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讲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之战军事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 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 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 “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 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 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 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 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 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 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
• 4.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刘、曹三方, 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
• ①孙权是孙、刘联军的主力。 • ②孙权一方是赤壁之战的主战场。 • ③“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孙权、鲁肃、 周瑜、黄盖等君臣一心,共治曹操,更能体 现编书目的。
1、探虚实鲁肃吊丧 2—3、论时势刘备用计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 下,鲁素、诸葛亮策动 孙刘联盟。
周瑜与鲁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 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 一为谋士,一为将领。 • 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 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 • 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 “共治曹操”。 • 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 异。
• 4.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 个战役涉及孙、刘、曹三方,事件繁,人物 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 主?
借东风
•
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 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 烧到自己。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诸葛亮 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承认自己 的心事被诸葛亮猜中,便问诸葛亮有何办法。诸葛亮说他能 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 坛上做法。实际上诸葛亮自己并不会“借”风,但他通晓天 文地理,通过勘察地态和生物的变化,早已经推算出十一月 二十甲子日有东南风,因此自己到七星坛上装模作样地比划 了几下。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当天,果然刮起了东南风。 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 然而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事先离开了七星坛, 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临走还给周瑜留下这样的话:望 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 相见。周瑜只得作罢。
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 是什么?
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 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 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 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 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 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 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 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 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 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 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 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 扬实力。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
2、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 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 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3、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认同?
4、谋联合孔明游说
5、破众议仲谋初决 6、计破曹君臣一心
在鲁素、周瑜等人的劝说 下,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
7、张意气公瑾请缨
8—9、立奇功老将献计 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
借东风火烧曹军
略
史笔有什么特点呢?
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 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 最基本的原则。 1、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 于叙事。 3、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 规律。
• ①孙权是孙、刘联军的主力。 • ②孙权一方是赤壁之战的主战场。 • ③“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孙权、鲁肃、 周瑜、黄盖等君臣一心,共治曹操,更能体 现编书目的。
• 探究案
• 3.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 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 失败原因: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②而 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 草。 ③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 病。 • 胜利原因:①天时(东北风急)②地利(长江之险) ③人和(鲁肃、周瑜、诸葛亮等团结一致)
三国演义篇首词(杨慎)
滚滚长江向东流, 不再回头,多少英雄 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 与失败,都是短暂不 长久,只有青山依然 存在,依然的日升日 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 习惯于四时的变化, 和朋友难得见了面, 痛快的畅饮一杯酒, 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 都成为下酒闲谈的材 料。
• 1、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 2、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或师焉, _____ __。 • 3、吾其还也。(2012年会考)意思: • 4.既自以心为形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 远,______________。 • 5、臣之壮也,——;今老矣,————。 • 6、 ,不仁。 ,不知; ,不武。 吾其还也! • 7、此所谓‘轻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 8、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三国演义》与赤壁之战的片段
• 舌战群儒: 诸葛亮跟随鲁肃到了东吴 军中,和孙权手下众谋士辩驳是否应联 合抗曹。他智激孙权、周瑜二人,先驳 倒张昭,后反驳陆绩、虞翻等拒绝联合 之人,令东吴一干文人无言以对,终于 促使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
• 周瑜打黄盖 • 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 肉计。黄盖奋勇当先 ,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 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甚有轻视之意。于是 周瑜下令将黄盖斩首,因为黄盖是有功的老臣,因 此诸将苦苦求情,周瑜将处罚改为笞刑,将黄盖打 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中、蔡和看 到,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又恰好 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便深信不疑,在黄 盖领军前来时,丝毫没有防备措施,以至于后来的 赤壁惨败,败走华容的局面出现。据说赤壁之战后 的遗址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今天的三国赤壁古 战场。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 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并用 “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 严。 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 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 衡” ;另一条是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 “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 不断,祸至无日矣!” 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 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 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由 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探究2:周瑜是如何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 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 不习水战; 天时不利; 军粮不足; 士兵不服水土。
来自百度文库
3.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 • 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 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 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 平,北方不宁; 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 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 的原因。
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 望他“早定大计”;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1、周瑜为何要夜见孙权?他再陈方略对孙 权有何作用?
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 周瑜再次作了双方兵力对比,并阐述能以少胜多的道 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使孙权 抗曹的忧虑得到进一步扫除。
• 草船借箭 • 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 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 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 也不着急,他请鲁肃借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 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两天过去了, 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 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五更时分, 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 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 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 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 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 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2、孙权如此犹豫能在本段找到什么依据吗? 这段话表明了孙权什么心态?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主张迎降的人很多。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 表明孙权对胜利还没有充分把握,与曹操决一死战。 同时也对周瑜绝对信任。
• 《赤壁之战》 • 1、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 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 2、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 • 3、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 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 至无日矣! • 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 计决矣! • 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 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 • 6、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 7、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 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 9、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3.阅读故事背景和文本,并且按照“鲁肃出使——孔明说权——战和 相争——周瑜献策——火烧赤壁”将全文划成5个部分,复述大体情节, 将孙权决策的经过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到作业本上。
• 开始曹操下战书时,号称水军八十万众,东吴内主和派人员 众多,孙权犹豫不决。后经鲁肃与周瑜的分析与支持,最终 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
• 预习案 • 三、整体感知
• 2.同位之间相互讲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梗概,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刘备抗曹。 • ②诸葛亮到东吴劝孙权联刘抗曹。 • ③曹操下战书威吓孙权,东吴内“和”“战”两派意见分歧, 鲁肃再次劝说孙权坚定抗曹决心。 • ④周瑜为孙权分析形势,筹划方略,促使孙权下定抗曹决心。 • ⑤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孙权部署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 • ⑥孙刘协力破曹军于赤壁。
相关知识:
1、选自《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大 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 周世宗显德六年1362年的历史。由司马光花了19年时间 编成。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3、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 定名为“资治通鉴”。
1、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探究案1. 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 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 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 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 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 势严重。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 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 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 敬贤礼(动词)士,江表英豪,咸(都)归(使动) 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 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 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 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 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 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江,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 表,故称“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