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锻炼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锻炼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的诞生、运动心理学与体育教育、大众健身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节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格里菲斯(Coleman Griffith)在伊利诺斯大学体育系创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运动心理学的诞生
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SSP)在罗马的成立,标志着运动心理学开始正式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一、运动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运动心理学(Sport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时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
理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三大领域)
竞技运动领域
●运动员的心理评定
●运动员的心理选材
●心理训练
体育教育领域
●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心理健康
大众健身领域
●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有助于运动员的选拔
有助于提高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有助于增进大众心理健康
第二节运动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以往,运动心理学主要指竞技运动心理学(Psychology of Sport and Competition)
如今,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三大研究领域: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和大众健身),出现了(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Psychology of Physical Education)和锻炼心理学(Exercise Psychology)三种称谓并存的局面
●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
态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体育心理学强调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锻炼心理学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
的作用
第二章:运动活动的动机
动机的概念与分类、动机的三大理论:认知评价、自我效能、目标定向
动机=动力+方向
第一节动机的概述
一、动机(motive/motivation)的含义
概念: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基本含义: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改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念头、愿望或理想
动机的作用
●始发作用:动机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
●指向作用:动机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或选择活动的方向
●强化作用:动机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某一活动的力量
引起动机的基本条件
需要(内因):个体由于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产生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
环境因素(外因):身体之外的各种刺激
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引起,但往往是内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主要的,外因通
过内因起作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人的行为。
二、动机与需要、目的的关系
动机与需要:
第一,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
第二,行为并非全部由需要引起
动机与目的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关系表现是:
第一,可能完全一致
第二,可以相互转换
第三,有时,目的相同,动机不同;也有时,动机相同,目的不同
三、动机的种类
●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
缺乏性动机(deficiency motivation)是以排除缺乏,制止破坏,避免威胁,逃避危险等需要为特征的动
机。它包括生存和安全的一般目的。缺乏性动机以张力的缩减为目的。(可理解为“厌恶的动机”,相当
于外部动机)
丰富性动机(abundancy motives)是以体验乐趣,获得满足,达到理解,寻找新奇,有所发现,有所创
造和有所成就等欲望为特征的动机。它包括满足和刺激的一般目的。与缺乏性动机相反,它往往趋向张
力的增强而不是张力的缩减。(可理解为“欲望的动机”,相当于内部动机)
丰富性动机的方向是追求刺激和加强刺激
●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根据动机的来源分类)
来源于客观外部原因的动机称为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来源于主观内部原因的动机称为内部
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外部动机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人通过某种活动获得相应的外部奖励或避免受到惩罚以满足自己的社
会性需要。它是汲取外部力量的动机,是从外部对行为的驱动
内部动机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通过积极参加某种活动,应付各种挑战,从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
己的价值,体验到莫大的快乐和效能感。它是汲取内部力量的动机,是从内部对行为的驱动。如果在活
动中取得成功,则这种活动和成功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内部奖励,对人其到激发作用
●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关系
外部动机既可转化为内部动机,也可破坏内部动机
第二节动机理论
一、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a)德西和瑞恩(Deci & Ryan, 1980)提出关于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关系的理论。如今,该理论已经成
为“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一个亚理论
b)主要观点
i.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功能和与能力感相关的信息功能
ii.外部奖励如果能够提高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则会加强内部动机
iii.外部奖励如果降低自我决策感和能力感,则会损害内部动机
c)简要评价
i.该理论注重认知特征对于动机的直接作用,为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
依据,具有指导意义
ii.该理论注重内部动机的积极作用,主张从内部激发动机,是完全正确的
iii.该理论用对立的观点看待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忽略外部动机的作用,这一点应予注意
二、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a)班杜拉提出的强调自我效能中心的作用的理论
b)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己成功地完成
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c)主要观点:效能信息决定着效能期望,效能期望进而影响着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
d)自我效能可以从人所接受的挑战、进行的努力和坚持的时间中体香处理啊,并影响着人的认知过
程,如成功与失败的表象、目标定向、归因等等,这些认知过程进而影响着人的动机状态
i.成功的表现
成功的表现能够发展运动员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表现则会削弱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运动
员过去的成功经验是他们预测将来成功最有力的证据,会成为运动员面对下一次挑战时自我
效能感的重要来源
因此,在训练中,为运动员创设可获得成功的情境非常重要。在任务强度非常高时,成功将变
得不现实,因此,教练员有时需要通过降低任务难度来保证运动员能够体验到成功。在比较简
繁任务完成后,教练员可以逐渐增加任务难度
ii.替代经验
通过观察榜样,个体通常可以获得有关成功的替代经验,而替代经验也是自我效能的重要影
响因素之一。榜样与个体自身的相似程度越高,对自我效能的影响作用越大。当观察到条件与
自己相似的榜样因努力而成功时,运动员的自我效能就会提高;反之,运动员的自我效能就会
降低
对于初级运动员来说,替代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非常重要。例如,继刘翔在男子110米栏
项目上取得突破后,在这一项目上,前所未有的涌现出较多的优秀的中国运动员,这虽然与训
练水平的提高有直接关系,但刘翔的成功对于其他运动员而言,形成了良好的替代性经验,成
为提高其他运动员自我效能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