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交通工程;互通式立交;通行能力;仿真
Keywords:traffic engineering; interchange; capacity;
simulation
中 图 分 类 号 : U491.1+1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9-06-30 作者简介:王晓华(1959— ),女,北京人,教授级高级 工程师,道路专业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道路专业 设计与研究。E-mail:wangxiaohua307@sina.com
互通立交是快速路广泛采用的设计形式,一 般参照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等技术标准。但 是,《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的一些指标值较高,城 市快速路互通立交受城市用地限制较难达到要 求;《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缺乏对快速路互通立交 分、合流和交织的分析和计算方法。国外资料也 较难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对快速路互通立交的 通行能力进行研究,寻求其可行的分析、计算方 法,从而合理确定互通立交的规模和形式,对提 高互通立交的交通适应性、节约城市用地、减少 交通噪音和改善城市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摘 要 : 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在现行的规
范、规程中缺乏相应的分析、计算方法。为了寻求其
可行的分析、计算方法,合理确定互通立交的规模和
形式,以天津市快速路典型互通立交为例,采集大量
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互通立交各组成部分
的交通特性。通过实测数据的标定,建立互通立交仿
真实验平台,得到天津市快速路互通立交基本路段,
4) 速度时空分布:设计速度为 60~80 km·h-1,
市区
外环
H
L
B
GF E
C
I A
J 津昆 a 卫昆互通
市区
D M
外环 市区
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
卫昆
D
FC
GFra Baidu bibliotek
A
E
B
H
津昆
津塘 b 津昆互通
H
D
CG
外环 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
EA B
F 海河 大桥
外环 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
c 津塘互通
图 1 3 座互通立交分、合流区和交织区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diverging/merging and weaving areas in three interchanges
taking typical urban expressway interchanges in Tian-
jin as examples, analyzes the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at
each part of an interchange with the massive collected
67
km·h-1。 3) 车 道 宽 度 : 机 动 车 道 单 车 道 宽 度 为 3.50~3.75 m。 4) 断 面 形 式 : 快 速 路 双 向 6~8 车 道,两侧各设置一个多功能车道;主路两侧各设 置 9~11 m 的辅路[1]。
2 交通流特性分析
选择最先进的 NC-97 型车辆磁映像交通分析 仪、MetroCount 车辆分型统计系统、GPS 全球定 位系统以及摄像机等仪器,对桥上和桥下转向交 通量进行调查,并观测基本路段,分、合流区,
匝道位置
卫昆 E 津昆 C 津塘 D
表 2 不同线形的环形匝道平均自由流速度对比 Tab.2 Average of free-flow speed at different ramp designs
设计速度/(km·h-1)
35 40 40
曲线半径/m
48.5 55.0 50.0
纵坡/%
-4.0 -3.7
■ 文章编号:1672-5328(2010)02-0066-09
城市交通 第 8 卷 第 2 期 2010 年 3 月 Urban Transpo城rt 市of交Ch通ina第, V8o卷l.8,第N2o.期2, M20a1r0ch年2301月0
天津市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分析
Interchange Capacity of Urban Expressways in Tianjin
王晓华,朱兆芳,曾 伟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51)
WANG Xiao-hua, ZHU Zhao-fang, ZENG Wei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Tianjin 300051, China)
data. A simulation platform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real-world data, which is used to recommend capacity
values for basic segment, diverging and merging seg-
快速环路指标为:1)道路等级:主路为城市快 速路,地面辅路为城市主干路(II 级)。2)设计速 度:快速路 V = 60~80 km·h-1,出入口匝道 V = 40 km·h-1,立交匝道 V = 30~40 km·h-1,辅路 V = 30~40
王晓华,等:天津市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分析
ments of an interchange, as well as for various types of
ramps. Finally, the paper provides a few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interchange.
定向、环形
7
7
1
津塘互通
苜蓿叶型
环形
4
4
4
68
与车辆自由流速度相近。
2.2 快速路互通立交
互通立交的形式千差万别,但都是由立交主 线,分、合流区,交织区,匝道(左转定向、半定 向匝道、环形匝道、右转匝道)组成。不同的立交 形式,其交通流运行特性也不同。
1) 直行(主线)。 从互通立交主线双向断面流量可见,交通流 高峰均在早晚出现,潮汐交通很明显,早晚高峰 时段车辆速度最低,但全天速度变化不大。 2) 分流区。 分流区的存在使车辆必须在一定长度限制 内,选择相邻车道上可以接受的间隙进行加减速 操作,完成车道变换,以使车辆受到的干扰最 小。驾驶人频繁地进行速度调整,导致交通流由 基本路段上的平顺、稳定运行,转变为分流区的 紊流运行。 3) 合流区。 在合流区上游,驾驶人看到合流标志后,为 降低合流车辆对自身的影响,会有意识地换到内 侧车道行驶,致使合流区上游各车道车流量重新 分配;进入合流区,合流车辆的驶入导致路肩车 道的车流量逐渐增加,迫使一部分车辆向内侧车 道转移,因此内侧车道上的流量逐渐增大,直到 在合流区下游形成新的平衡。 4) 交织区。 各车道因受交织的影响不同而表现出完全不 同的交通流特性。内侧 1,2 车道速度—流量曲线 散点较接近,但相同流量下,1 车道速度比 2 车道 要高。3 车道流量较小,原因是车辆大部分在检测 器前换到了交织车道(4 车道)。5 车道为集散车 道,交通量最小,速度受 4 车道交织流量的大小
城市交通 第 8 卷 第 2 期 2010 年 3 月
控制,4 车道交通量大,则 5 车道车辆寻找 4 车道 车流间隙驶入主线,所以速度较低。4 车道作为交 织车道,在较大的流量范围内,车辆速度呈下降 趋势。
5) 左转半定向匝道。 根据观测数据,车辆速度为 45~56 km·h-1,变 化幅度普遍较小。速度受流量的影响不大,而主 要受定向匝道线形条件的影响。自由流状态下, 车辆在上坡路段的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大中型 车速度平均下降 15 km·h-1,小型车速度平均下降 10 km·h-1。坡度为 4%、坡长为 600 m 时,货车速 度降低 15 km·h-1。另外,由于半定向匝道较长, 匝道延误主要发生在有货车混入的情况下。 6) 环形匝道。 车辆在进入匝道前车速就已降低。这是由于 车辆之前的行驶环境是快速路基本路段,设计速 度为 60~80 km·h-1,之后驶入设计速度为 35~40 km·h-1 的环形匝道,环境的巨大反差给驾驶人心 理造成较大的压力,所以车速提前下降很大。车 辆进入匝道后,并未保持最低速度行驶,在适应 线形的变化后开始缓慢提速。 表 2 是不同线形的环形匝道平均自由流速度 对比,3 个不同半径环形匝道的小型车速度相差较 小,大、中型车速度相差较大。上坡匝道速度略 高于下坡匝道速度。环形匝道半径取值为 50~55 m 时对车辆速度的影响不大。在满足车辆安全通行 的前提下,环行匝道设计速度取 40 km·h-1时,匝 道半径可取 50 m。 7) 右转匝道。 以津昆互通立交为例,早高峰出城交通量最 大,对应的速度最低,为 53.7 km·h-1,但全天速 度变化不大,维持在 58 km·h-1左右。高峰时段车 速与平峰时段相比,没有较大差别,见图 2。因此
3.3
小型车速度/(km·h-1)
38.1 41.7 42.0
大、中型车速度/(km·h-1)
34.6 40.6 41.8
王晓华,等:天津市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通行能力分析
在不饱和状态下,车速主要受匝道线形条件的 影响。
3 通行能力分析
3.1 基本通行能力
互通式立交通行能力受控于立交分、合流区 及交织区通行能力。为了得出互通立交分、合流 区以及交织区的运行规律,从交通运行的物理过 程入手,详细分析车辆在通过分、合流区以及交 织区时变换车道操作实施的可能性和相邻车道空 档接受的概率,研究车辆在给定区域内的特性。 统计分、合流区跟驰状态车辆之间的饱和车头时 距,计算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3],并对照速度—流 量关系曲线,确定分、合流区的基本通行能力,
表 1 互通立交详情汇总表
Tab.1 Information of interchange ramp, diverging/merging and weaving area
个
立交名称
立交型式
左转匝道型式 分流区 合流区 交织区
卫昆互通 半定向+环形匝道组合型 半定向、环形
7
7
1
津昆互通
定向+环形匝道组合型
69
建立基于可穿插间隙模型的交织区通行能力理论 分析模型。 3.1.1 分流区
在分流区,驶出车辆的干扰使跟驰车队中的 车头时距增大,尤其在外侧的分流车道,从而降 低了道路通行能力[2]。统计通过分流区跟驰状态车 辆之间的饱和车头时距,计算出分流区一条车道 的通行能力为 1 807 pcu·h-1。同时,采用实测数据 绘出分流区速度-流量关系曲线,见图 3,得到一 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 1 950 pcu·h-1。最后,根据速 度—流量关系曲线(见图 4)可以推断整个分流区的 通行能力为 3 900 pcu·h-1。 3.1.2 合流区
分、合流区,交织区,各类型匝道的通行能力推荐值,
并提出了互通立交通行能力的计算公式。最后针对
如何提高互通立交的通行能力给出了设计建议。
Abstract : Lack of the detailed interchange capacity
analysis method is a problem in the current specifica-
tion of urban expressway design. In order to develop a
feasible and reliable computational method to deter-
mine a proper interchange design alignment, this paper,
1 研究对象及主要技术指标
天津市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快速路系统,包括 50 多座立交桥,其中互通立交 30 余座,有 15 座设 置于快速环路。选择快速环路上 3 座典型互通立交 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半定向匝道+环形匝道组 合的卫昆互通立交、定向匝道+环形匝道组合的津 昆互通立交、标准苜蓿叶形式的津塘互通立交, 见图 1。各互通立交匝道,分、合流区及交织区具 体情况见表 1。
交织区和匝道段的车辆运行特性。
2.1 快速路基本路段
1) 交通需求:交通量增长迅速,但与国内其 他城市相比,交通需求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2) 交通组成:天津市快速路与其他城市快速 路基本相同,小客车占 90%以上。
3) 交通量的时空分布:各地早晚高峰时段基 本固定,为 7:00—8:00 和 17:00—18:00,日变化曲 线呈马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