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摘要
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新兴市场国家,“次贷危机”或许是最近半年多来各国金融市场上最耳熟能详的“时髦”字眼。
从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至今已经历时一年多,由于美国楼市的低迷,造成银行坏账,进而使关联的次级债券贬值,最终让很多购买这些债券的全球投资银行亏损巨大,甚至是破产。
2008年9月开始,次贷危机逐步恶化,“房地美”和“房利美”被美国政府强行接管,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史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收购,次贷危机更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动荡,欧洲银行业也陷入恐慌和动荡之中,世界各国政府纷纷被迫采取提高存款保险,动用巨资向银行注资等办法出手施救,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为全面的全球金融危机。
因此,我们应该认清次贷危机以及其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不仅能够更好地应对此次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可以使中国银行业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的世界银行业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为实现长远、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次贷危机、银行、投资
Abstract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or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subprime crisis" is perhaps the last six months to the world's financial markets the most familiar of the "fashionable" words. From August 2007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has so far lasted more than a year, the U.S. property market downturn, resulting in bad debts, thereby enabling the associated depreciation of subordinated bonds, and finally let a lot of buying these bonds, a huge global investment bank losses, or even bankruptcy. September 2008 began, the gradual deterioration of the subprime crisis, "Freddie Mac" and "Fannie Mae" by the U.S. government forcibly took over the investment bank Lehman Brothers filed for bankruptcy, Merrill Lynch acquired, Goldman Sachs and Morgan Stanley transformed into bank holding company, the largest U.S. savings bank Washington Mutual Bank was acquired mor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riggered a new round of global financial turmoil, the European banking sector into a panic and turmoil, the world governments are forced to raise deposit insurance, spend huge sums of money to recapitalize banks and other measures shot rescue, the subprime crisis has evolved into a comprehensiv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refore,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sub-prime crisis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Banking to develop effective coping strategies, not only better able to cope with the impact of the crisis, but also the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in place pattern of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banking world to occupy a favorable position to achieve long-term, sustained, rapid development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Keyword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banking, investment
第一章次贷危机的概念
1.1次贷危机的含义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所谓“次贷”是指美国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被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优质的住房抵押贷款,此类借款人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良好的信用记录、债务负担合理,还款能力较强;第二类是介于“优贷”和“次贷”之间的“另类A级”(Alt-A)抵押贷款;第三类即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此类借款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级别低,债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低。
1.2次贷危机的特征
与传统的金融危机,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相比,本次危机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危机由次级贷款抵押产品开始,迅速蔓延到非抵押产品领域,并冲击整个金融市场;二是危机使发达国家最具创新力的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率先溃败,而新兴经济体相对薄弱的金融体系或中小金融机构却比较稳健;三是在金融全球化大背景下,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动荡,而非局限于个别国家或地区;四是由于结构性交易和衍生产品的大量运用,人们几乎无法从根本上了解风险的真实状况,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风险计量、管控技术显得苍白无力,需要空前的救助力度和应对措施。
1.3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般来说,次级债券的利息相对较高,吸引了众多银行、共同基金、对众基金,投资机构在资产组合对高风险资产的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物价开始不断攀升,为抑制通货膨胀,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先后17次提高利率,联邦基金最终达到5.25%。
由于政治的时滞效性,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仍有上升。
但随着加息效应的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房价下降,抵押品贬值。
贷款利率的上升由此加重了还贷者的负担,拖欠次级贷款的现象日益严重,这意味着利益供应链从源头开始出现断裂。
第二章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2.1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
2007年是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第一年,金融系统的封闭“防火墙”即将拆除,而中国银行业仍主宰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绝对份额,恰好此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这势必将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冲击。
随着中国银行业境外投资的增加,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明显的直接损失,同时,次贷危机导致了跨国金融企业融资困难,加大了实体经济对银行业的冲击,以及对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的担忧,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由于海外投资业务增加,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明显的直接损失。
随着海外证券及直接投资的增加,中国银行业在此次次贷危机中遭受了明显的直接损失。
截至2008年3季度末,共有7家中资银行披露持有雷曼债券或有对雷曼的贷款,涉及并购银行目标公司投资金额(亿美元)持股比例收购日期下跌幅度民生银行美联银行0.96 4.9%2008.3 72.23%招商银行永隆银行193亿港元53.12%2008.5 0.51%国家开发银行巴克莱30 3%2007.7 69.31%中国工商银行南非标准银行54.6 20%2007.10 37.53%总额约7.2亿美元,共有5家中资银行持有“两房”债券,账面价值总额约245亿美元,目前,中国银行业已经为持有的次级住房贷款支持债券、雷曼相关债券提取了近400亿元的减值准备。
2.1.2在华外资银行增长缓慢,融资难度加大。
由于此次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机构均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同时对欧美金融机构造成了更大的冲击,同时,国际金融机构总部财务恶化导致了在华外资银行信用水平降低,融资困难,2007年以来,外资银行在华债券发行直线下降,2007年底发行额度只有1.7亿元,为自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同时,随着中国对外资实行法人银行注册之后,大量的中小外资银行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压力,这进一步加剧了外资银行机构在国内市场的融资难度。
2.1.3处于起步阶段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步伐放慢。
当前,中国银行业相对过去在产品创新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从过去存、贷、汇等传统业务为主的产品体系,发展到现在个人理财、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电子银行、银行卡等多样化的产品,大部分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提高到了约10%的水平,并成为银行业重要的利润来源。
过度运用金融创新引发的次贷危机使银行业产品创新受到质疑,银监会因此叫停了多项理财产品和外汇交易等创新产品,中国已经试点3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受到格外关注,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将因此次危机而放慢,对银行业拓展收益渠道,开发分散和转嫁风险的产品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2.2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应该说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银行业本身的直
接影响是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银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经过治理结构的改善,经过改组上市和监管及内部机制的转换,应该说管理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
这场危机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挑战,由于这场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萧条,由于消费者在心理上对未来的经济状况还没有信心,改变消费习惯,这样美国的进口量可能会大幅减少,这样就会使中国和这些出口企业失去了市场。
这些企业对银行的有效需求就大大减少,这是我们在今年信贷遇到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另外,由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对银行的资产状况也会有一些影响。
所以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加大了拨备的比例,拨备的覆盖率也大大提高了,这也是次贷危机中从企业直接给银行带来的一些挑战和风险。
2.2.1美国银行业遭受重创,国际银行业格局面临重新分配。
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欧美银行业深受其害,在美国约8,500家商业银行和储贷机构中,至6月末,陷入危机的银行数量约117家,截至目前倒闭银行20家。
IMF估计由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业损失将达1.4万亿美元,其中超过一半的损失将由银行承受其中,其余部分则落在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和其他投资者身上,截至2008年10月底,金融业已造成的损失总额还只有8,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对银行业整体将有进一步创伤。
2.2.2剥离非核心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提供了借鉴。
次贷危机的爆发坚定了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加快战略转型步伐的决心,进一步推动了剥离非核心业务的进程,包括出售或缩减房地产资产业务,减少在投资银行业务的投入等,同时,对于战略性的业务则加大投入,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巨头剥离非核心资产,重新回归核心业务的趋势给正在全力推进多元化的中国银行业以警示,为中国银行业重新认识综合化与专业化经营模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2.3国际金融业区域调整,降低了新兴市场的竞争程度。
受次贷危机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欧美商业银行将不得不在资本市场筹资以维持其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对新兴市场的扩展步伐,同时,由于在新兴市场的股权投资带来了较为可观的投资收益,如欧美金融机构在中国银行业的投资已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资,通过出售新兴市场的股权或业务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资金压力,也是其在国际范围内调整资源布局的重要手段。
如RBS现任总裁Stephen Hester已明确表示将对海外业务进行重组,以后公司的业务将主要集中在英国。
第三章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及相关措施3.1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相对于美国“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国属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由于股市发展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对外开放程度也不高,因此,中国银行业仍主宰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绝对份额,中国银行业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主战场,而且也成为政府重点保护对象。
未来,一方面国际银行业恢复元气需要时日,监管的加强以及国际银行业回归稳健的经营,都将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一个更好的国际生存环境,更大的国际生存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建立自己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和集中垄断加剧的趋势,则将进一步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生存空间,使我国银行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因此,当前我国银行业在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加强风险防范,更加稳健经营的同时还应抓住机遇,加快提高竞争力,力争在动荡环境中实现自我保护乃至跨越式发展。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3.1.1理性的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具有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市场效率等积极的意义。
金融创新在给投资者带来更高回报的同时,将风险在更广的群体中进行分散,降低单个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水平。
资产证券化向市场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投资工具,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收益需求。
但是,金融创新背后所隐藏的各种风险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创新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
其次,金融创新产品具有转嫁和放大风险的功能。
资产证券化在增强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将各类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基础联系在一起,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将基础资产市场的信用风险扩散到衍生品市场,从而影响到借款人、贷款机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等各个相关机构。
3.1.2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加强金融监管
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体系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和发达国家相比,金融风险管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大大滞后于实际需要。
总是尽可能的创造出新的规避金融管制的金融产品。
这种做法在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放大了自身的风险,一旦经济状况变坏,积累的风险就会暴露,并向外扩散。
因此,应该意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关注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金融产品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等,在整个金融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进行监督,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
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融合性增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要注意监管边界的问题,防止重复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标准的统一。
如果监管标准不统一,就有可能出现套利的行为。
所以,我国除了要注意与别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外,金融监管方面信息的沟通,监管机构与央行之间的合作等方面都很重要。
3.1.3银行应该审慎经营,不能忽视住房按揭贷款风险
美国的次贷危机为我国银行业尤其是银行的房贷业务敲响了警钟,不能忽
视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
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
从表面上看,我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质量很有保障,但事实可能未必如此。
首先,我国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已经启用,但是这个征信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地方还需要逐步完善。
其次,我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里涨幅显著,并不是不存在泡沫,一些地区房价泡沫还比较严重。
而房价一旦停止上涨,并且如果我国利率继续上涨,就难免会出现购房人不还款的情况。
再次,美国从事按揭贷款的信贷公司的业务的扩张主要是靠按揭贷款证券化来支持,到危机发生时,信贷公司实际上只持有它们发放过贷款的一小部分。
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靠吸收存款来发放按揭贷款,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里面的假按揭贷款由于根本没有作抵押的房产,其可能的损失率与美国的次级贷款相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3.2次贷危机中中国银行业应采取的措施
3.2.1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研判,及时调整业务结构。
此次危机中业务结构合理的银行受到的冲击并不大,如早在2006年,摩根大通就明显注且开始着手减少债务抵押债券业务规模,加大在大宗商品交易、股票业务等领域的投资,使得能够躲过次贷危机的冲击。
为应对次贷危机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将发生较大的变化,短期内,政府为了防止中国经济放缓所采取的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将对银行业的盈利造成短期影响。
3.2.2建立基于核心业务领域的多元化业务体系。
面对次贷危机,花旗、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知名的金融机构纷纷对经营战略实施了重大调整,更加专注于具有增长潜力、拥有足够管理能力的核心业务及地区。
当前,中国银行业对自身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定位尚不清晰,争相开展投资银行、保险、租赁、信托、基金等业务的综合化经营,推出大量同质性的金融产品,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走上战略转型的国际大银行给中国银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2.3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当前,中国金融业正在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金融创新活动空前活跃,毋庸置疑,金融创新始终是金融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但此次美国次贷危机表明,金融创新是次贷危机发生并全球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我国的金融创新与美国引发金融危机的创新之间有着本质不同,美国的金融创新是过度创新,而我国金融产品的结构种类还有所欠缺,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实施巴塞尔Ⅱ的机会,将先进金融产品与中国市场实际相结合,将金融工具创新风险纳入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清楚界定各业务条线和相关部门的具体责任,建立与各类金融创新业务性质和规模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预测、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经营中的潜在风险与问题。
3.2.4利用此次机会引入高端人才和管理体系。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金融业高端人才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据彭博新闻社统计,自2007年6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全球金融界裁员总人数已超过13万,一大批高素质金融从业人员失去了就业机会,其中华人高管更容易被裁掉,此时可以较低成本吸引到高素质的人员,目前,中投等公司均在筹划去华尔街招募人才。
同时,此次危机也使得华尔街大量的金融服务机构和高端技术处于闲置状态,中国的金融服务业还处于幼稚阶段,此时通过收购、租赁等方式,不仅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较高的金融服务资源,而且还能改进本国的金融服务,缩短金融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结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有不利的影响,即由于海外投资业务增加,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明显的直接损失;在华外资银行增长缓慢,融资难度加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加大,将对银行业产生较大倒灌;处于起步阶段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步伐放慢等一系列的冲击,同时也有有利的一面,即美国银行业遭受重创,国际银行业格局面临重新分配;剥离非核心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提供了借鉴;国际金融业区域调整,降低了新兴市场的竞争程度;欧美对金融机构国有化地位的重新认识,降低了中国银行业进入当地市场的阻力;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参考等一些好的机遇。
正确的认识到了次贷危机给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相信只要我国银行业将汲取这次危机带来的教训,抓住时机,提高综合化和全能化水平,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松克、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创新科技2008,(9):14-15
[2]雷良海、魏遥、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世界经济研究2009,(1):24-31
[3]倪欣、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3):139-140
[4]朱燕、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金融经济2009,(2):88-89
[5]黄润中、美国次贷危机的市场影响、启示及对策.中国金融,2007(19):60-61
[6]边卫红王家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银行业改进的启示 .金融论坛,2008,(6):13-18
[7]李大鹏、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企业研究,2008,(1):6-8
[8]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国际经济评论,2008,(4):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