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深耕文本(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要深耕文本

教学相长

0414 19:05

::

阅读教学要深耕文本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对“对话”的理解,首先是一种阅读上的平等:师生平等,与读者平等。老师不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加给学生,也如此。其次,“对话”还应包含着“交流”之意,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给别人,“横看成岭侧成峰”,文本的解读就变得丰富起来。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对待文本的解读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或者断章取义,不读文本;或者蜻蜓点水,浅读文本。或者知难而退,怯读文本。这就无法实现我们要的“对话”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止于此了。因此,我们呼唤深层次阅读,提倡对文本的深耕。

放眼整体,把握文本的内涵。阅读过程是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它应该是完整的信息输入的过程。如果就某一方面深入文本,或抽取文本的一方面进行生硬的理解与感悟,就会造成断章取义和文本肢解。例如杨绛女士的《老王》一文,主要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形象。文章主要描写了老王生活的艰难与困苦,也展现了他人性的善良。如果我们简单的把文章的内涵理解成人物的“苦”与“善”,那就属于浅层的阅读了。其实文本真正的内涵在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是写此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应该切准“愧怍”这个词汇进行深入的解读,放眼整体,与文本对话,才能体会出杨绛是怀着一颗善良之心,带着愧疚之意,追忆了“老王”的一生,并重温了那段特殊的岁月里,他们用生命温暖生命,用善良体察善良的感人之举。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才能让深耕文本成为可能。

深度挖掘,提升文本的价值。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文章,其实包涵着无尽的深意。这需要我们老师对文本深度的挖掘,让潜藏在文本深处的内蕴得以呈现。例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多数学生会根据文末“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概括出本人的形象。教师也大多以此作为“文眼”,引领学生分析“痴”在文章中的表现。这不失为一个好思路。但这样的解读还仅仅的停留在了“因文生意”的层次上:即让学生们依照这个“痴”字去寻找文中的相关语句,找出来翻译一下,充其量再做进一步的解读后就完结了。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所要体现的,并不是自己的“痴”,张岱也不是在刻意的装傻卖呆,他的“痴”,是一种别样的景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这是我们需要重点解读的,需要深刻挖掘的。唯如此,才能提升文本的内蕴价值,而不是简单的依照问题寻找或者选择。

拓展链接,丰厚文本的分量。就目前的阅读教学而言,老师们在拓展环节做得挺好,都能结合文章的主旨思想进行拓展。需要提醒老师们注意的是,拓展也是与文本对话的方式,要尊重文本原意,同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例如有的老师执教《春酒》,拓展到对酿酒技术的探究,学习《风筝》,就拓展到风筝的制作方法。这些显然是无效的拓展,忽略了与原文本的对话。“链接”是我们相对较薄弱的一环。链接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我个人觉得它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学习资源。比如《与朱元思书》,里面有言“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在学习柳公的《小石潭记》一文时,便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由此我们链接到“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因为两句都有“鱼”这一实体,更都有“衬托”这一写法。异曲同工,其妙处不言而喻。另有《三峡》一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学习《与朱元思书》时,就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言。我们可以将其相互链接,两句相互映照,则妙不可言。链接,实现了文本与文本的对话,获益的还是我们的学生。拓展也好,链接也罢,都让我们的阅读变得大气,丰厚了文本的分量。文本的拓展和教学的链接应该

成为新课程下教师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这不单决定了文本的宽度,教学的密度,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