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段译文: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 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 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 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 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 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 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 此感到十分惊异。
3.语言质朴,生动形象。
句式短促有力,使文章具有一种冷峻峭拔的风 格,与人物的性格和谐相称。
作业:第29页第一题
8、第四段作者倒叙方山子世有勋阀和家 产的富足,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写 他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 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 世俗的高尚美德,展现了方山子独特的品 行和修养,极度赞颂了方山子的美德。
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 哉”!
9 、作者最后又是怎样来写方山子的? 明确: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 “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 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 “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 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 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 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 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 人。
预习课文:
听朗读课文,给生字生词注音。 自己朗读课文,试翻译全文。
注:这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 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小传.
第一段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 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 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崇他。年岁稍长,就改变 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 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 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 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 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 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 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深圳东方英文书院
邹明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 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 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 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 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 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 郏县,追谥文忠公。著有《苏东坡集》。
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 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 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 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 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 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 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 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 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研讨文意
1、文章首段仅出现”方山子”这一外号,其人 名以及家世、习惯均未介绍,作者这样安排的 作用是什么?
明确:给读者造成一种悬念,急于要知道方山 子此人究竟是谁。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 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
3、方山子隐居黄、光间的情形,作者写得 较为详细,请简单概括一下. 明确:(1)生活极清苦:”庵居蔬食” 、 ”弃 车马, 毁官服,徒步往来山中”。 (2)不与外界交往:”不与世相闻” 、 ”人莫识也”。 (3)穿戴奇特:”所着帽,方屋而高”, 因此称他为”方山子”。 4、由作者介绍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是一个怀才不遇、愤而归隐的高士。
5、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 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 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6、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 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 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 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 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7、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课文小结
本文塑造了一个自甘淡泊、不慕荣利的隐 者形象。文章写方山子事迹,以“侠”与 “隐“为核心,精心组织内容,重点记两人 先后两次邂逅的情景。先就此次黄州岐亭相 遇,写方山子的隐而不仕、心境恬然;再倒 叙十九年前的凤翔西山之遇,写其少年任侠、 意气风发。隐时与侠时,前后判若两人.作者 通过这种强烈鲜明的对比,显示人物性格的 变化,从而集中地突出方山子的“异人”特 质。本文写方山子,实际是悲怀才不遇。
文法览胜
1.个性突出,形象鲜明。 陆羽一生经历磨难,自幼失去了父母,寄身寺庙 备受折磨,但他不屈服,在他身上最令人敬佩的 就是这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的精神,这一点在 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善于剪裁,详略得当。
如:对自己的苦难身世,仅用“不知何许人也”一笔带 过,对“以身为伶”的经历,也是放在与积公的恩怨是 非中略加点染,战乱之中颠沛流离的过程,更是完全省 略。全文紧扣与自己的性格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来写: 积公如父,但以苦难磨砺了他;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 了他。
第四、五段译文: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 假如让他从事政事,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 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 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 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 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 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 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 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10、 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 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 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 服,徒步往来山中 所著帽,方屋面高 .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少 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 匹.
第三段译文: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 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 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 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 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 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 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 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 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 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zhé)居山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