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压力与中小企业离职现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色压力与中小企业离职现象分析
作者:茆邦寿向雪胡悦琴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下旬刊》2014年第05期
摘要:基于组织犬儒主义视角,以安徽省数家中小企业为样本,对员工角色压力与离职现象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证。研究表明:角色压力、组织犬儒主义、离职意向呈正相关关系。且组织犬儒主义作为角色压力与离职意向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明显。
关键词:角色压力;组织犬儒主义;离职意向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15-0040-03
最新的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年)数据显示,中国员工平均流动率为15.9%,在全球处于高位。就我国国内而言,无论是农民工群体,还是大学生群体,工作难寻与离职频繁始终共存共生。如何在大力拓展就业机会、增加就业的同时,保持劳动者工作的稳定性,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也是我国企业管理者们的当务之急。
着眼于急剧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在社会变革和雇佣双方供需矛盾的双重压力之下,员工的角色压力日趋强烈。随着媒体系列披露揭示,发现角色压力正一步步“吞噬”着企业员工,特别是中小企业员工,由于角色冲突、模糊超载的存在,不仅使他们自身心理紧张压抑、组织认同感降低,更增加了雇佣关系的不稳定性,“短工化”现象愈演愈烈。究其深层原因,角色压力如何引致员工离职,目前国内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还较少,研究内在影响机制的成果更加鲜见。本研究立足于安徽省中小企业,深层挖掘这一现象内在的交互影响,着重探寻从角色压力到离职意向形成这一过程中,组织犬儒主义的中介作用,从而为管控企业提供建议。
1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离职意向是指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变换其工作的主观意愿。它是预测离职最为有效的指标。Mobley(1978)指出,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后,评价各种机会、成本,进而产生离职意向,离职意向是离职行为前的最后一步。因而本文对离职现象的分析,把重点聚焦在离职意向上,从引发离职意向的因素着手,探析离职过程中动态心理变化。角色压力、对工作不满便是很重要的因素。Sheridan、Abelson(1983)的“尖峰突变”模型指出,有的离职者可能从工作不满向离职转变,另一些离职者可能从压力向离职转变,其他人可能沿着压力和不满的结合向离职转变。顾远东(2010)基于Maslach的职业倦怠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出工作压力→情感耗竭→犬儒主义→离职的影响路径。
角色压力为工作压力的一部分,是指角色扮演者在满足角色要求时感到的困难。关于角色压力的构成至今也未达成共识。Rizzo(1970)、Chonko(1982)等学者认为其仅包含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两个维度。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角色压力的内涵中应包含角色负荷(超载)这一不
可或缺的维度(kahn(1964)、peterson(1995)等)。笔者认为,随着压力形态的复杂化,无论是量的超载还是质的超载,都已经越来越普遍。因而本文将角色压力划分为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角色超载三个维度。角色冲突,也即个体不能同时满足多种不一致的角色期望所产生的矛盾状态;角色模糊,即工作权利义务、责任不清,也不明白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望或要求是什么,因而不能确定自己怎样做才符合角色期望;角色超载是指角色所拥有的资源或能力不足,以致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困难等。林世昌(1987)指出,个体在不能理解角色有关的权利义务,或受到干扰因素不能执行角色任务,导致无法扮演有效的角色行为来适应组织的要求时,就会陷入冲突或不能适应的困境,这样就产生了角色压力。而一旦产生角色压力必然会对工作状态、工作质量产生连带影响。Miles(1976)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角色压力的冲突、模糊维度与工作满意度存在负相关关系。Bedeian & Armenakis(1981)、Rizzo(1970)等也都论证了这一相关性。而工作满意度等是离职意向产生前必经的心理反应。贺桂芬(2009)通过对IT人员的研究得出员工角色压力与离职意向显著正相关,其通过工作满意度这个中介变量对离职意向起影响作用。
组织犬儒主义即员工对雇佣他的组织的负面态度,包括对组织缺乏诚信的信念、抱有负面态度以及与信念情感相一致的诋毁和批判行为。对犬儒主义的研究最初只局限于哲学领域之中,围绕着个体的人格特质展开。随着时代思潮的发展,犬儒主义的研究迅速扩展到各个领域,在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犬儒主义更是倍受学者们重视。Stern等人(1990)以工作为基点,展开深入研究,认为工作犬儒主义会导致员工消极、压抑、不投入等负面态度。Bateman (1992)& Graham(1993)、Guasten(1992)、Wanous(2000)则分别从组织、商业、组织变革角度论证犬儒主义是一种对某个群体或对象的不信任、蔑视、挫败绝望等负面态度,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稳定固有的人格特质,会随着时间情景发生变化。Dean、Brandes和Dharwadkar(1998)整合前人研究,首次提出“组织犬儒主义”这一全新概念,并界定其包含了信念、情感和行为三大维度。这一界定为随后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定义基础。Ahraham(2000)以个性犬儒主义、社会/制度犬儒主义、职业犬儒主义、员工犬儒主义、组织变革犬儒主义为自变量,研究其与员工工作态度和工作感受的关系。结果表明五种犬儒主义均会使员工产生工作疏离感。Johnson等人(2003)更是以三大维度为基石,论证组织犬儒主义会影响到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态度。而具体到对离职产生影响,国内学者江儒亭(2003)通过论证,发现组织犬儒主义高的员工会有较低的工作满意度,较高的离职意向。廖丹凤(2009)通过对285名员工的调查结果的分析,也发现离职意向与组织犬儒主义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关于角色压力与组织犬儒主义的关系,研究较为一致的是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互动压力导致了犬儒主义。一般认为在社会服务领域,犬儒主义是伴随着工作倦怠而产生的,是助人行业中角色冲突、模糊的表现。Meyerson(1990)指出社会服务工作人员的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代表了他们不位满足的期望和挫败感,进而形成犬儒主义。Andersson(1996)引入心里契约这个中介变量,认为工作场所相关特征(公司、组织、工作与角色)将演绎催生分配、过程、人际不公等心理契约破裂,员工在心里契约破裂时更易产生犬儒主义。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借鉴Andersson的理论模式,选取对组织犬儒主义可能产生影响的前因变量之一:角色压力(包括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和角色超载),作出如下假设:角色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