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交互主体性思想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思想辨析
[摘要]胡塞尔坚守了笛卡尔提出的明证性原则,并在此前提下展开了自我我思与他我领域之间的意义建构,强调了共同体、统觉在交互主体性意识构造中的作用。基于先验自我我思的明证性、远离现实交往的先验交互主体性、以及基于先验论证的客观世界,构成了胡塞尔超越传统哲学唯我论的基本障碍。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思想在否定的意义上为批判笛卡尔哲学以来的思辨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契机,并向着现实交互主体性理论维度敞开。
[关键词]胡塞尔;交互主体性;先验
胡塞尔交互主体性思想的提出和不断发展,对应着哲学唯我论批判的不断破题,也是笛卡尔心理主义和康德人本主义批判主题的不断深化。交互主体性思想与先验直观理论的研究是联系在一起,其深层次的主导逻辑始终围绕着个体直观到一般直观的理论论证而展开。本文尝试从经验唯我论的内在性批判和先验存在领域的建构维度出发,阐释交互主体性思想的哲学意图及其基本特征,揭示超越胡塞尔先验交互主体性的可能性契机。
一交互主体性课题的提出
胡塞尔认为,由于交互主体性先验存在领域的揭示为建立一种新的本体论提供了前提,这种本体论区别于“18世纪伴随着逻辑推演出来的远离直观的诸概念的那种本体论”①,并为纯粹直观地探究周遭世界的先天性,系统地解释人类此在的本质结构和由此构造地推出的世界层次提供了可能性。
早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胡塞尔就已经明确提出,自身被给予性伸展得多远,“我们现象学的领域,即绝对明晰性的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领域也就‘伸展’得有多远。”②以思维明晰性为视角的理论讨论,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围绕显现和显现物之间的关系性展开的,虽然普遍直观问题已经触及,但基本上还处于先验存在领域论证的预备阶段。
1910年前后,胡塞尔在认识陌生意识的主题中,初步阐明了交互主体性对于确定普遍认识的重要性。到了后期,胡塞尔的研究显然更为突出先验直观本身的构造主题:假如先验直观不能真正超越个体性以超越笛卡尔自我我思,那么,这种直观就很难与先验存在领域的论证相适应。
把现象学称作“二十世纪的新笛卡尔主义”,是胡塞尔基于素朴客观主义向先验主观主义的转变逻辑,对笛卡尔哲学的高度肯定:“笛卡尔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③。同时,胡塞尔的研究又表明,这种转向是不成功的,因为笛卡尔没有引导到彻底的先验主体性,即没有转向所有彻底的哲学得以奠基的那个作为确然和最终判断的基础的自我我思,没有严格地“忠实于纯粹直观的原则”。首先,笛卡尔由于时代的局限,没有办法完全摆脱经院哲学的偏见,如与上帝的关系;其次,笛卡尔在对数学等自然科学加以强调的倾向中产生了“得到一个逻辑确然的基本公理”的理论偏见;再者,与逻辑确然性联系在一起的纯粹自我是拯救世界的主体,而这个主体实际上是不纯粹的。由此,“笛卡尔使自我成为一种我思的实体,一种独立的人类灵魂,一个能从因果原则推演出最后结论的开始步骤。”笛卡尔没有坚守其界限,这个界限就是在通过悬搁而敞开的自我我思领域中真正
地、直接地获得的东西。结果,笛卡尔“没能跨过那道通向真正的先验哲学的门槛”。④
可见,胡塞尔依旧在坚守笛卡尔提出的明证性原则:唯有在明证中加以判断,对明证本身作批判性的检验,我们才能获得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形态。假如说,作为第一哲学而被本源地建立起来的形而上学,即素朴的客观主义“在历史上已经退化”⑤,那么,现象学就是那种纯粹直观的形而上学。换句话说,“现象学的说明实际上的的确确是形而上学的建构。”⑥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超越笛卡尔,并理解现象学作为先验唯心主义的完整和真正的意义。
自《逻辑研究》以来,胡塞尔一直在申辩自己哲学远离心理主义唯我论的基本立场,这也是他批判笛卡尔自我我思的实质所在。可是仅仅强调明证性原则,是很难逃离自我我思的心理主义倾向的,因此,这就需要把笛卡尔的事业往前推进。在这里,胡塞尔发现了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哲学用场,说到底,作为单子的自我也可以是建构性的,交互主体性就是单子群体,而且还是自我我思的核心结构层。在交互主体性的单子共同体中,他者与我建立起了构造性关系:“在先验具体性中,一个相应敞开的单子共同体——我们称之为先验交互主体性,与这个共同体当然是一致的。我们几乎无须说,单子共同体纯粹是在我这个沉思着的自我中,纯粹从我意向性的根源处为我地构造出来的。然而,它又是在每一个修正中的他人那里构造出来的同一个共同体,只是在不同主体的呈现方式中构造,而且自身必然带有同一个的客观世界。”⑦可见,交互主体性源于“构造”,即“综合的现实性和潜在性的诸系统在本已本质的东西中,把意义和存在赋予作为自我的我”。
这里的问题是,“既然其他人全都被加括号了,我究竟怎样才能得到他人和我自己。”⑧原本自我是纯粹的领域,但作为科学基础的建构又必须面对非本已的东西,也即必须阐明非本已的东西的存在意义。通过对交互主体性的通透阐释,我们就有了原本范围内原初被给予的东西(本已领域)和总要成为给予者的东西(他我领域)。籍此,我们才能理解现象学的完整的和真正的意义:在明证性中,在相应的可澄清的限界域,“现象学的说明是在纯粹直观的框架内进行的。或者宁可说,它是通过自身给予的充实来作出的纯粹的意义说明。”⑨交互主体性研究就是要在先验领域架构起本已领域和他我领域之间的桥梁,而他我领域包括同类的他者和共同面对的客观世界。
由此可见,交互主体性的发现对于现象学的整体建构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进一步扩大和保证了笛卡尔的明证性原则:“我们已经返回到那个本身构造出前被给予性和随后而来的被给予性的所有方式的先验自我。”⑩其次,阐释了自我我思对客观世界的及其意义(文化)的敞开性,即“它根本上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先验理论,而且更特别是关于客观自然的理论。客观世界的、特别是客观自然的存在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在那里的。”11如此一来,不仅自然科学有了先验基础,而且一切文化对象都获得了其前所未有的意义。
二交互主体性建构的理论线索
交互主体性建构过程的核心问题是陌生经验的处理,因为陌生经验处理不仅指向了他者及其体验,而且还指向了经验共通性的可能。
在写于1910/1911年的“交互主体的还原作为向心理学纯粹交互主体性的还原”一文中,胡塞尔虽然还没有展示交互主体性的完整性,但已经明确地指出了陌生经验课题。在假设意识本身包含动机联系之后,胡塞尔确定,意识通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