表
统计点号
1 2 3 4 5 6
1955 年
统计点数 高程平均值(m)
16
28.86
14
28.14
10
29.23
70
25.56
12
30.47
18
23.84
1989 年
统计点数
高程平均值(m)
53
28.17
49
27.78
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的演化 由湖南省水利厅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提供的洞 庭湖泥沙资料表明,洞庭湖的现状是入湖泥沙为 0.96 亿 t,75%淤落湖内为 0.72 亿 t,三峡水库运行初期 20a 时和 5 0 a 时,由长江入湖并淤落湖内泥沙可分别减少 0.49 亿 t 和 0.42 亿 t,亦即三峡水库运行 20a 时和 50a 时,淤落在洞庭湖的泥沙比现在减少 62%~59.3%[2]。现 在泥沙淤积速率是 14.6mm/a,则三峡水库运行 20a时和 50a 时,洞庭湖泥沙淤积速率为 9.1mm/a~8.7mm/a,从 而小于构造沉降速率12mm/a24.16%~27.50%,此时洞庭 湖将向扩大方向演化,由于洞庭湖范围已被堤垸圈围, 只有退田还湖,面积才会加大,但湖水加深、洲滩退缩、 地下水位升高则是肯定的。 综上所述,根据构造沉降速率与泥沙淤积速率在近 50a 以来至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的演化可分 3 个阶 段,如图 1 所示,第一阶段是下荆江裁弯前严重萎缩; 第二阶段是下荆江裁弯后至三峡水库运行前维持现状; 第三阶段是三峡水库运行后扩大。在第二、第三阶段,长 江由“三口”输入洞庭湖的泥沙被减少的部分将搬运至 洞庭湖湖口城陵矶以下河段,李义天称之为“泥沙淤积 搬家”[3],故湖口及其以下河段,泥沙淤积速率仍大于构 造沉降速率,湖口淤高,湖水位和地下水位抬升,这就
反复经历了扩大、萎缩。决定两种速率的作用力不同,构 造沉降是一种内力地质作用,受地壳运动的支配,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故其沉降速率可 视为一个常数;泥沙淤积是一种外力地质作用,按外动 力的性质有自然和人为两种,可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变 化,故其速率是一个变数。因此,要了解洞庭湖的演化, 如近 50a 以来至三峡水库运行后的演化,就必须了解这 一时期的构造沉降速率和泥沙淤积速率。
监利 280 10.00
石首 320 11.43
华容 320 11.43
岳阳 240 8.57
潜江 240 8.57
湘阴 250 8.93
表 2 1958 年~1972 年湖区边缘重复水准测量结果
地 点
长沙
上升量(mm)
13
上升速率(mm/a) 0.92
引自广州地震大队资料。
宁乡 27 1.93
12
28.27
51
25.45
11
30.12
43
23.53
1989与1955年的差值(m)
-0.69 -0.36 -0.96 -0.11 -0.36 -0.31
年份 1951~1958 1959~1966 1973~1980 1981~1990 1991~1998
表 5 洞庭湖不同时段的泥沙淤积速率
沧水铺 29.3 2.09
益阳 20 1.43
常德 34.4 2.46
陬市 20 1.43
热水 46.7 3.34
表 3 荆江地区沉降速率
1∶5 万图幅名 50年代末~60年代初高程(m) 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程(m)高差(m) 时间(a) 构造沉降速率(mm/a)
普济幅荆堤内
27.951
27.557
淤积量(万m3/a) 14,833 12,284 8,630 7,647 5,440
洞庭湖面积加权平均(km2) 3,696.39 2,907.31 2,691 2,691 2,691
河道面积(km2) 1,013 1,013 1,013 1,013 1,013
淤积速率(cm/a) 3.15 3.13 2.33 2.06 1.46
图 1 洞庭湖区 3 阶段的演化示意图
40
VOL.1 No.1 工作研究
表 7 洞庭湖区湿地类型面积表
湿 地 类 型
面积(万 hm2)
占总面积百分比(%)
河流水面、河滩地过渡带
6.00
河流水面
5.44
河
河滩地
流
河流泥沙滩地
湿
河流草滩地
地
河流芦苇滩地
1.39 0.50 0.77 1.53
小 计
更加使洞庭湖扩大和湖水增深。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是指地表过 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是全球价值最 高的生态系统,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 统,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维持生物 多样性、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 害的功能。它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 和人类生存环境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湿地生态系统 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1971 年在伊朗拉姆萨城诞生了全球政府间的《湿地保护 公约》,至今已有130 个国家和地区缔约,共有1,140 个 湿地列入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达 9,170 万 hm2。我国 1992 年正式成为公约缔约国。
关键词:洞庭湖;构造沉降速率;泥沙淤积速率; 演化;湿地生态系统;正向演替;逆向演替
近 50 a 来及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的演化
洞庭湖是一个断陷沉降盆地,其演化受构造沉降速 率与泥沙淤积速率的制约,有 3 种情况:一是前者小于 后者,湖域萎缩;二是前者等于后者,湖域保持不变;三 是前者大于后者,湖域扩大。如此,自白垩纪洞庭湖形 成以来的 1.4 亿年内,这两种速率的相对变化使洞庭湖
沼泽型水稻土
2.71
人
潜育型水稻土
20.11
工
潴育型水稻土
78.09
湿 地
淹育型、侧渗型水稻土
12.27
小 计
113.67
非 湿 地
18.08
合 计
176.13
1.54 11.42 44.34 7.25 64.54 10.26 100
农产品 产量(万 t) 占全省的 %
表 8 洞庭湖区主要农产品产量
0.397 17
18.905
普济幅荆堤外
31.450
31.200
0.250 17
14.706
公安县幅
34.817
34.474
0.343 17
17.150
监利幅
26.668
26.438
0.230 17
13.529
石首幅江北
34.500
34.162
0.338 17
Leabharlann Baidu19.882
石首幅藕池
32.817
32.480
《湿地公约》指出湿地是“不问其天然或人工、永 久或暂时、水体流动或静止、咸水或淡水、碱水或半碱 水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等水域地带,还包括河流、湖 泊、稻田及退潮时水深不超过 6m 的沿岸地带”[4]。按此 概念,洞庭湖区是水体流动的淡水湖泊、河流、沼泽和 稻田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一块淡水湿地,在国内外享有 盛名,其中东洞庭湖1992 年、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2000 年列入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东洞庭湖1994年列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西洞庭湖 1997 年、1998 年分
表 6 洞庭湖区卫星影像量算的洲滩面积
资 料 来 源 湖南省地矿厅(1999) 湖南省遥感中心(2001)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99)
日 期 1976 - 12 - 02 1994 - 11 - 07 1978 - 06 - 04 1994 - 07 - 02 1976~1979 1993~1998 1977 - 02 - 12 1989 - 02 - 10
如果取构造沉降速率为 12mm/a,那么 1966 年下荆江裁 弯前泥沙淤积速率 31.4mm/a 是 构造沉降速率的2.6 倍,那就是 说洞庭湖每年要淤高 19.4mm, 这就使洲滩发育很快,洞庭湖 处于严重萎缩之中;1973 年下 荆江裁弯后泥沙淤积速率大幅 度降低而逐渐接近构造沉降速 率,到 1991 年只有 14.6mm/a, 使洞庭湖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基 本维持现状。
国土资源导刊
2004 年第一期
洞庭湖 近现代的演化与湿地生态系统演替①
①
童潜明 (湖南省地质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007)
摘 要:论述了洞庭湖区近 50a以来至三峡水库运 行后的构造沉降速率与泥沙淤积速率的相对关系所表现 的近、现代 3 个演化阶段;简述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 特征;提出了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年内水位变化对生 态的影响,以及洞庭湖向扩大演化而导致的湿地生态系 统由正向演替逆转为逆向演替;认为对洞庭湖的治理及 开发必须建立在其演化和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基础上, 并进行应对措施的研究。
棉花 4.35 81
麻类 3.27 79
水产品 68.70 55
油菜籽
4.61 49
粮食
930.27 46
植被类型 森林植被 洲滩草甸沼泽植被
水生植被 总计
表 9 垸外(外湖)湿地植被资源蕴藏量
植物群落
川三蕊柳 旱 柳 荻 芦苇 苔草 虉草 杂草 搬水植物 浮水植物 沉水植物
单位产量(t/hm2)
38 ① 本文系国土资源部合作与科技司地球科学前沿探索项目“洞庭湖区近现代地质作用过程与生态系统藕合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VOL.1 No.1 工作研究
表 1 1925 年~1953 年湖域内重复水准测量结果
地 点
荆州
沉降量(mm)
330
沉降速率(mm/a) 11.78
引自长江水利委员会资料。
17.615 95.11 13.970 8.945 5.513 4.820 1.78~11.58 1~8.945 0.83~3.02 0.99~2.98
蕴藏量(万 t/a)
4.69 76.09 56.98 24.29 10.78 14.90 14.18 1.45 2.64 3.88 209.88
按以上 3 个方面的资料, 洞庭湖区近现代构造沉降速率 应不小于 12mm/a。
②泥沙淤积速率在近 5 0 年以来变化最大是在 1 9 6 9~ 1972年下荆江裁弯的前、后,根 据不同年段淤积湖内的泥沙[2] 和相应的湖域面积计算的淤积 速率如表 5 所列,由表可知,现 在洞庭湖的泥沙淤积速率为 14.6 mm/a,不及荆江裁弯前的 1/2。 洞庭湖近 50a 来的演化
15.93
3.41 3.26 0.79 0.28 0.44 0.88 9.05
雍塞湖
湖 泊
弓形湖 洼地湖
湿
岗边湖
地
湖泊泥沙滩地
湖泊草滩地
湖泊芦苇滩地
湖泊防护林滩地
小 计
0.44 0.90 6.54 2.28 5.48 5.91 6.69 0.21 28.44
0.25 0.51 3.71 1.30 3.11 3.36 3.80 0.12 16.15
城陵矶水位(m) 21.84 21.46 28.91 29.28 24.24(平均) 24.21(平均)
洲滩面积(km2) 1,876.5 1,831.2 603.7 472.1 1,294.5(平均) 1,251.3(平均) 2,101.22 2,006.13
年和 1988 年的水底地形高程 负值区以加权平均法计算,构 造沉降速率为 10.70~41.70 m m / a,皮建高按 19 5 2 年和 1989 年水底地形高程计算的 构造沉降速率为 1 0 . 5 0 ~ 31.30 mm/a ②。
下荆江裁弯后洞庭湖停 止萎缩维持现状,可从这个 时期被堤垸圈围的外湖的洲 滩面积基本无变化得到证 明,表 6 是下荆江裁弯以后 根据洞庭湖区卫星影像量算的
② 湖南地矿厅,洞庭湖地区地质环境及治湖对策研究(总报告),1999 年。
39
国土资源导刊
2004 年第一期
洲滩面积,表明在水位基本相同的枯水和洪水(汛期) 期,以及一个时段内的平均值,相隔 10 余年或 20 余年 没有变大,反而还略有减少。
0.337 17
19.824
表 4 1955 年与 1989 年广兴洲区地形高程差值表
统计点号
1 2 3 4 5 6
1955 年
统计点数 高程平均值(m)
16
28.86
14
28.14
10
29.23
70
25.56
12
30.47
18
23.84
1989 年
统计点数
高程平均值(m)
53
28.17
49
27.78
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的演化 由湖南省水利厅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提供的洞 庭湖泥沙资料表明,洞庭湖的现状是入湖泥沙为 0.96 亿 t,75%淤落湖内为 0.72 亿 t,三峡水库运行初期 20a 时和 5 0 a 时,由长江入湖并淤落湖内泥沙可分别减少 0.49 亿 t 和 0.42 亿 t,亦即三峡水库运行 20a 时和 50a 时,淤落在洞庭湖的泥沙比现在减少 62%~59.3%[2]。现 在泥沙淤积速率是 14.6mm/a,则三峡水库运行 20a时和 50a 时,洞庭湖泥沙淤积速率为 9.1mm/a~8.7mm/a,从 而小于构造沉降速率12mm/a24.16%~27.50%,此时洞庭 湖将向扩大方向演化,由于洞庭湖范围已被堤垸圈围, 只有退田还湖,面积才会加大,但湖水加深、洲滩退缩、 地下水位升高则是肯定的。 综上所述,根据构造沉降速率与泥沙淤积速率在近 50a 以来至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的演化可分 3 个阶 段,如图 1 所示,第一阶段是下荆江裁弯前严重萎缩; 第二阶段是下荆江裁弯后至三峡水库运行前维持现状; 第三阶段是三峡水库运行后扩大。在第二、第三阶段,长 江由“三口”输入洞庭湖的泥沙被减少的部分将搬运至 洞庭湖湖口城陵矶以下河段,李义天称之为“泥沙淤积 搬家”[3],故湖口及其以下河段,泥沙淤积速率仍大于构 造沉降速率,湖口淤高,湖水位和地下水位抬升,这就
反复经历了扩大、萎缩。决定两种速率的作用力不同,构 造沉降是一种内力地质作用,受地壳运动的支配,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故其沉降速率可 视为一个常数;泥沙淤积是一种外力地质作用,按外动 力的性质有自然和人为两种,可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变 化,故其速率是一个变数。因此,要了解洞庭湖的演化, 如近 50a 以来至三峡水库运行后的演化,就必须了解这 一时期的构造沉降速率和泥沙淤积速率。
监利 280 10.00
石首 320 11.43
华容 320 11.43
岳阳 240 8.57
潜江 240 8.57
湘阴 250 8.93
表 2 1958 年~1972 年湖区边缘重复水准测量结果
地 点
长沙
上升量(mm)
13
上升速率(mm/a) 0.92
引自广州地震大队资料。
宁乡 27 1.93
12
28.27
51
25.45
11
30.12
43
23.53
1989与1955年的差值(m)
-0.69 -0.36 -0.96 -0.11 -0.36 -0.31
年份 1951~1958 1959~1966 1973~1980 1981~1990 1991~1998
表 5 洞庭湖不同时段的泥沙淤积速率
沧水铺 29.3 2.09
益阳 20 1.43
常德 34.4 2.46
陬市 20 1.43
热水 46.7 3.34
表 3 荆江地区沉降速率
1∶5 万图幅名 50年代末~60年代初高程(m) 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程(m)高差(m) 时间(a) 构造沉降速率(mm/a)
普济幅荆堤内
27.951
27.557
淤积量(万m3/a) 14,833 12,284 8,630 7,647 5,440
洞庭湖面积加权平均(km2) 3,696.39 2,907.31 2,691 2,691 2,691
河道面积(km2) 1,013 1,013 1,013 1,013 1,013
淤积速率(cm/a) 3.15 3.13 2.33 2.06 1.46
图 1 洞庭湖区 3 阶段的演化示意图
40
VOL.1 No.1 工作研究
表 7 洞庭湖区湿地类型面积表
湿 地 类 型
面积(万 hm2)
占总面积百分比(%)
河流水面、河滩地过渡带
6.00
河流水面
5.44
河
河滩地
流
河流泥沙滩地
湿
河流草滩地
地
河流芦苇滩地
1.39 0.50 0.77 1.53
小 计
更加使洞庭湖扩大和湖水增深。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是指地表过 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是全球价值最 高的生态系统,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 统,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维持生物 多样性、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 害的功能。它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 和人类生存环境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湿地生态系统 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1971 年在伊朗拉姆萨城诞生了全球政府间的《湿地保护 公约》,至今已有130 个国家和地区缔约,共有1,140 个 湿地列入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达 9,170 万 hm2。我国 1992 年正式成为公约缔约国。
关键词:洞庭湖;构造沉降速率;泥沙淤积速率; 演化;湿地生态系统;正向演替;逆向演替
近 50 a 来及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的演化
洞庭湖是一个断陷沉降盆地,其演化受构造沉降速 率与泥沙淤积速率的制约,有 3 种情况:一是前者小于 后者,湖域萎缩;二是前者等于后者,湖域保持不变;三 是前者大于后者,湖域扩大。如此,自白垩纪洞庭湖形 成以来的 1.4 亿年内,这两种速率的相对变化使洞庭湖
沼泽型水稻土
2.71
人
潜育型水稻土
20.11
工
潴育型水稻土
78.09
湿 地
淹育型、侧渗型水稻土
12.27
小 计
113.67
非 湿 地
18.08
合 计
176.13
1.54 11.42 44.34 7.25 64.54 10.26 100
农产品 产量(万 t) 占全省的 %
表 8 洞庭湖区主要农产品产量
0.397 17
18.905
普济幅荆堤外
31.450
31.200
0.250 17
14.706
公安县幅
34.817
34.474
0.343 17
17.150
监利幅
26.668
26.438
0.230 17
13.529
石首幅江北
34.500
34.162
0.338 17
Leabharlann Baidu19.882
石首幅藕池
32.817
32.480
《湿地公约》指出湿地是“不问其天然或人工、永 久或暂时、水体流动或静止、咸水或淡水、碱水或半碱 水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等水域地带,还包括河流、湖 泊、稻田及退潮时水深不超过 6m 的沿岸地带”[4]。按此 概念,洞庭湖区是水体流动的淡水湖泊、河流、沼泽和 稻田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一块淡水湿地,在国内外享有 盛名,其中东洞庭湖1992 年、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2000 年列入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东洞庭湖1994年列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西洞庭湖 1997 年、1998 年分
表 6 洞庭湖区卫星影像量算的洲滩面积
资 料 来 源 湖南省地矿厅(1999) 湖南省遥感中心(2001)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99)
日 期 1976 - 12 - 02 1994 - 11 - 07 1978 - 06 - 04 1994 - 07 - 02 1976~1979 1993~1998 1977 - 02 - 12 1989 - 02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