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格

【摘要】创新是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习惯。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是具有一定的独立的思维能力的,从另一方面来说,思维习惯的塑造和人本身的思想改革都是取决于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创新;能力;习惯;塑造;不可或缺

在素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创新型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也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这是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对于教师来说,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的创新型人格、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这是必须实行的教学任务和计划,同时也是一种责任。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特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传统的灌输性的教学模式是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甚至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抵触或者厌学情绪,结果往往得不偿失,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对所学的课程或者知识点具备极大的学习和探究热情,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发挥到最大水平,同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极大的兴趣也会使得学生用一种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研究,在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渐渐具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也会促使学生去创新和改变,在更大的思维空间中获得对独立思考的全新体验,最终形成了独立而又创新的思维习惯。

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思维也往往异常活跃、跳跃,这时如果对学生实行适度的引导作用,通过多样性的手段和方式让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世界,开启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将产生很大的正面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的这种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自我思想的塑造和培养也

有很大的关联,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二、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创新思考、创新行为

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和习惯,有着创新能力的人,他的思维习惯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这种创新型的思维模式使得学生将在学习和生活中将这种创新精神反映出来,这种折射效应也会反过来继续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思考习惯,最终形成潜移默化的互相促进的作用。

在课堂上,有部分学生往往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敢去创新地思考、认识问题,最终也会失去创新型人格培养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权威、大胆提出问题。例如鼓励每个学生写出或者说出自己对于一条定律或者定理的质疑,这种故意的对书本权威的质疑模式很大程度上能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最终影响

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方式,养成创新思考、创新行为的能力和人格。

三、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计划和活动中来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作为一种比较被动的角色来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接纳的,这时的课堂主角是教师,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往往处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有的学生甚至不会去思考这些知识或者定律的由来,直接背诵,这是极不可取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教师在旧有的教学模式和经验的指导下,应当适时更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计划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可以通过举办“争当小老师”活动,鼓励学生走向讲台,由学生向学生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或者例题、难点,学生这种特殊的教学模式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将课堂交给学生,也使得学生具备了极大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格。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型人格和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事情,需要的是师生双方的互相信任、师生间的互相交流和沟通以及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最终在一种和谐、平衡的氛围中实现创新型能力和人格的塑造及培养。

四、总结

总体来说,学生的创新型能力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发展迅速的社会的,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的,同时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会带来很大的正面的影响。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养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

创新意识,最终在改革教学体制的过程中渗入创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的思维习惯和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李纯青,王志玲,朱治安.基于建构主义的课题研究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s1期

[2]吴振利,刘国权.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7期

[3]瞿建芬,葛明贵.中小学创造心理教育的策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阮素芳.借鉴陶行知思想建构创新教育[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郏凌,朱兆军,孟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