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隧道围岩变形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2013年第5期0引言

近些年来,甘肃省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发展经济的前提,交通必需先发展。随着高含水率黄土隧道修筑的增加,施工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采用隧道理论计算与现场监控量测相结合的方法,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重要保证,进一步优化了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参数,提高了施工速度和质量。本文以石羊岭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MIDAS/GTS 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控量测,对隧道留核心土施工法施工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并与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比,得出留核心土施工法施工对石羊岭隧道开挖比较合理[1-3],为高含水率黄土隧道施工积累经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工程概况

石羊岭隧道位于定西市安定区。隧道全长1288m ,隧道起点端里程桩号K6+232,隧道终点端里程桩号K7+520,洞体最大埋深约123.7m ,位于K6+824.3m 处;进出口均位于黄土冲沟,距乡村公路较近,交通便利。

隧道位于临县境内黄土梁峁区,隧址区(Q 3eol )黄土大面积覆盖,微地貌为黄土残梁、黄土陡坎,隧址区走向近东北向,山梁顶部较平缓,山梁两侧为冲沟,山坡为中陡坡。

石羊岭梁隧道进口段围岩由第四系上更新统(Q 3al+pl )粉质粘土组成,其状态为坚硬-硬塑,松软结构,地下水出水状态为滴渗水,围岩级别Ⅴ级。岩体较破碎,含水率高,稳定性差,开挖后易坍塌,侧壁不稳定,需加超前小导管,本文用于数值计算的目标断面为K6+450,隧道埋深70m 。

计算所采用的断面初期支护采用型钢混凝土联合支护,C25喷射混凝土、I20a 型钢、钢筋网联合支护,对于Ⅴ级围岩需在顶部做超前小导管,采用准42超前小导管,长3m ,混凝土喷层厚度为0.3m 。

2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2.1模型建立2.1.1约束的确定

依据圣维南原理、有限元计算误差和工程的要求,选取的计算范围为3~5倍洞径,但当超过5倍洞径,位移一般控制在5%以内,误差较小。

2.1.2钢拱架力学模拟

运用等效的方法考虑时,采取抗压刚度相等的原则,并用钢架的弹性模量折算给喷射混凝土,简化初期支护,计算为:

E=E 0+

S g ×E g S c

上式中,E 为折算后混凝土弹性模量;E 0为原混凝土弹性模量;S g

为钢拱架截面积,E g 为钢材弹性模量;S c 为混凝土截面积。

因此模型尺寸长×宽=100m ×84m 。模型地面为无约束自由面,四周采用横向变形约束条件,底部采用竖向约束条件。计算中土体采用摩尔—库仑准则,初期支护采用C25混凝土材料,厚度0.3m 。初始应力场仅考虑土体自重应力场,忽略地层的地层构造应力。整个模型共个363节点,共1263单元。地层采用平面单元,初期支护采用梁单元[4-5],计算模型见图1。2.2参数选取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数值计算采用的参数见表1。

表1

模型计算材料参数

Table 1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model materials

2.3

现场开挖过程模拟

依据现场施工方案,留核心土法施工模拟,先开挖上半部分,再开挖核心土,最后开挖下半部分,在开挖时荷载释放系数为0.6,初期支护阶段荷载释放系数为0.4。2.4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4.1隧道围岩竖向位移分析

(a )开挖上台阶竖向位移云图

(b )开挖核心土及下台阶竖向位移云图

图2围岩竖向位移云图

Fig.2Vertical displacement contour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黄土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分析

辛纯涛吴勇

(甘肃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结合石羊岭隧道工程,对高含水率黄土隧道开挖支护后围岩变形进行了研究。利用Midas/GTS 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石羊岭黄土隧道开挖支护后的位移场,并与现场监控量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到了黄土隧道的围岩变形规律,给出了合理的支护方案。结果表明:留核心土施工法适用于此隧道,并从开挖过程得到隧道位移分布及影响范围;从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可以得出,变形经历三个过程,最终处于稳定状态。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基本一致,并得到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隔的时间为25天。

【关键词】黄土隧道;MIDAS/GTS 数值计算;现场监测;围岩变形

作者简介:辛纯涛(1986—),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隧道检测及岩土数值计算。

图1隧道计算模型

Fig.1Computation model of the

tunne

名称密度

(KN/m 3)弹性模量

(MPa)粘聚力

(KPa)内摩擦角

(°)泊松比

层厚

(m)黄土18.50534.420.050.3100喷射混凝土24.0015000--0.20.3小导管

78.50

20000

-

-

0.3

4.5

○科教前沿○78

科技信息2013年第5期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从图2隧道的分部开挖过程可知,上半部分开挖支护结束后,隧

道的竖向位移主要分布在拱顶和核心土处,开挖对拱顶下沉影响较大,且拱顶下沉的最大值为94.33mm。随着开挖的进行,核心土和下半部分开挖支护结束后,竖向位移分布在拱顶和拱底处,出现底鼓,并且位移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扩展到整个顶部和底部,拱顶影响范围为25m,拱底影响范围为20m,拱顶下沉值为110.42mm。从竖向位移变化

可以看出,拱顶位移在上半部分开挖支护结束后已基本稳定,说明围

岩压力已经释放,支护效果明显;拱底位移在下半部分开挖支护结束

后变化较大,且大于拱顶位移,建议施作临时仰拱或者初次支护尽早

封闭成环。

2.4.2隧道围岩横向位移分析

(a)开挖上台阶横向位移云图

(b)开挖核心土及下台阶横向位移云图

图3围岩横向位移云图

Fig.3Horizontal displacement contour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从图3隧道的分部开挖过程可知,上半部分开挖支护结束后,隧

道的横向位移主要分布在拱腰和边墙处,但边墙处位移比拱腰处位移

大,且最大位移出现在三心圆的过渡处,收敛值为25.15mm,施工中为保证围岩的稳定,减小围岩塑性区,应加锚杆或锚索固定。核心土和下半部分开挖支护后,拱腰和边墙处位移继续扩展,影响范围增大,且最大收敛值为40.74mm,影响范围为洞室外30m,横向位移左右对称分布,变化稳定。

3现场监测

3.1监测方案

为了掌握围岩的变形情况,了解支护效果,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

监测。本文对目标面K6+450进行了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两项监测,拱顶下沉使用水准仪和钢尺监测;水平收敛使用收敛仪进行监测[6]。监测频率见表2,监测点布置图见图4。

图4测点布置图

Fig.4Monitoring points

表2监测频率

Table2monitoring frequency 3.2隧道拱顶下沉与水平收敛变化曲线分析(图5、图6)

图5隧道拱顶下沉变化曲线图

Fig.5Changes of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tunnel

图6隧道水平收敛变化曲线图

Fig.6Changes of convergences of the tunnel

3.2.1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表现出先增长后平稳的变化趋势,大致分为三个变化过程:急速增长、持续增长和稳定阶段,持续时间大约为15天、20天和25天。

3.2.2隧道施工中对不同部进行开挖时,围岩变形会突增,这是由于对围岩的扰动造成的,现场应注意及时封闭岩面,以保证岩体尽早稳定。

3.2.3围岩变形表现出来的变形趋势,符合新奥法施工原则,说明支护及开挖方法合理。

3.2.4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结果基本一致,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数值相近,通过围岩变形曲线可知施作二衬的时间为25天。

4结论

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对石羊岭黄土隧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条结论:

4.1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竖向位移集中在拱顶与拱底处,影响范围为25m(2倍洞径),建议施作临时仰拱或初次支护尽早封闭成环;横向位移集中在拱腰和边墙处,影响范围为30m(2.5倍洞径),三心圆过渡处应加强支护,建议施作锚杆或锚索。

4.2从现场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围岩变形大致分为三个变化过程,最后处于稳定,符合新奥法原则,说明支护参数合理。

4.3数值模拟结果和现场监测结果相近,理论计算可靠,计算结果能够反映出此种开挖方法围岩变形情况,对隧道施工具有指导意义。4.4隧道围岩25天处于稳定阶段,可施作二衬。

4.5

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留核心土法施工适用于此

隧道开挖,隧道初期支护设计参数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刘祖典.黄土力学与工程[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6.

[2]吴永,魏伟,王国强.阳曲一号黄土隧道围岩变形规律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

2012,56(4):113-115.

[3]王国强,王树才,孙美辉,吴永.超前小导管注浆技术在浅埋暗挖黄土地铁隧

道中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1,40(增):253-257.

[4]高成雷,罗书学,朱永全.浅埋暗挖洞桩法的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J].石家庄

铁道学院学报,2002,15(3):44-47.

[5]丁锐.不同开挖步骤引起浅埋隧道地表沉降的数值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

2005(5):62-65.

[6]万福明,海洪,刘建平.大跨度隧道开挖围岩变形稳定监测与主动控制[J].重

庆大学学报,2006,29(7):149-151.

[责任编辑:王静]监测

量测时间

1~14天15天~1个月1~3个月大于3个月

拱顶下沉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

水平收敛1~2次/天1次/2天1~2次/周1~3次/月

○科教前沿○

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