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实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实证研究
本文综述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研究成果,提出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并以我国1986-2005年(SITC)分类数据为例,拓展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EViews4进行时间序列的回归,说明解释变量显著性和序列相关程度,将指数扩展分析提升到实证研究,最后得出基本结论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构国际竞争力显性竞争优势指数
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CA),最早由V ollrath(1992)在研究了贸易竞争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分析了某国某产业出口的比较优势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从而得到某国某产业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显性竞争优势指数最主要的优点是,它克服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只考虑出口因素,而没有考虑进口对产业的影响。
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的研究,主要运用贸易竞争指数(TC)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分析,发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论文。截止2007年5月,通过清华大学中国知网(CNKI)能够搜寻到的有关国际贸易竞争力的论文达到680多篇,但研究显性竞争优势指数(CA)的文章较少,约40篇左右。其主要观点是:提出了显性竞争优势指数能够克服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缺陷的问题,并进行了CA与RCA的对比研究(白远、任蕾,2007);运用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得出我国服务贸易CA值总体上在逐渐向零靠近,说明出口优势接近进口优势(袁其刚、时英、张伟,2007);运用竞争优势指数对中国制造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食品、纺织、石油、金属、电器、交通等制造业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毛日升,2006);阐明了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的作用,即同时反映出口和进口产品的贸易专业化程度,全面反映一国贸易专业化水平和贸易数量竞争优势(毛日升,2006)。
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的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思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以往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应用显性竞争优势指数进行的分析均采用描述性的方法,在比较一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体显性竞争优势与某商品(产业)显性竞争优势是否存在可解释性和相关性方面,科学性略显不足;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同时考虑了出口和进口的优势,分别计算出口和进口指数后作差进行分析,将产生两种指数计算过程中的不对称,影响了指数的准确度;依照(SITC)分类进行研究是一种科学的样本分类法,目前较多的论文偏向从服务业或制造业角度进行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的研究,而依据(SITC)分类进行全面的研究较少。
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的扩展分析
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CA),是指某国出口和进口比较优势指数的差。公式为:
CA=[(Xi/Xt)/(∑Xi/∑Xt)]-[(Mi/Mt)/(∑Mi/∑Mt)]。
式中Xi表示某国第i类商品出口额,Xt表示某国商品总出口额,∑Xi表示世界第i类商品出口额,∑Xt表示世界商品总出口额,Mi表示某国第i类商品进口额,Mt表示某国商品总进口额,∑Mi表示世界第i类商品进口额,∑Mt表示世界商品总进口额。计算结果:CA>0,说明该国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大于进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则该国出口商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数值越大,出口竞争力越强;CA<0,说明该国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小于进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则该国进口商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数值越大,进口竞争力越强。
由于显性竞争优势指数(CA)分别计算出口和进口比较优势指数后作差,将产生两种指数计算过程中的不对称。于是,做进一步拓展,首先分别调整出口和进口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母,得到:
RXA=[(Xi/Xt)/( Mt/∑Mt)]
RMA=[(Mi/Mt)/( Xt/∑Xt)]
其中,RXA代表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MA代表进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指数取对数之后作差得出显性竞争优势指数(RC),公式为:
RC=ln(RXA)-ln(RMA)
计算结果:RC>0或RC<0的经济意义同显性竞争优势指数(CA)。其RC 所反映的竞争优势,由于排除了出口和进口比较优势指数计算过程中的不对称的因素,所以更加准确。因此,用RC研究某国在特定贸易产品相对于国际贸易具有的竞争优势,能够较全面的反映一国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毛日升,2006)。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按照(SITC)1位数分类的进出口商品额统计数据,可以用来计算我国十类商品的扩展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如表1。上述计算结果分析可知:
2005年,我国具有较强出口竞争力(RC>0.5)的贸易商品有三类:食品及
活物、按原料分类成品、杂项制品;具有较强进口竞争力(RC<-0.5)的贸易商品有四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脂、化学成品等。从1986年到2005年平均出口竞争力最强的贸易品一直都是杂项制品,其次为食品及活物和饮料及烟类,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竞争优势逐年上升,从1986年的-0.63到2005年的0.38,提升了10倍,从进口竞争优势转向出口竞争优势;初级产品逐年下降,从1986年的0.70到2005年的-1.06,出口竞争力弱化,从出口竞争优势转向进口竞争优势,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趋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按原料分类制成品类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商品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上升,是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表现。前者从1986年的-0.63到2005年的0.51,后者从1986年的-2.72到2005年的0.24;非食用原料类、矿物燃料等和动植物油脂等商品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下降,例如矿物燃料类从1986年的2.00到2005年的-1.24。
国际贸易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的实证分析
为分析某国进出口贸易总体显性竞争优势与某商品(产业)显性竞争优势的相关程度,假设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或国际贸易总额显性竞争优势指数为因变量,各类商品显性竞争优势指数为第N个自变量,选取1986年至2005年的显性竞争优势指数为样本区间,分别计算初级产品回归、工业制成品回归、国际贸易总额回归,其结果是:
初级产品类:CJRC =0.2695SPRC +0.0641YLRC+0.4599FSRC+0.1999KWRC +0.0407DWRC+0.1039
(R2=0.9927,D.W=1.5465)
工业制成品类:ZCRC =0.1396HXRC +0.2712QFRC+0.2311JXRC+0.0715ZXRC-0.0136QTRC+0.1949
(R2=0.9903,D.W=1.5058)
国际贸易总额:ZRC=0.1194SPRC
-0.0179YLRC-0.0258FSRC
+0.1351KWRC-0.0003DW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