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 张扬个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阅读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学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来认识一下我们的阅读教学。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在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感悟和解读。

一、着眼自主、指引学生多方感悟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引得不够牵得太多,达不到让学生学会感悟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1.渲染情趣,激发感悟

新版的语文教学,都有选文内容,有配图.以期唤起学生对教材产生直接兴趣。课文中,童话、寓言、故事、古诗居多,美的诗句、人物、心灵居多,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如古诗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关的插图、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家演走译的古诗词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中的诗情画意。也许,学生对诗意的感悟是不全面的,是千差万别的,但这都没有关系。有位哲人说过,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

心灵看到的地方。

2.提倡生成,引导感悟

语文自主学习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成”。即学生在自学“真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思考,生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通过思维、碰撞再生成,拓展课程资源,把学习引向深入,逐渐完成自我知识感构,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如教学《暮江吟》时,引导学生对“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作一番“咀嚼”时,学生经过读、画、理解,所感悟到的也不尽相同;(1)因为夕阳照射在江面上,所以用“铺”字,是“铺天盖地”的意思;(2)因为夕阳,所以光线比较微弱,它只能铺在水面上.应好象是江水铺上了一层红棉被;( 3 )此时的太阳已没有了穿透力,只能铺在江面上,而不能照进水;( 4 )太阳快要落山了,这时的太阳光是斜照过来的,有个角度,所以说铺水中。这些精彩的理解:是以学生各自的体验,感悟为灵魂的。

3.联系生活、促进感悟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缺乏的往往是对它的认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生活体验是语文发展。当然也是精神成长的源泉的土壤。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言内涵也应越丰富,同样是《荷花》这篇课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却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有的说:“荷

花,我想为你歌唱”,有的说:“荷花你的美让我陶醉,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我们可以推想,生活中爱画画的盼望着为荷花画张画.生活中爱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爱跳舞的则迷恋于荷花的翩翩舞姿……试想,如果没有学生生活的积累的调动,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的唤醒,怎么能有学生如此富有灵性的感悟呢?

二、紧扣“价值”,指导学生灵动解读

1.提倡多元化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追求惟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其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传统教育相比,现代教育越来越提倡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记得我执教《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时,我让学生仔细地研读“有什么办法呢,我饿啊!”一句话。学生们入情入境,细细体验后,得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说,我的饥饿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要读出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有的说,因为自己实在太饿了,才会变得那样馋,要读出一种无奈的感觉。也有的说,当时有很多穷苦的孩子都是这样饥不择食,要读出人穷志不穷的傲气。还有的认为,要读出对财主家少爷冷漠无情的愤恨。无可否认,这些都是孩子阅读文章的独特

感受,这些感受合理、准确、真实。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了个性、完善了人格。

2.开展探究性解读

探究性解读是源子文本而高于文本的建构活动。探究即发现,发现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多开展探究性解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发挥现象,加以填充,扩展,是学生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的有效途径。

3.进行批判性解读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极其主动的阅读心态,能对过去独特的批判和评论,不仅可以更深地解读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辨别力。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从而培养学生不盲从、不惟书、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解读,引导学生辩论:“当代社会,你是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一反传统的一味推崇花生式默默无闻的人,树立了现代人应具备的价值观:即要像落花生那样不计名利,踏实肯干,又应像苹果、石榴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华,最终被社会所认可。这样人生观想来并非是作者许地山当初撰文的初衷,但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又可使本来解读价值长盛不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