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 望岳 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岱祖宗父夫杜如审何言?齐是鲁著青名未的了大。诗人。
这段时间,正处于开元盛世造,化度钟神过秀了,他阴读阳书割和昏晓游。历吴越、 齐岁赵 时的曾快在意东时 都期 洛, 阳积 参累加了进知士荡识考胸和试生层生,云活但,。未决其能眦中 及入, 第归鸟他 。。二 于十 是四 往 兖州,游东岳,去齐赵。后会在当洛凌绝阳顶与,李一白览相众遇山小,。去梁宋 又和高适同游。漫游: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结交朋友、 激发诗人爱国激情这一阶段,诗作不多,仅存二、三十 首,代表作有《望岳》、《登兖州城楼》、《赠李白》 等。
三、谴责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
如:战乱时的《春望》是诗人感伤时事,时刻关 怀苦难中的祖国。
《兵车行》对非正义战争的反对和揭露。“边 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为大难初定的祖国 狂喜的流下了眼泪。
《三吏》《三别》也是爱国主义诗篇, 诗中 不仅歌颂广大人民忍受痛苦为国作战的精神,而 且对“安史叛乱”作了严厉谴责和批判。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 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 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维 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暮 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出处同上)在最困难的日 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卖药都 市,寄食友朋”。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 壕吏》和“三别” ——《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等。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杜甫在秦州仅四个月,又去同谷,住了不到一个月,又出发
去成都。入川后,主要靠友人严武等剑人外忽接传济收蓟。北,第二年,在成 都西南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于是,初却才闻看涕妻有泪子了满愁衣何后裳在。 ,世“草堂留后 世,诗圣著千秋”的诗句。严武为剑漫南卷诗节书度喜欲使狂。,荐他为节度 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白青部日春放作)歌伴。须好纵还严酒乡, 。武病故,杜甫 失去依靠,离开成都到了夔州。在川即期从巴间峡,穿巫杜峡,甫生活比较安 定,但有时仍不免衣食艰难。五十七便岁下襄他阳离向洛蜀阳。东下,本想回 河南家乡,但未能如愿。他辗转在湖北湖南地区,大部分时 间是在船上度过的,最后病卒于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之中,终 年五十九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八阵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登 高》、《蜀相》等。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 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他看 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
一丝一缕都出于女工之手,朝 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
——杜甫 备在蜀称帝,国号为汉(后人称蜀
丞相祠堂何处寻?2.丞汉相)祠,堂以:诸即葛诸亮葛为亮丞庙相。,是故东称晋蜀时相李。雄
锦官城外柏森森。 所建。今名武侯祠,在四川省成都市。
映阶碧草自春色,
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传 说祠前的柏树是诸葛亮亲手种植。
隔叶黄鹂空好音。3. 频烦:即频繁,屡屡、几次。 天下
杜诗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和腐朽和残暴,表现了诗 人鲜明的爱憎和卓越的胆识。 二、反映了赋役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 三、谴责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 四、热爱生活,描写生活(自然)
杜诗一向被后人称为“诗史”“图 经”。
“诗史”是说真实记录、反映了唐望朝由 盛转衰历史的一面镜子。在各方面都得到形 象的反映。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安史乱起,长安失守,杜甫身陷贼中将近半年。 他冒死逃出长安,奔至凤翔,被任为左拾遗。不 久贬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任职不及一年,因关 内大饥,他又于乾元二年(759)年秋离华州, 去秦州。这段时期虽只有四年,但由于生活充实, 佳作也最多,在形式方面,多为五言、
七言古体。代表诗作有《月夜》、《春望》、 《北征》、《羌村三首》、著名的有 :
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然后(安皇帝史再之分赏乱群前臣,夕叫)他写们成的传世名 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好好》地,为朝更廷表效力现了他深广的忧
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
敛贡城阙”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
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
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 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 的广阔道路。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二、反映了赋役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
杜甫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文 学史上难以找到如他的诗人。
“图经”是说杜诗每首每篇都可以看到脉 落。一路行径非常清楚,他的诗作年代大至 可以推出,原因就在于此。
一、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和腐朽和残暴, 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和卓越的胆识。
如:《兵车行》讽刺唐的扩边战争; 《丽人行》讽刺杨国忠兄妹wk.baidu.com奢淫逸的生活; 《奉先咏怀》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把唐代隐藏的社会危机、阶级对立形象概括的反映, 揭露了严俊的现实;贫富对立。表现了诗人冷静的 政治头脑。这首诗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冯至(北大西语系教授)在《诗史浅论》中说: “杜甫的这些诗在风雨多变的忧患重重的诗,嘌反 映历史本质内容,同时又描绘生活的各个方面。诗 人以难能可贵的清醒、明智表现了那时期不可超越 的思想。但作为封建时代的诗人思想也毕竟有局限 性,诗歌中流露了功名、门阀、求仕思想。他同情 人民但又反对人民起来反抗和造反。浙江人民在 “安史之乱”之后起来造反,杜诗“安得鞭雷公, 滂沱洗吴越。”郭贬杜诗原因也就在此。
此诗题为《月夜》,字字都 从月色中照出,那此诗的诗眼 是什么?
诗歌以“独看”、“双照” 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 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 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 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 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 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 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 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 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 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代表作《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反映对守边战士无限同情,可谓体贴入微。 《三吏》、《三别》是杜在战乱时期写的一组组 诗,形式都是无言古诗,内容是即事名篇。高度概 括战乱和不合理兵役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是杜甫现 实主义的杰作。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 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 《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 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 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 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 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四、热爱生活,描写生活(自然)
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亲朋情谊和反映生活的作 品,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大部分是漂泊西 南时所写。 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还有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驰斜。”“泥融飞 燕子,沙暖睡鸳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梁启超冠之以“情圣”说杜甫诗三分之一是让人 感动得流泪的作品。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 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 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 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 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 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 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 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 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 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夜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 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 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 县),寄居羌村。七月,肃 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 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 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 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 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 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 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 名作。
三顾频烦天下计,
计: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指 蜀主刘备和刘禅父子两代。
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济:开创基业,匡济危时。
出师未捷身先死, 4."出师"句: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
诗人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 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 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 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 看"。这已经透过一层。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 也“独看”呢?如何理解?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 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 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 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 “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 进一层。
蜀相
——杜甫
背景:这首诗是上元元年 (760)春天,杜甫初到成都 游武侯祠时所作。当时安史之 乱未平,国难仍殷。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 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 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 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 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 必然。
蜀相
注释 1.蜀相:东汉建安二十六年(221),刘
《岁晏行》反映繁重的赋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对人们的残酷压榨。“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 忍爱还租庸。”表现诗人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负薪行》描绘四川某地劳动妇女的苦难艰辛, 年龄大而未出嫁,负担家中繁重的生活,表现 诗人对妇女的同情。
“夔州妇女发半华 , 四十无十无夫家。 更遭丧乱嫁不售, 一生抱恨长咨嗟。”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 妇人。”(“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 苦。”)
杜甫诗歌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 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又称之为杜 工部。诗人一生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以 其博大深遂的思想内容和沉郁顿挫的独 特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 “诗史”。
杜甫生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 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 韵》),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处同上)的 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 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 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 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 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 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 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 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 一些权要,如翰林张(jì)、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 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 不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