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片管和热管系列讲座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翅片管的传热系数和传热热阻
主讲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纪福教授
本讲的内容是翅片管换热器设计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涉到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义。
本讲座并不想深入到传热原理的系统讲解中去,也不想追求理论上的严谨和完整,而是想结合翅片管的结构特点,尽量通俗地讲解必须要知道的一些基本内容,期望非专业人士也能够掌握或部分地掌握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
1.翅片管的传热过程
这儿讲的“传热”不是通俗的对传热现象的一般称呼,而是一个专有名词。
传热的定义是:热量从热流体经过管壁传给冷流体的过程。
如下一小节的附图所示。
传热过程由三个分过程组成:
(附图中,假定热流体在管内,冷流体在管外,反之也然。
)
过程1:热量Q(W或KW)由热流体传给管壁(管内壁),第一讲已讲过,这一过程属“对流换热”,其对流换热系数为hi (W/(㎡·ºC))。
(此后,角标“i”代表“内部”,角标“o”代表“外部”,而角标“w”代表管壁。
),这一对流换热过程对应的温差为(Ti-Twi),此处,Ti为管内流体温度,Twi为管内壁温度。
过程2:热量Q从管子内表面传给管外表面,因为热量是在固体内部传递,这一过程叫“导热”或“热传导”。
此过程对应的温差为(Twi- Two)。
过程3:热量Q从管外表面传给管外冷流体的过程。
这一过程属“对流换热”,对应的温差为(Two- To), 其对流换热系数为h o . 应当指出的是,此处,Two是基管的外表面温度,因此,ho是以基管外表面积为基准的换热系数。
在第四讲中,讲述了翅片管外表面为基准的换热系数h 的计算。
两个换热系数ho和h的换算关系见第四讲中的说明:
h0 = h×β×η
式中,β为翅化比,即加翅片后面积扩大的倍数,
η为翅片效率,是小于1的数。
加翅片后的总效果是ho » h 。
下面举几个传热过程的实例:
【例1】:一个蒸汽加热器,用管内的蒸汽加热翅片管外的空气,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热过程:热量从管内的热流体(蒸汽的凝结)通过翅片管的管壁传给冷流体(空气)。
【例2】:某一翅片管式锅炉省煤器,热量从管外流动的高温烟气通过管壁传给管内的冷流体——水,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传热过程。
【例3】:家用暖气片,暖气片内流动的是热水,暖气片外是室内空气的自然对流。
从内部的热水通过暖气壁面传给冷流体——空气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传热过程。
应当指出,在稳定状态下,传热量Q在任一分过程中保持同一数值,即传入的Q值等于传出的Q值。
所谓稳定状态,是指系统和设备的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变化时的状态。
2.传热系数
翅片管的传热过程,可用下面的图解加以说明,并最后推出传热系数的定义和表达式。
过程1 ------- 过程2 ------过程3
得到下式:
Q 1 δ 1 Ti-To = ——( ——+——+——)
A hi λ ho
A ( Ti – To )
Q = —————————————
1 δ 1
——+——+——
hi λ ho
从而得出最重要的传热公式:
Q = A K△T;
1
K= —————————————; △T=Ti-To
1 δ 1
——+——+——
hi λ ho
Q
式中,K= ————,叫传热系数,表示单位面积、单位温差( Ti –To )时传
A △T
热量。
单位为W/(㎡·℃)
3. 传热热阻及数量级分析
传热系数可表示为传热热阻的形式:
A △T A △T
Q= ————— = —————
1/K R总
(1/K)越大,传热量越小,所以(1/K)叫作传热热阻,用R总表示。
1 1 δ 1
——= ——+——+——
K hi λ ho
R总=Ri + Rw + Ro
式中,R总= 1/K,为传热热阻,单位为:(㎡·℃)/w
Ri,Rw,Ro分别代表串联于传热过程中的管内对流换热热阻,管壁热阻和管外对流换热热阻。
如下图所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得到下式:
从而得出最重要的传热公式:
3. 传热热阻及数量级分析
传热系数可表示为传热热阻的形式:
(1/K)越大,传热量越小,所以(1/K)叫作传热热阻,用R总表示。
式中,R总= 1/K,为传热热阻,单位为:(㎡·℃)/w
Ri,Rw,Ro分别代表串联于传热过程中的管内对流换热热阻,管壁热阻和管外对流换热热阻。
如下图所示:
在翅片管的传热过程中,各项热阻的大小是不同的,比较如下:
对于管内为水的流动:hi≈5000 W/(㎡·℃), Ri=1/hi=0.0002 (㎡·℃)/W
设管壁厚度δ=0.003m, 导热系数λ=40 W/(m·℃)(对碳钢)
管外为翅片管,设基管外表面的换热系数ho=200 W/(㎡·℃),
Ro=1/ho=0.005(㎡·℃)/W
上例中,RRi:Rw=1 : 0.04 : 0.015 ;
由此可见,管壁导热热阻Rw=δ/λ很小,约占总热阻的1% 左右,可忽略之。
为了设计安全,对翅片管传热,可取f =0.8~0.9。
主要考虑:管面的污垢和积灰是一项附加的热阻,可使R总增大,使传热系数有所下降。
此外,系数f也考虑了管内热阻Ri及管壁热阻Rw的影响。
一般,f值可按下表选取
特殊情况:若管内为制冷剂或碳/氢化合物的液体或相变时,可取f =0.7
4. 传热系数的估算表
根据简化后的传热系数K的计算式:K=ho×f
及翅片管管外换热系数的换算式:ho=h×β×η
利用第二讲,第四讲中h, β,η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不同情况下的传热系数K的估算值,见下表。
表中包括了目前常用的翅片管规格和常见的冷热流体的情况,与精确的计算结果相比,误差在±10% 左右,是可以接受的。
气体绕流翅片管束时的换热系数和传热系数计算表
h , ho W/(㎡·℃), K W/(㎡·℃)
用翅片管才可能大幅度地增强传热。
请注意上面表格中每一个方框栏中所列举的数据:其中,h的数值也可看作未加翅片时光管的对流换热数值,当流速从1㎏/(㎡S)增至4㎏/(㎡S)时,h的数值可从25 w/(㎡·℃)左右增加至70 w/(㎡·℃)以上,看起来流速增加的效果是显著的。
但请比较ho的变化,ho代表采用翅片以后,换算到光管外表面的换热系数,当流速从1㎏/(㎡S)增至4㎏/(㎡S)时,ho将从150 w/(㎡·℃)左右增加至400 w/(㎡·℃)。
由此可见,翅片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此外,还应考虑到,流速是不允许随意增加的,流速过高会导致流动阻力的急剧上升,增加运行成本。
【问题2】传热公式Q = A K△T与其他局部过程的换热计算式的区别在哪儿,传热公式有什么优点?
回答:传热公式是基于从热流体到冷流体的整个传热过程推导出来的,而局部的换热计算式,如管外部的对流换热式Q=A ho (Two-To)仅适用于这一特定的局部换热过程。
传热公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其传热温差△T=Ti-To是热流体和冷流体之间的温度差。
众所周知,流体的温度是比较容易测量和获取的;而任何一个局部的换热式中都包含了壁面温度(Two或Twi)。
壁面温度的测量是很困难的,在一个大的换热设备中,要测量、获取它的壁面平均温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问题3】既然传热系数K与三个局部过程的特性有关:
1 1 δ 1
——= ——+——+——
K hi λ ho
为什么这么看重翅片侧的换热系数ho,且令K= ( 0.8 ~ 0.9 ) ho
回答:这是因为翅片侧的“热阻”最大,唯有它对整个传热过程起到“控制”作用。
在翅片管传热的应用条件下,假定管内是水的单相流动或水的相变过程(沸腾或凝结),管内的换热系数hi在5000~10000之间,而管外翅片侧的换热系数ho在150~400之间。
两者相差是很悬殊的。
所以其热阻(1/ho)将起到控制作用,总热阻仅比它大一点点。
因而传热系数K的数值总是接近ho的数值,且总是小于ho的数值
6. 应该记住的几个概念
如果您对本讲的推导感到有点费解的话,下面几个简单的概念或基本公式是应该记住的,这对掌握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 传热过程是热量由热流体通过管壁传给冷流体的整个过程,它由三个局部过程组成。
* 传热公式Q = A K△T ,一定要牢记。
不论对所有型式的换热器的设计,还是对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它是形式最简单,但是最重要的公式,它是所有计算式中的№1 !
* 之所以称上述公式最重要,因为换热器的传热面积A就是由这一传热公式计算出来
的:
其中,热负荷Q的计算已经在第六讲中讲过了,传热系数K的计算,在本讲中也交待了,剩下5. 问题讨论
【问题1】有的读者提出用增加流速的办法也可以有效地增加管外侧的对流换热,难道一定要用翅片管吗?
回答:是的,一定要用翅片管。
因为用增加流速的办法对增大对流换热和传热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只有采用翅片管才可能大幅度地增强传热。
请注意上面表格中每一个方框栏中所列举的数据:其中,h的数值也可看作未加翅片时光管的对流换热数值,当流速从1㎏/(㎡S)增至4㎏/(㎡S)时,h的数值可从25 w/(㎡·℃)左右增加至70 w/(㎡·℃)以上,看起来流速增加的效果是显著的。
但请比较ho的变化,ho代表采用翅片以后,换算到光管外表面的换热系数,当流速从1㎏/(㎡S)增至4㎏/(㎡S)时,ho将从150 w/(㎡·℃)左右增加至400 w/(㎡·℃)。
由此可见,翅片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此外,还应考虑到,流速是不允许随意增加的,流速过高会导致流动阻力的急剧上升,增加运行成本。
【问题2】传热公式Q = A K△T与其他局部过程的换热计算式的区别在哪儿,传热公式有什么优点?
回答:传热公式是基于从热流体到冷流体的整个传热过程推导出来的,而局部的换热计算式,如管外部的对流换热式Q=A ho (Two-To)仅适用于这一特定的局部换热过程。
传热公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其传热温差△T=Ti-To是热流体和冷流体之间的温度差。
众所周知,流体的温度是比较容易测量和获取的;而任何一个局部的换热式中都包含了壁面温度(Two或Twi)。
壁面温度的测量是很困难的,在一个大的换热设备中,要测量、获取它的壁面平均温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问题3】既然传热系数K与三个局部过程的特性有关:
为什么这么看重翅片侧的换热系数ho,且令K= ( 0.8 ~ 0.9 ) ho
回答:这是因为翅片侧的“热阻”最大,唯有它对整个传热过程起到“控制”作用。
在翅片管传热的应用条件下,假定管内是水的单相流动或水的相变过程(沸腾或凝结),管内的换热系数hi在5000~10000之间,而管外翅片侧的换热系数ho在150~400之间。
两者相差是很悬殊的。
所以其热阻(1/ho)将起到控制作用,总热阻仅比它大一点点。
因而传热系数K的数值总是接近ho的数值,且总是小于ho的数值
6. 应该记住的几个概念
如果您对本讲的推导感到有点费解的话,下面几个简单的概念或基本公式是应该记住的,这对掌握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 传热过程是热量由热流体通过管壁传给冷流体的整个过程,它由三个局部过程组成。
* 传热公式Q = A K△T ,一定要牢记。
不论对所有型式的换热器的设计,还是对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它是形式最简单,但是最重要的公式,它是所有计算式中的№1 !
之所以称上述公式最重要,因为换热器的传热面积A就是由这一传热公式计算出来的:
其中,热负荷Q的计算已经在第六讲中讲过了,传热系数K的计算,在本讲中也交待了,剩下的就是温差△T了,这将是下讲的任务。
第八讲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温差
主讲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纪福教授
在上一讲中介绍了传热公式
Q=K*A*△T
并针对翅片管换热器给出了传热系数K的简化计算方法和大致的数值范围。
本讲将要讲述上述传热公式中的△T——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温差。
应当指出:(1)传热温差△T指的是换热器中热流体和冷流体之间的温差,即
△T =T热流体-T冷流体= T1 - T2
此后,用T1代表热流体温度,用T2代表冷流体温度。
(2)T1,T2沿换热面积货流程是变化的,并不是一个常数,因而传热公式中的△T指的是平均传热温差。
(3)在换热器设计中,总是希望传热温差越大越好。
因为根据传热公式,在相同的传热量Q及传热系数K的情况下,△T越大则需要的传热面积A就越小。
设备的金属耗量及一次投资就越小,使设备的经济性和紧凑性得以提高。
1.冷流体逆流时的传热温差
所谓逆流是指热流体和冷流体在传热面的两侧沿相反的方向流动,其温度变化曲线,
如下图所示
图中T1 ,T1 代表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T2 ,T2 代表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
由图可见,在不同的传热面积上,冷热流体的温差是不同的。
为了求评价的传热温差,需要求解两曲线之间所夹面积的平均值。
求解结果为:
式中△Tmax,△Tmin分别是大的端部温差和小的端部温差,如图所示。
因为分母出现了对数值,因而此传热评价温差又称为“对数评价温差”。
应该指出,冷热流体的端部温度,就是冷热流体在换热器的进出口温度,这是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条件,是应该预先给出或推算出的,见本讲座第六讲“热负荷和热平衡”。
例如:已知热流体温度:T1 =80℃,T1 =30℃
冷流体温度:T1 =20℃,T1 =40℃
其逆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建议按下面的排列方式计算;下式中,箭头代表流体的流动方向,两个端部温差也即一些出,不容易出错。
冷热流体逆流换热的优点是:
(1)对数评价温差大:计算表明在同样的进出口温度下,逆流时的对数平均温差总比两流体顺流时温差大。
△T越大,就意味着可节省传热面积,所以,在换热器设计中,设计者总是尽量让冷热流体逆向流动。
(2)冷热流体逆流时,在传热面的任一位置上两侧的局部传热温差比较均匀,不会出现传热温差一头过大,一头过小的情况。
传热温差比较均匀,就意味着单位面积上的传热量也比较均匀,不会出现因某处传热量过大,甚至超出其传热极限,而另一端传热两国小,而使传热面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
(3)冷热流体逆流传热的另一个优点是:冷流体的出口温度T2 甚至可以超过热流体的出口温度T1 由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冷流体出口温度为,40℃,大于热流体传热,才能使冷流体的温度有更大的升高空间。
而在顺流情况下,这是绝对做不到的。
2.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温差
上面讲到,既然冷热流体的逆流传热有这么多优点,那么,能否将逆流方式应用于翅片管换热器上?很遗憾,对翅片管换热器很难做到纯粹的逆流,一般,翅片管换热器的流动方式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这是一个典型的翅片管省煤器的流动方式,被加热的水从翅片管束的下部流向上部,而热流体烟气从上部流向下部。
从整体上看,冷热流体呈逆向流动。
但从局部来看,就任何一排翅片管而言,烟气与管内流体是交叉流动。
对这种特殊的流动方式称之为“逆向交叉流”。
大多数翅片管换热器,都属于这种流动类型。
理论上可以证明,对于这种逆向交叉流的传热温差△T等于纯逆流情况的对数平均温差乘上一个小于1的修正系数ψ
即△T交叉流=△T逆流×ψ
ψ是一个小于1但接近1的数值,可以由算式和相应图表确定。
对于翅片管束的大多数换热情况,ψ≈0.98。
因为ψ的值非常接近于1,有时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温差直接选用逆流时的对数评价温差。
0.98的修正值的影响待以后计算传热面积时,选用较大的面积安全系数就统一加以考虑了。
3.计算举例
【例1】:见第六讲中的例1,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生产的某型翅片管式锅炉省煤器,烟气入口温度
T1 =220℃,出口温度T1 =120℃,冷流体水的入口温度T2 =48℃,出口温度T2 =56℃。
流动方式属逆向交叉流,试计算其传热温差计算:首先列出下式,按逆流计算
【例2】:见第六讲中的例3.是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生产的一台蒸汽加热空气的设备,饱和蒸汽的入口温度是150℃,凝结后,排出的冷凝水的温度是120℃;管外冷流体是空气,从0℃被加热到100℃,求其传热温差。
计算:这一例子比较特殊:管内的热流体既有相变(从150℃的蒸汽变为150℃的水),也有单相流体的冷却(从150℃的水冷却至120℃的水),冷热流体的温度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见,这实际上是两个换热器组合在一起了,第一个换热器,对应的传热面积为A1,第二个换热器对应的面积为A2,应分别计算两个换热器的传热评价温差,由热平衡可以确定冷流体(空气)的中间为6℃,计算如下:
*对A1换热器:
好了,由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提供本讲的内容就讲完了,留下一个练习:试利用第六讲的热负荷及热平衡()概念,计算上面例题中空气的中点温度。
第九讲翅片管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主讲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纪福教授
经过了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翅片管/热管讲座前面几讲的技术准备之后,本讲就要进入目标课题——翅片管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再三强调过并称之为“Number One”的传热公式,在以传热面积作为设计目标时,传热公式可写为:
式中,Q:传热量(热负荷)kw或w。
由第六讲为基础,进行计算;
K:传热系数,w / (㎡·℃)。
按第七讲及以前相关章节进行计算或选择;
△T:传热温差,℃。
第八章讲解了其计算方法。
最后,所需翅片管的传热面积A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的设计步骤如下:
【步骤1
【步骤2】选定换热器的迎风面质量流速υm kg/㎡s
所谓迎风面积:指气体(烟气或空气)进入管束之前的流通面积;
所谓迎风面质量流速:是指单位迎风面积上,单位时间(s)所流过的气体质量(kg);迎风面质量流
υm ( kg/㎡s)的选定方法和考虑因素详见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翅片管/热管讲座第四讲。
2-1质量流速的选取
如果对气体侧的阻力降没有特殊要求,建议选择默认值υm=3 kg/(㎡s);
如果气体侧的允许阻力降很低时,建议υm在1~2 kg/(㎡s)之间进行选择;
如果担心积灰比较严重,希望使气流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吹灰能力,建议
υm选4 kg/(㎡s)
[附加说明:在翅片管最窄流通截面处的风速大约为迎风面上的2倍,当烟气的当地风速在8~10 m/s时,就具备了一定的自吹灰能力]
2-2选定气体的迎风面质量流速以后,所需的迎风面积就可简单地计算出来了:
特别提示:若给出的是气体的体积流量V(m³/h) , 应将其换算成质量流量;
G (kg/s) = V (m³/h) ×ρ (kg/ m³)/3600
式中,ρ为气体的密度,按体积流量对应的温度值查物性表
2-3确定迎风面的形状
一般设定为矩形,L1
×L2 = F 迎风面
L1, L2为矩形的两个边,L1, L2
的选择要考虑气体流动的均匀性,也要考虑翅片管怎么放置比较合适。
是沿长边放置还是沿短边布置,等等。
【步骤3】选定翅片管尺寸规格及在迎风面上的管间距及管子根数和长度3-1 根据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生产的高频焊翅片管的应
设计者可以改变上述默认值,考虑的因素为
(1)若设备热负荷较大,为了减少翅片管根数,可以选用较大直径的翅片管,如:CPG(Φ51×3.5/90/8/1),Pt=108mm
(2)对于空气冷却器,为了增大管内流体的流速和换热,经常习惯选用较小直径的翅片管,例如:
CPG(Φ25×2.5/50/5/1) ,Pt=60mm
(3)根据积灰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选定不同的翅片间距。
3-2 确定迎风面上的翅片管根数和长度,迎风面上有两个边长尺寸L1, L2可供选择,若L1> L2,一般选L1作为翅片管的长度,则翅片管在迎风面上可以摆放的根数N1由L2决定,即N1= L2 / Pt ,取圆整值。
这样,迎风面上的翅片管布置就可画出来了。
如下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3 计算迎风面上的基管传热面积A1
A1=πDo×L1×N1
第九讲翅片管换热器的工艺设计(2)
主讲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纪福教授
【步骤4】计算翅片管的换热系数和传热系数
4-1 由气体侧的平均温度查取相应物理值,如在省煤器中,烟气侧的平均温度
Tg = (1/2)×(T1 +T1 )℃
依此查取烟气物性表中的下列物理量:
* 密度:ρkg/ m³
* 比热:Cp kJ/ kg℃
* 导热系数:λw/m·℃
* 黏度系数:η㎏/mS
* 蒲朗特数:Pr ——
4-2 由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翅片管/热管讲座第四讲中推荐的公式计算翅片外表面为基准的换热系数
h (w/㎡·℃)
也可以由估算表中找到相近的h值。
4-3 由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翅片管/热管讲座第二讲中的论述计算翅片管的翅化比β和翅片效率η
也可由表中推荐的估算值找到合适的数值。
4-4 计算以基管外表面为基准的换热系数
ho=h×β×η
也可以由估算表中找到相近的数值。
4-5 按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翅片管/热管讲座第七讲中的推荐,确定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K,有两个方法可供选择:(1)对专业人士,可以查找相应的计算式,计算传热过程的每项部分热阻,最后计算总传热热阻,并确定传热系数;
(2)对于非专业人士,可以按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翅片管/热管讲座第七讲中的估算表,并按照翅片管结构和选用的迎面风速,选择相应的或相近的传热系数估算值。
【步骤5】计算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平均温差△T
按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翅片管/热管讲座第八讲介绍的计算式,近似地按逆流温差计算。
【步骤6】计算翅片管换热器所需总传热面积A
注1:此总传热面积是以基管外表面积为基准的总传热面积。
即A所指的是基管外表面积的总和。
注2:选取安全系数=1.1~1.2,则实际应取的传热面积为上述计算值的(1.1~1.2)倍,即A= A计算值×(1.1~1.2)
安全系数的选取考虑:
*因各步骤计算不够精确,会造成一定的计算误差,为了安全起见,要选用大于1的安全系数;
*因为积灰,结垢等因素会造成实际传热系数的下降,而这些因素又很难精确计算,故选取一定的安全系数来保证设计的安全性。
【步骤7】计算翅片管换热器的管子根数,纵向管排数,并最终确定换热器的纵向(即气体流动方向)尺寸及相应参数
7-1单支管的传热面积:πDoL1,L1中要考虑一定的工艺段长度
7-2 翅片管总根数:
7-3 纵向排管数N2
7-4 选定纵向管间距PL,在等边三角形排列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步骤8】画出主要元件图
8-1 画出主要元件图
【步骤9】计算翅片侧气体的流动阻力△P
9-1 可按相关计算式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翅片管/热管讲座(第四讲)计算。
9-2 可按阻力估算表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翅片管/热管讲座(第四讲)选取。
并最后确定:△P计算值<△P要求值
若出现△P计算值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需修改初始相关参数,重复上述各步骤的计算。
【步骤10】计算翅片管换热器的总重
10-1 计算翅片管元件的单重和总重;
10-2 计算管箱及其他结构件的重量,
一般取翅片管元件总重的30~40%
10-3 汽包,支撑和保温需单独计重
上述各项重量的计算作为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估价的基础
-------------------------------------------------------------------------------------------------------
好了,哈尔滨双合翅片管厂()提供的翅片管/热管讲座本讲的基本内容就讲完了,下面将设计步骤用框图的形式总结一下:
设计步骤
第十讲设计举例和结构选择
主讲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纪福教授
为了熟悉第九讲所讲过的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步骤,作为练习,本讲要举一个设计实例。
此外,还要讨论一系列结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设计步骤中没有涉及的,因而有必要在本讲中加以讨论和说明。
1. 设计举例
该例题在翅片管/热管系列讲座()第六讲【例1】中已经提及了:
有一个供热公司要为一台供暖用的10t/h热水锅炉安装一台翅片管式省煤器,希望将排烟温度从220℃降至120℃,烟气流量为16000 Nm³/h 。
省煤器的水入口温度为48℃,热水流量为65 t/h (为整个热水循环量的一半)。
此外,用户还给出了其他技术条件:
*由于引风机压头较大,对省煤器的阻力降没有要求,但最好不超过400Pa;
*安装空间很小,安装在烟气出口处的仅1.8m宽的过道上。
*积灰的可能性为中等,为了防止积灰,烟气的流向,流速及翅片节距应给予考虑。
根据翅片管/热管系列讲座()第九讲中的设计步骤,对本例题的设计过程如下:
【步骤1】梳理给出条件,并计算热负荷
给出条件
1.热流体(烟气)的进口温度:T1 =220
℃
2.热流体(烟气)的出口温度:T1
=120
℃
3.热流体(烟气)的流量:=16000 Nm³/h
查标准状况0℃下的烟气密度:ρ=1.295 kg/ m³,则烟气的质量流量:G1=16000 ×1.295 = 20720 kg/h
4.冷流体(水)的入口温度:T2
=48
℃
5.冷流体(水)的流量:G2=65 吨/时= 65000 kg/h
热负荷(由烟气参数计算)
Q = G烟(Cp1
取Cp = 1.102 kJ/kg•℃
在120℃下,查取Cp
= 1.074 kJ/kg•℃
由此计算:
Q=20720/3600(kg
由热平衡式,求水的出口温度:Q = Cp水×G水×(T2 -T2 )
Q
T2 = T2 + ——————
Cp水×G水
653.6 kJ/s
= 48 ℃+ —————————= 48+8.6 = 56.6℃
4.174( kJ/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