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才子佳人人物特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中才子佳人人物特征研究【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才子佳人小说曾于明清时期风靡一时。
本文探讨才子佳人人物的特征,以期对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人物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明清小说;才子佳人;特征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才子佳人小说曾于明清时期风靡一时。
它以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自由及理想的追求为主旨,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黄荻散人的《玉娇梨》、名教中人的《好述传》和荻岸山人的《平山冷燕》,这三部被称为才子佳人小说的早期经典之作。
作为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才子佳人在小说中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才子的特征
才子具有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才高、貌美、情痴等共同特征:
1.1容貌柔美
从容貌上来看,才子们一个个皆是貌若潘安、飘逸俊秀。
但他们的美貌又多具有女性化色彩。
许多才子被直接称为“美人”。
他们身上的美属于柔弱细腻的秀美,而缺乏粗犷豪放的丈夫气概。
如《锦香亭》中的钟景期“丰神绰约,态度风流,粉面不须傅粉,朱唇何用施朱。
气欲凌云,恍是潘安复见:貌如冠玉,居然卫玠重生”;《平山冷燕》中的平如衡“面如美玉,体若兼金”;《驻春园》中的黄阶“姿洒潘安”“有羊车掷果之态”;《玉娇梨》中的苏友白“美
如冠玉,润比明珠”;《飞花咏》中的昌谷生得“面如春雪,艳若秋山”;《飞花艳想》中的柳友梅“美如冠玉润如珠……锦绣心肠能脾面,山川秀丽见丰姿。
”《好述传》中的铁中玉“生得丰姿俊秀,就像一个美人”;《凤凰池》中的云剑:“生得美如冠玉,望若神仙;神凝秋水,气蔼春风。
”
1.2才华奇高
从才华上看,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所描写的才子,个个聪颖异常,才调卓异,风流多情。
许多人有神童之称,多在十四、五岁就进了学,最早的在八、九岁,最晚的也不超过十八、九岁,二十岁以后进学的极少,而且必定连中榜首,成为少年进士。
如平如衡“聪明天纵,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不假思索”;燕白颔“天资高旷,才调卓异”,“任是诗词歌赋,鸿篇大章,俱可倚马可试”(《平山冷燕》);柳友梅则是“倚马文章七步诗”(《飞花艳想》);康梦庚“秀夺乾坤气,灵钟河岳精”(《生花梦》);云剑则是“聪敏不凡,且过目成诵”(《凤凰池》)。
可以说才子们皆是天生奇才,博学多识,满腹经纶。
1.3品性清傲
从品格上来看,才子皆清高孤傲,超逸流俗,淡泊名利。
如《玉娇梨》主人公苏友白说:“俗见不能高,无才安敢傲?高傲正文人之品!”《平山冷燕》主人公平如衡说:“宁可孤生独死,若贪图富贵,与这些纨袴交结,岂不令文人之品扫地!”反映在婚姻观上,
是对世俗婚姻的批判,如《锦香亭》中的才子们认为“父母择亲,不是惑于媒妁,定是拘了门楣,那家女儿的媸妍好歹哪能知道?倘若造次成了亲事,娶来却是平常女子,这终身大事如何了得?”。
反映在折偶标准上则是才、貌、情、德缺一不可。
如平如衡云:“不知千古之美,又千古之才美也。
女子眉目秀媚,固云美矣。
若无才情发其精神,便不过是花耳、柳耳、莺耳、燕耳、珠耳、玉耳。
纵为人宠爱,不过一时,至于花谢、柳枯、莺衰、燕老、珠黄、玉碎,当斯时也,则其美安在哉。
必也美而又有文人之才,则虽犹花柳,而花则名花、柳则异柳。
而眉目顾盼之间,别有一种幽悄思致,默默动人。
虽至莺燕过时、珠玉毁败,而诗书之气、风雅之姿,固自在也。
”。
综上,才子集才、情、貌、德于一身,既为天才,又为情种,既为君子,又为高士,耿介忠正,淡泊名利,借此求得婚姻的成功。
二、佳人的特征
佳人们具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才、貌、情等特征:
2.1貌美才奇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几乎都有着“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堪比瑶台仙子。
如《平山冷燕》中的山黛“生得美如珠玉,秀若芝兰,洁如冰雪,淡若烟云,性情沉静,淡妆素服,举止幽闲”,既有女性之美,髻龄少年的清新,又有文人的恬淡超然;天子眼中的山黛“眉如初月,脸似含花,发结乌云……肌飞白
雪……”,是个眉清目秀,使人见而心中一亮的女子。
值得一提的是,佳人在不同人眼中的差别。
在男人面前表现出她的妩媚;在女人面前写出她的潇洒;在成人面前显出她的纯真。
再如《玉娇梨》中白红玉,“生得姿色非常,真是眉如春柳,眼湛秋波,更兼性情聪慧,……果然是山川所钟,齿白”,天地阴阳不爽,有百分姿色,自有百分聪明”;卢梦梨也是“生得唇红“容貌妍秀,体态端淑”;《定情人》中的江蕊珠生得“千娇百媚,美玉无暇,袅袅如风前弱絮,婷婷似出水芙蓉”;《两交婚》中的辛古钗生得“风流香艳,妖烧妩媚”等等。
佳人不仅貌若天仙,更是具有风流灵秀的本性,由之引发出言情寄意的诗赋才华,感性地显现了人格本体,更是生命力的迸发。
如《平山冷燕》中的山黛天资甚高,飘逸不群,下笔如飞,其诗才惊动了朝廷,在奉旨比试词、赋、文、士与翰林压倒。
因此皇帝赐她玉尺一条“以量天下之才”,另一才女冷降雪也是美貌多才,皇帝读了她的诗,赐她“女中书”的名号。
总之,佳人们可谓文才之精华,几乎都为文采飞扬、博学多识的才女。
2.2忠贞不渝
除才色兼备之外,佳人还必须有情,对于爱情的忠贞使她们如普通女子一样,追求生死相随的爱情。
一是佳人情深意重。
如《玉娇梨》中的苏友白说:“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
得我苏友白的佳人”;如《定情人》中的江蕊珠初次遇到情人双星时说:“才貌虽美,但不知性情何如?性不定,则易更于一旦;情不深,则难托以终身。
”《玉娇梨》中的白红玉,在听说了苏友白的才貌后,并没有轻易做出决定,而是亲见其人,且又亲试其才;最重要的是在了解了苏友白的真情后,才以心相托。
由此可见,佳人追求的均是一种契合心灵的以情为基础的知己之爱。
二是佳人爱才不爱财。
比如《平山冷燕》中的冷绛雪的择偶标准就是:“人家总不论,城里乡间也不拘,只要他有才学,与孩儿或诗或文对做,若做得过我,我便嫁她。
假若做不过孩儿,便是举人、进士、国戚、皇帝却也休想。
”《两交婚》中的甘梦,声称自己择偶“也不计贫富,也不论贵贱,也不问好丑,只要才学相当,就甘愿从嫁”,否则“虽拥王侯之贵,以势相加,有死而己,决难从命”。
总之,佳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她们都表现得积极主动大胆。
再者,佳人对爱情的忠贞一般表现为历经苦难痴心不改。
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她们均能坚守自己的选择,均能以忠贞不渝的爱情来与之抗争。
《定情人》中的江蕊珠小姐与双星定情后,受到奸人陷害被选送入宫,不能与定情之人结合,于是便在途中自杀殉情,说道:“只愿后世与双郎,做一对平等夫妻,永偕到老,方不负我志。
”《麟儿报》中的幸昭华,在母亲欲悔婚时,就说:“只认得女子从一而终,死生不易。
至于爱富嫌贫这些世情丑态,皆孩
儿所最鄙。
”如果不能如愿,则不惜以死殉情。
2.3出身与行为方式相同
佳人们多为官宦或旧族的后代,出身都比较高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精通诗赋、博学多识,有勇有谋,胆识非凡。
恋爱方式基本上是因才生情、以诗定情。
行为模式上也相似,大多因爱慕才子高貌美,以诗传情,因诗定情,因情定终身。
且在爱情路上后多为外力所阻,但始终对爱情痴情专一、忠贞不渝,支持才子读书功成名就,甚至与才子私奔,以死殉情,最终与取得功名的才子团圆。
三、才子佳人小说中人物形象形成原因分析
才子佳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形成,并不是作者凭空塑造出来的,有其特定的原因:
3.1作者创作心态原因
中国封建文人的人生价值观,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对功名仕途的追求,二是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即所谓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对于兴起科举考试之后的中国古代文人而言,科举高中是他们步入仕途的起点,也是他们婚配高门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科举高中和婚配高门,是他们人生理想的极致。
从大多数才子小说的“序”“跋”中可以推测,作者有着大致相似的生活经历与遭遇:自恃才高八斗,却屡困场屋,是一群一事无成、生活困顿、沉迹下僚、郁郁不得志的下层知识分子。
怀才不遇,青云无路之牢骚;落魄不偶,佳人不得之
苦闷;痛恨权贵,厌恶世风之愤激,交织在他们心中,形成一股抑郁不平之气,须寻求发泄的渠道。
于是,作者便通过创作才子佳人小说来实现其“黄粱事业”,在书中营造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塑造理想化的人物,借小说以抒愤和自慰。
他们注重的不再是对人物个性的具体细致的剖析,而仅仅是对人物作一种类型的描写,缺乏细节的描绘。
人物成了他们表达理想和意念的符号,而不是现实中具体生动的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类型化人物形象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3.2时代背景的原因
明代通俗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通俗性和娱乐性是是通俗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因而,它在创作时就必须适应广大民众的欣赏趣味、审美水平和接受能力,要适应广大读者群的阅读需求,作为通俗小说之一种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是如此。
通俗文学还具有商业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创作小说及出版商出版小说时要考虑销路,也就是说要考虑读者的消费、接受心理,产生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是如此。
明末思想界掀起一股率性而为的反理学思潮,思想家大张旗鼓地提倡“人欲”,刺激了人们对世俗享乐的追求。
晚明的文人读书在不排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目的的同时,通过读书来娱乐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因此读书范围不仅限于经史子集,也泛览各种奇书、闲书、杂书,乃至所谓“诲淫”“诲盗”之书。
这种思潮也影响着整个社会,读书求乐由此成
为晚明时期人们对书籍的一种消费观念。
于是,以牟利为主要目的的书商们便抓住这一商机,大量翻刻娱乐性的书籍,来获取利润。
这必然影响到与市民社会有密切关系的文人,使其小说创作适合市民的胃口。
而此期才子佳人小说中出现的类型化人物现象与这些背景也密不可分。
3.3艺术定型化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即一种艺术形式既成定型,便于操作,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采用现成思路,只求花样翻新,在定型的艺术形式中展示个人的才华。
这种现象在元明清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存在着“千部共出一套”的程式化倾向。
在才子佳人小说创作前期产生的才子佳人形象多是模范的或标准人,当这种艺术定型化作品一旦有一部成功,人们往往就一拥而起,争相效仿,所谓“千人一面”。
【参考文献】
[1]王云慧.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碑女形象研究[d].扬州大学,2007.
[2]杨晓静.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才子形象研究—以士人生活风貌与吴越地域文化为主要考察视角[d].郑州大学,2004.
[3]徐广宇.元杂剧中的类型化人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4]杨晓莉.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类型化人物研究[d].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