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4. 022. 1 社会福利制度

(Institution of Social W elfare)

学分数 3 周学时 3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社会工作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基本要求: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把握社会福利的基本架构和重要主题、培养他们对社会福利的分析能力。具体而言,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领悟社会福利中的需求、贫穷及其关系,把握社会福利的影响机制,分析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方式:

教师对社会福利主要内容的讲解,福利对象的经验分享,福利机构的考察;学生结合讲课内容、现实福利议题或考察结果进行讨论,完成专业论文。

三、主要参考文献:

王卓祺、Alan Walker(1998)。西方社会政策概念的转变及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载「社会学研究」第5期,44-50。

王思斌(1999)。「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保险研究所(2000)。「世纪抉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构架」。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张世雄(1996)。「社会福利的理念和社会安全制度」。台北:国顺图书公司。

周永新著(1990)。「社会福利的观念和制度」。香港:中华书局。

周永新(1994)。「社会保障和福利争议」。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林万亿著(1994)。「福利国家――历史比较分析」。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迪帕.纳拉扬等著(2000)。付岩梅等译(2001)。「谁倾听我们的声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唐文慧、王宏仁(1994)。「社会福利理论:流派和争议」。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顾东辉(2001)。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求职行为:上海的案例研究。「社会学研究」第4期。北京。

梁祖彬、颜可亲著(1996)。「权威和仁慈:中国的社会福利」。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Federico, R. C. & Whitaker, W. H. (1997). Social Welfare in Today’s World.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Johnson, L. C. (1992). Social Work Practice: A Generalist Approach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Macarov, D. (1995). Social Welfar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London: Thousand Oaks. Sharma, A. (1990).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Poverty. New Delhi: Anmol Publications. Taylor – Gooby, P. (1991). Social Change, 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Scienc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wnsend, P. (1993). The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Zastrow, C. (1996).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 (6th ed). Pacific Grov: Brooks/Cole.

四、教学内容:

PART A / 第一讲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 of Social Welfare)(第1、2周)A定义

B 功能

C 要素

D 类型

E 社会福利制度

F 分析架构

主题讲座(第3周)

PART B 人类需要和贫穷(Human Needs & Poverty)

第二讲人类需要(Human Needs)(第4、5周)

A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

B 需要不足的社会前提

第三讲贫穷(Poverty)(第6、7周)

A不同定义

B 社会问题

C 原因

D 对策

讨论(I):长期病患者的个人需要和贫穷(第8周)

PART C 社会福利的影响机制(Dynamic Factors)

第四讲动机(Motivation)(第9、10周)

A个人原因

B 政治原因

C 经济原因

第五讲资源(Resources)(第10、11周)

A个人资源

B 组织资源

C 社会资源

D 市场资源

第六讲历史(Development)(第12周)

A西方社会福利的发展

B 影响社会福利发展的因素

C 社会福利的策略

D福利国家和福利改革

第七讲意识形态(Ideology)(第13周)

A马克思主义

B 新右派

C 中间路线

D 民主社会主义

实地考察福利机构(第14周)

PART D / 第八讲中国的社会保障(Social Welfare in PRC)(第15周)

A分析架构

B 主要内容

讨论(II):中国社会保障的动机和资源(第16周)

PART E / 第九讲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第17周)

A社会工作的定义

B 社会工作的组成:

C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机动(第18周)

五、评分标准:

学生成绩由四部分合成:讨论表现20分,学术论文20分,期末考试60分。

六、学生参与部分:

目标:通过讲座、考察、讨论和论文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社会福利的主要概念及相关内容,加深理解,并对与课程有关的某一议题有系统深入的把握。

形式:采用四种形式:(1)校外人员主题讲座一次,(2)实地考察福利机构一次,(3)讨论两次,(4)每个同学完成小论文一篇。

讨论:本学期有两次讨论,分小组进行。讨论必须结合讲座或参观的内容,弄清讲授中的重点和疑点,由学生自行决定所需分析的案例。第一次讨论由小组中大约一半同学共同主持,其余同学负责主持第二次讨论。讨论内容由该几位同学自行分工,但每个同学必须至少主持其中一个部分。每个同学通过阅读课外资料,对资料及讲课中主要内容有所把握。主持同学应该说明讨论内容的重点所在,对供讨论的问题有充分准备,相互配合并推吸引和推动其他同学参加,并借助临场发挥促使讨论顺利进行。其他同学也必须有所准备并积极参与整个讨论过程。每次讨论须递交讨论记录。

论文:选题须与本课程的概念、理论及议题有关,论文题目及大纲必须经各小组的导师同意。论文须言之有物,正文字数2000字左右,打印与手写均可。

评分:讨论和论文在本课程总分中占40分。(1)讨论参与20分,每次10分。基于公平原则,某学生的讨论得分主要由本组其他学生对其贡献、主持、回应等多方面表现予以评分,但导师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作适当调整。(2)论文20分,由各组导师评判。论文早交者不加分;迟交一星期之内者,每迟交一天扣除论文分1分;迟交超过一星期者,论文部分不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