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因素分析及处理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出血的因素分析及处理预防措施

作者:周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1期

摘要: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必须在产前做好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制定分娩方案,并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同时要做好平时的孕妇保健工作,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几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人工流产高危因素分娩方式胎儿处理措施保健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246-01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h内阴道出血量≥400mL或24h内阴道出血量≥500mL,这是引起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找出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并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就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78例产妇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临床上产后出血的原因与处理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分娩总数为1976例,22~38周岁,其中阴道分娩987例,破腹产989例。共发生产后出血78例,年龄22周岁~38周岁,孕周35~43周,阴道分娩35例,破腹产43例,有人工流产史的50例,无人工流产史的28例,产前接受系统检查的48例,未做过检查或者未做过系统检查的30例,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有63例。在这78例产后出血中,胎盘因素有38例,宫缩乏力33例,产道损伤7例。

1.2 方法

我们将所有78例产后出血的病例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阴道助产组、剖腹产组三组。前两组,当胎儿娩出羊水流尽后,于产妇臀部放置聚血盆;接产中用的纱布、污染的布巾以及产后24h内使用的会阴垫,用称重法。剖腹产组计量吸引器负压瓶内的血量,纱布、布巾以及产后24h内使用的会阴垫用称重法。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与人工流产

在这78个病例当中,有流产或分娩史的占51例,占总数的65%,其中流产2次的23例,流产3次或以上的有28例,最少出血量为620mL,最大出血量为898mL,平均出血量达到786.3mL。没

有人工流产的27例,占总数的45%,最少出血量580mL,最大出血量为840mL,平均出血量为

645mL。可以看出,有人工流产史易发生产后出血。

2.2 产后出血与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63例,其中有一项高危因素的有27例,其出血量在650~810mL之间,平均出血量为710mL,有两项或者两项以上高危因素的有36例,其出血量在723~898mL之间,平均出血量

为830mL。没有高危因素的有15例,其出血量在620~710mL之间,平均出血量为663mL。由此可见,高危因素是产后出血的非常关键的因素。

2.3 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

78个病例当中,顺产组发生产后出血有11例,出血量620~698mL,平均出血量642mL,阴道助产组24例,出血量在680~765mL之间,平均出血量718mL;剖宫产组43例,出血量在740~898mL之间,平均出血量达到832mL。由此可见,难产发生产后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顺产。

2.4 产后出血与胎儿情况

78个病例当中,新生儿体重<3000g有15例,出血量620~690mL,平均出血量648mL,新生儿体重3000~4000g有28例,出血量668~898mL,平均出血量756mL;新生儿体重>4000g有35例,出血量747~843mL,平均出血量814mL。可以看出,新生儿的体重与产妇产后的出血量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3 讨论

3.1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最为常见的原因,有50例,其中有40例有流产史或分娩史,其原因是随着孕产次的增加,会导致子宫肌纤维弹性降低,结缔组织增多,从而影响子宫收缩。这样,血管没能得到有效的压迫,血栓不能凝聚成更大的血凝块,也就不能有效阻止出血。而且流产、分娩会对子宫内膜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继而引发子宫内膜炎,再次妊娠容易发生胎盘粘连,人工剥离胎盘会引起出血增多,在这50例病例中,有30例同时发生了子宫内膜炎。

其次,胎盘因素。许多孕妇在怀孕后也要正常上班,导致活动量过大,由此引发胎盘前置。由于前置胎盘胎盘附着子宫下段,此处肌纤维少,肌层薄,收复力缺乏,最容易引起产后出血。而且发生前置胎盘的病例,除了活动量过大以外,还往往伴有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层损伤等并发症,活动量过大本身只是一个诱因,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因素导致了产后出血。此外,巨大胎、多胎、羊水过多等因素会使得子宫膨胀过渡,使得子宫肌过渡伸展,这对子宫的收缩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3.2 处理措施

(1)及早发现。产后出血的处理,早发现、早预防是关键。因此,必须从产妇的既往病史、产前检查、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性,并据此制定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案。从我们前面的分析并结合其他资料的报道,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剖宫术中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这些因素通常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尽管如此,临床资料表明,只要充分做好预防,多数产后出血可以避免,因此,产后出血的预防重于治疗,必须做产前的全面检查,做到及早发现并妥善处理。尤其是对于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产前注意防范,积极治疗并发症,产时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治产后出血。并且介入心理干预,使得孕产妇保持心理平衡,情绪稳定,同时要注意孕产妇的健康状况,多进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的食物,保持良好的体能。

(2)止血是关键。通常说来,产后出血的主要治疗为止血、补足血容量、纠正休克、预防并发症及防治感染,其中,止血是关键环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止住了血,后面的治疗才能进行,也只有止住了血,才能防止生命体征发生变化。为此,必须根据不同的出血机理,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案,对产后宫缩乏力者,采用注射缩宫素法,阴道前弯窿放置米索前列醇法、按摩子宫法,填充纱布条法等方法进行止血,如这些方法均不凑效,可选择切除子宫。由于胎盘剥离不全或粘连导致产后出血,应徒手将胎盘剥离,并采用刮宫术清宫;软产道损伤引起产后出血的要及时检查阴道,缝合上口,减少出血量;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因根据病因选择采用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对于失血性休克,要及时补足血容量,如果血源不充分,要采用补液扩容治疗。

(3)重视保健。保健工作对于预防产后出血意义重大,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几率。尤其是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和其他疾病的应当积极治疗后再怀孕,已经怀孕而没有做过积极治疗的,要做好保健工作,并按时检查胎儿情况,必要时终止妊娠。同时,产后出血的问题,不仅仅是医院和产妇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为此,计生部门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减少人工流产,切实保护育龄妇女的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