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中的禅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中的禅意

摘要:

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

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

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

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

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

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

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

态度和文学作品。“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

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

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检视,禅宗既就是一种宗教,也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就是一

种信仰,也就是一种独有的思维方式。“问渠哪得明如许,为存有源头活水去”,它就像

是源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予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增添活力

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增添质的

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

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

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1]

一、王维禅宗意识构成的原因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

的禅境。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

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

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流行。唐高祖完结了国家三百多年的对立与动乱,同时实现

南北统一。专制的政治方针推动了文化、经济的经济繁荣。佛教也从外来的宗教转为本土化,稀释了儒家的思想,并且与唐朝的社会实际结合,构成了具备中

国特色的宗教――禅宗。禅宗又分南、北两宗。南宗主张佛在心内,不在心外。意思

就是不必依赖苦修,只要净心自悟,也能够顿悟成佛。南宗这种简化教义的修行方法,使

得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显贵,精神上都得到寄托。“崇尚佛教已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也成为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

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南宗的这种禅宗理论也影响了王维,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受此

影响,王维的诗体现出澄澈清明的心境和清迈高远的情怀。

太乙近天都,连山至海隅。白云回首再分,青霭进看看并无。分野中峰变小,阴晴众

壑殊。欲投过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

这就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望山诗”,诗中的呈现一副广阔无垠的画面,为我们遗留下

了无穷想象的空间,整体表现出来诗人灵魂的极度民主自由。前人赞扬道:“四十字中无

所不包,手笔无此杜陵下”。

其次,王维的禅缘也受到其母亲的影响。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

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在母

亲的影响下,王维与弟弟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旧唐书?王维传》)开元十七年,王维正式拜道光禅师为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这时的王维还

在修习北宗。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这次相逢,对王维的一生产生

了深远影响,自此,王维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

宗学说的人。”[2]

第三,政治的挫折和生活上的磨难,并使诗人的精神备受苦难和煎熬,谋求精神的证

悟和例如灵魂的爱人也就是诗人投向禅宗默默的关键原因。早期的王维心系天下苍生,胸

怀济世的志向,他向往“所赔本公器,红岩镇苍生求”(《献上始兴公》)的专制政治。

但步入仕途没多久,即为受奸臣李林甫当道,胸怀大志严禁施展,他渐渐真的仕途生活

“既寡遂性开怀,恐遭负时辛苦”(《追赠从弟司库员外》)。除仕途阻塞之外,王维三

十一岁时妻子亡故,“亡妻不再嫁给,三十余年孤居一室,摒绝尘辛苦。”(《旧唐书?

王维传》)尤有甚者,安禄山攻破长安后,逼使诗人担任伪职,尽管后来肃宗因为“凝碧诗”宥宽免了他,但此事给诗人增添的心里脑损伤就是非常大的。

基于对现实负重生活的厌倦和反叛,诗人把情怀寄托于佛理,所以他感慨道:“一生

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于是,诗人已经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惟抽痛,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红尘幽篁里,弹琴为丛藓科扭口藓长啸。”(《竹里馆》)就是他这时生活的

真实写照。他将恬静自然的心境,带入至净土无垢的山林、田园,诗人既纵情山水,漫步

其间,又在自然的美景中体悟禅理,倾心奉佛。自然,他的思想也充分反映至了自己的诗中,跃然纸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王维山居隐逸之乐的。一个“空”字,道尽了雨后山野的

静谧。用动词“照”、“流”、“喧”、“动”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以动写静,动静结合,音响和画面交相辉映,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浣衣女子的欢声

笑语和远处颤抖的莲叶,顿时使大自然充满了盎然生机。诗人深深陶醉其中,情不自禁地

感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就过去了,这秋天的山野与春天一样美好。末句王维取“王孙游

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楚辞招隐士》)典故

的相反意义“王孙自可留”。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归隐山林、悠游岁月的决心。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季雨后山野风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清丽动人,诗人对腐败政治的不满通

过对美景的描写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山居秋暝》突显了全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即全诗没有一丝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就如同他笔下的春光一样,散发着明媚的

气息。

二、王维诗中禅意的具体表现

王维以禅入诗,诗歌被赋予了浓浓的禅意,开创了诗歌空明摇曳的新境界,鲁迅谓之“故心弦之动自与天籁合调,发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鲁迅《摩罗诗力说》)。下面,从王维诗中具体表现来解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首先,王维诗中整体表现出来的禅境的钟爱与刻画。

杜继文、魏道儒在《中国禅宗通史》中论道:禅宗之“禅”的基本趋向,在于摆脱世

事的烦恼,求取精神上的谧静、安适。不论其表现为淡泊或炽热,往往带有内省式的深邃

和清淡的消沉,充塞着悲凉的超脱,给人一种难以言说而颇耐寻味的意象。因此,它的本

性是内向的,不容外向;只许以静态的心理驾驭生活,不允许外在环境制约自己的认识和

情绪。从这个角度说,禅宗是非理性主义的,是中国主静文化的代表。[3]王维醉心于“静”的境界,“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饭覆釜山僧》)“晚年唯好静,万事不

关心。”(《酬张少府》)。

王维的许多诗都描绘出一派喧闹、空无的境界,这种“静”主要存有两种,一种就是“静态描绘”。例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山中的辛夷花自开自落,消遥自在。它生长在杳无人烟的山涧边,只有一片自然的寂静,不为生之喜,亦不为死之悲。显然它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世俗情怀,也没有孤芳

自赏的清高。诗人也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不伤其凋落,也不喜其盛放,只是对花开花

落的自然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胡应鳞认为《辛夷坞》是王维的“入禅”之作,使人“读

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