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中的禅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诗中的禅意
摘要:
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

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
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
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

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
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
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
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

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
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

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
态度和文学作品。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

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
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
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检视,禅宗既就是一种宗教,也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就是一
种信仰,也就是一种独有的思维方式。

“问渠哪得明如许,为存有源头活水去”,它就像
是源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予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增添活力
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增添质的
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
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

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

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

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
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

”[1]
一、王维禅宗意识构成的原因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
的禅境。

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徐增《而
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

”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
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流行。

唐高祖完结了国家三百多年的对立与动乱,同时实现
南北统一。

专制的政治方针推动了文化、经济的经济繁荣。

佛教也从外来的宗教转为本土化,稀释了儒家的思想,并且与唐朝的社会实际结合,构成了具备中
国特色的宗教――禅宗。

禅宗又分南、北两宗。

南宗主张佛在心内,不在心外。

意思
就是不必依赖苦修,只要净心自悟,也能够顿悟成佛。

南宗这种简化教义的修行方法,使
得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显贵,精神上都得到寄托。

“崇尚佛教已成为社会的普遍风气,也成为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
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南宗的这种禅宗理论也影响了王维,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受此
影响,王维的诗体现出澄澈清明的心境和清迈高远的情怀。

太乙近天都,连山至海隅。

白云回首再分,青霭进看看并无。

分野中峰变小,阴晴众
壑殊。

欲投过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
这就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望山诗”,诗中的呈现一副广阔无垠的画面,为我们遗留下
了无穷想象的空间,整体表现出来诗人灵魂的极度民主自由。

前人赞扬道:“四十字中无
所不包,手笔无此杜陵下”。

其次,王维的禅缘也受到其母亲的影响。

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
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在母
亲的影响下,王维与弟弟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旧唐书?王维传》)开元十七年,王维正式拜道光禅师为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这时的王维还
在修习北宗。

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这次相逢,对王维的一生产生
了深远影响,自此,王维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
宗学说的人。

”[2]
第三,政治的挫折和生活上的磨难,并使诗人的精神备受苦难和煎熬,谋求精神的证
悟和例如灵魂的爱人也就是诗人投向禅宗默默的关键原因。

早期的王维心系天下苍生,胸
怀济世的志向,他向往“所赔本公器,红岩镇苍生求”(《献上始兴公》)的专制政治。

但步入仕途没多久,即为受奸臣李林甫当道,胸怀大志严禁施展,他渐渐真的仕途生活
“既寡遂性开怀,恐遭负时辛苦”(《追赠从弟司库员外》)。

除仕途阻塞之外,王维三
十一岁时妻子亡故,“亡妻不再嫁给,三十余年孤居一室,摒绝尘辛苦。

”(《旧唐书?
王维传》)尤有甚者,安禄山攻破长安后,逼使诗人担任伪职,尽管后来肃宗因为“凝碧诗”宥宽免了他,但此事给诗人增添的心里脑损伤就是非常大的。

基于对现实负重生活的厌倦和反叛,诗人把情怀寄托于佛理,所以他感慨道:“一生
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于是,诗人已经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

“晚年惟抽痛,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红尘幽篁里,弹琴为丛藓科扭口藓长啸。

”(《竹里馆》)就是他这时生活的
真实写照。

他将恬静自然的心境,带入至净土无垢的山林、田园,诗人既纵情山水,漫步
其间,又在自然的美景中体悟禅理,倾心奉佛。

自然,他的思想也充分反映至了自己的诗中,跃然纸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王维山居隐逸之乐的。

一个“空”字,道尽了雨后山野的
静谧。

用动词“照”、“流”、“喧”、“动”烘托出了这清澈明丽的诗情画意,以动写静,动静结合,音响和画面交相辉映,更加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

浣衣女子的欢声
笑语和远处颤抖的莲叶,顿时使大自然充满了盎然生机。

诗人深深陶醉其中,情不自禁地
感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就过去了,这秋天的山野与春天一样美好。

末句王维取“王孙游
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楚辞招隐士》)典故
的相反意义“王孙自可留”。

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归隐山林、悠游岁月的决心。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秋季雨后山野风光写得与春光一样蓬勃多姿、清丽动人,诗人对腐败政治的不满通
过对美景的描写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

《山居秋暝》突显了全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即全诗没有一丝凄凉的音响和幽暗的色彩,就如同他笔下的春光一样,散发着明媚的
气息。

二、王维诗中禅意的具体表现
王维以禅入诗,诗歌被赋予了浓浓的禅意,开创了诗歌空明摇曳的新境界,鲁迅谓之“故心弦之动自与天籁合调,发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

(鲁迅《摩罗诗力说》)。

下面,从王维诗中具体表现来解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首先,王维诗中整体表现出来的禅境的钟爱与刻画。

杜继文、魏道儒在《中国禅宗通史》中论道:禅宗之“禅”的基本趋向,在于摆脱世
事的烦恼,求取精神上的谧静、安适。

不论其表现为淡泊或炽热,往往带有内省式的深邃
和清淡的消沉,充塞着悲凉的超脱,给人一种难以言说而颇耐寻味的意象。

因此,它的本
性是内向的,不容外向;只许以静态的心理驾驭生活,不允许外在环境制约自己的认识和
情绪。

从这个角度说,禅宗是非理性主义的,是中国主静文化的代表。

[3]王维醉心于“静”的境界,“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饭覆釜山僧》)“晚年唯好静,万事不
关心。

”(《酬张少府》)。

王维的许多诗都描绘出一派喧闹、空无的境界,这种“静”主要存有两种,一种就是“静态描绘”。

例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山中的辛夷花自开自落,消遥自在。

它生长在杳无人烟的山涧边,只有一片自然的寂静,不为生之喜,亦不为死之悲。

显然它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世俗情怀,也没有孤芳
自赏的清高。

诗人也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不伤其凋落,也不喜其盛放,只是对花开花
落的自然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胡应鳞认为《辛夷坞》是王维的“入禅”之作,使人“读
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诗薮》)
另一种就是以动写静、喧中求寂,精妙运用Lauz与静的对立统一关系,彰显出来诗
人美学趣味中独有的一面。

例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鸣叫涧》
《鹿柴》仅用“空山”二字就勾勒出一个空寂寥落的意境,“人语响”更加突出了空
寂之感,诗人仅用20个字,就淋漓尽致的体现出禅宗里“无为则静”的思想。

同样写
“空山”,《鸟鸣涧》则色调明朗,清辉素月、芬芳桂花、啼鸣山鸟,在幽静的基调上浮
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

其次,王维诗中整体表现的对禅寂生活的向往。

王维把幽淡清雅的禅寂生活与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相结合,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于
是就有了一首又一首吟诵田园的优美诗篇。

横光照墟落下,穷巷牛羊归属于。

野老读牧童,自得杖祗荆扉。

雉g麦苗秀,蚕眠桑
叶叶唇柱。

田夫荷锄至,相逢语依依。

即此煞从到,怅然诗云没落。

《渭川田家》
这就是一副宁静从到的乡村晚景图。

村落映称在夕阳斜照里,一片暮色苍茫,牛羊从
田野中结伴启程。

接着又转至人物描写,一位慈祥的老人,拐杖拐杖,自得着门扉,等候
耕作启程的小孩。

诗人又截取了麦子吐华,野鸡叫声的声音片断,则表示他们找出了爱人。

蚕儿已吐丝作茧,步入了休眠状态,农人们背着锄头从地里启程,热切地攀谈着,一派乐
而忘返的景象。

这些画面看上去没必然的联系,懒散无序,实则都紧紧扣着一个“归属于”字,无不洋溢着一种宁静从到的情调。

诗人此时仍在宦海中巨变,处于极度迷茫与不得志
的状态,这种悠闲安逸的田园生活自然深深地刺痛了他,一方面他对这种生活衷地艳羡,
另一方面,更为伤感感叹自己仍没能找出人生爱人。

诗人怅然吟起《没落》,筹钱“没落,没落,胡不归”的诗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的心情。

王维以自然提炼、朴质清爽的语言将
这些农村的普通景物、人物一一朴实地展现出出,从牛羊、柴扉、牧童、麦田、眠蚕??散
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从而飘荡着平易近人的人情味。

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写了心中的
世外桃源,去凸现官场社会的黑暗、凶险和冰冷,以村中宁静从到的画面,人和物皆有所
归属于,衬托自己的寂寞、迷茫和无所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