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6970-粮食干燥机试验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干燥机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以气体为干燥介质的粮食干燥机(以下简称干燥机)的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

本标准规定的试验项目,根据机型特点和试验的目的不同,允许有所增减。

1、试验条件和准备
1.1 试验样板应按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并调试到正常工作状态。

试验期间工作要保持稳定。

1.2 试验用粮食含杂率应不大于3%;粮食含水率不均匀度不得大于3%;不允许用发芽,霉变或人工增湿的粮食进行试验。

1.3 根据GB 213-79《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测出试验用煤的低位发热量,记入表1。

1.4 试验用仪器,仪表见附录A (参考件),试验前应校验合格。

2、性能试验
2.1 性能试验目的
考核干燥机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2 性能试验要求
性能试验不得少于三次。

连续式干燥机,每次性能试验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半小时。

2.3 性能试验内容和方法
2.3.1 处理量的测定
处理量是指在某一降水幅度内,经过一次干燥过程,在单位时间内处理进机粮食的重量。

按下式计算。

则定值及计算结果记入表2。

(1)
c h T G
P 1
………………………………………… (2
式中:P ——处理量,t/h ;
G 1——进机粮食重量,t ;
T ch ——处理量测量定时间,h ;
G 3——出机粮食重量,t ;
ω1——进机粮食含水率,%;
ω3——出机粮食含水率,%。

2.3.2 干燥周期的测定
连续式干燥机的干燥周期指粮食流长干燥机的时间,根据测得的处理量值按下式计算,结果记入表2。

(3)
式中:T ——干燥周期,h ;
V ——干燥机有效粮食容积,m 3;
r ——机内粮食容量,t/m 3。

分批式干燥机的干燥周期指一批粮食在干燥机内进行预热、烘干、缓苏和冷却的全部时间。

测定结果记入表3,计算结果记入表2。

2.3.3 燃料消耗量的测定
连续式干燥机按班次记录燃料消耗量(包括点火用燃料);分批式干燥机按烘干批次记录燃料消耗量(包括点火用燃料)。

计算小时燃料消耗量,并折算成小时标准煤消耗量(标准煤低位发热量为29.3MJ/kg )。

测定结果记入表1。

2.3.4 耗电量的测定
用电度表或功率表测定一个班次或一个批次的耗电量(包括热风机、冷风机、废气加收风机、排粮机构、提升机等),并计算小时耗电量,记入表4。

)
100(133ωω-=ch G P P r V T ⋅=
2.3.5 干燥不均匀度的测定
粮食经过一次干燥过程后,在排粮口横断面的不同位置上(不少于5点),同时接取出机粮食样品,分别测定含水率。

最大含水率与最小含水率之差值,即为干燥不均匀度。

测定结果记入表5。

2.3.6 粮食品质的检验
2.3.6.1 取样
连续式干燥机采用跟踪取样,即在粮食进机处接取进机样品(半小时内接取次数不得少于15次),待粮食经过一个干燥周期后,在粮食出机处用同样方法,接取出机样品;分批式干燥机分别在粮食进机和出机的全过程中均匀取样(平床式干燥机可在粮食进床后,摊平,根据平床面积用8点取样法,检取进机和出机样品)。

样品数量不得少于2kg。

烘后样品需放到密封容器内冷却至常温,等冷凝水全部被粮食吸收后,才可进行分样。

2.3.6.2 分样
将样品充分混合后,用分样器或对角线分样法,将样品平均分成两份,填写附录B(参考件)样品卡片,分别装入密封容器。

一份作为品质测定样品送检,另一份备用。

备用样品对粮食品质检验有同等效力。

2.3.6.3 品质检验
以下检验项目,各取两份检验样品,按下列方法测定,结果记入表6。

a. 含水率的测定.按GB1350-78《稻谷》;GB1351-78《小麦》;GB-1353-78《玉米》中规定的105℃标准烘干箱法进行。

b. 稻谷爆腰率的测定。

每份样品取100粒(完整子粒),在正常温度下,剥去外壳,用爆腰检测箱检查。

凡有裂纹的糙米均属爆腰粒。

两份样品爆腰数的平均值与100之比值,为样品爆腰率。

c. 小麦面筋率的测定。

按GB1355-78《小麦粉》检验方法测定。

d. 玉米粘度的测定。

按附录C(补充件)的规定测定。

e. 破损率的确定。

每份样品取100g,从中检出破损子粒(包括破壳、脱壳、破碎)
称重。

两份样品破损粒重量的平均值与100之比值,为样品破损率。

f. 种籽发芽势、发芽率的测定。

按GB5262-95《农业机械试验条件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

g. 焦糊粒、爆花粒检查。

观查出机粮食中有无焦糊粒和爆花粒。

h. 污染的测定。

按卫生部门和粮食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方法,分别检测进机和出机粮食中的3.4笨并篦含量(pph)。

2.3.7 粉尘浓度的测定
按 TJ-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测定,结果记入表7。

2.3.8 噪声的测定
分别在空载和负载情况下,用声级计在样机四周距机器表面1m、距地面1.5m的几个不同位置测不少于4点的噪声,结果记入表8。

2.3.9 风量、风压的测定
参照GB 1236-76《通风机性能试验方法》,测定干燥机实际工况下的风量和风压。

测定结果记入表9。

2.3.10 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测定
以下各项,在每次性能试验中,等间隔地测定三次,结果记入表10。

a、工作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大气压力。

b、进机、烘后和出机粮食温度。

c、烘干段干燥介质温度
d、回收气体温度和相对湿度。

e、各段排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性能试验数据汇总后,记入表11。

2.4 干燥机性能指标计算。

各项计算结果记入表12。

2.4.1 干燥能力
在一小时内,经一次干燥过程,按降低1%水分计算,干燥机对原粮的处理量。

按下式计算:
E=P(ω1-ω2)……………………………………………………(4) 式中:E ——干燥能力,t ·%/h 。

2.4.2 小时水分蒸发量
连续式干燥机的小时水分蒸发量按下式计算:
...............................................................(5) (6)
…………………………………………… (7) 式中:W 1——粮食在烘干段的小时水分蒸发量,kg/h
W 2——粮食在冷却段的小时水分蒸发量,kg/h
W ——在一次干燥过程中粮食总小时水分蒸发量,kg/h 。

ω2——烘干段与冷却段之间粮食的含水率,%。

分批式干燥机的小时水分蒸发量按下式计算:
……………………………………………(8) 式中:G 1——进机粮食重量,t 。

2.4.3 供热器热效率
供热器输出热量点燃料总发热量的百分率,按下式计算:
(9)
式中: ηr ——供热器热效率,%;
t 1——干燥介质(热风)温度,℃;
t o ——大气温度,℃;
2
2111001000ωωω--=P W 22121001000ωωω--=P W 2
21211001000ωωω--=+=P W W W )
100(10003311ωωω--=G W 100)(011⨯∙∙-=Y DW
r r Q B C t t L η
B
r
——小时燃料消耗量,kg/h;
Q y
DW
——燃料低位发热量,MJ/kg
L
1
——热风重量风量,kg/h
C——干燥介质(热风)定压重量比热;取C=0.001M/kg.C。

2.4.4 单位耗热量
从粮食中蒸发一公斤水所消耗的热量,按下式计算:
(10)
式中:q r——单位耗热量,MJ/kg。

2.4.5 单位耗能量
从粮食中蒸发一公斤水所消耗的电能和热能的总和,按下式计算:
(11)
式中:q r——单位耗热量,MJ/kg;
D——小时耗电量,Kw.h。

2.4.6 单位耗气量
从粮食中蒸发一公斤水所消耗的热风和冷风的重量风量,按下式计算:
(12)
(13)
式中:l
1
——烘干段单位耗气量,kg/kg;
l
2
——冷却段单位耗气量,kg/kg;
L
2——冷风重风量,kg/kg。

W
D
Q
B
q
Y
DW r
n

+

=
6.3
W
Q
B
q
Y
DW r
r
∙=
1
1 1
W
L l=
2
2 2
W
L l=
2.4.7 特性风速
排气角伏管排出废气的平均速度。

按下式计算。

(14)
式中:U ——干燥机特性风速,m/s ;
L ——干燥机总重量风量,kg/h ;
F ——塔式干燥机指排气角状管排气端面积的总和;流化干燥机指孔板纲面积,m 2; r t ——塔式干燥机指排出废气温度下的气体重度;流化干燥机指热风温度下的气体
重度,kg/m 3。

2.4.8 干燥强度
干燥机烘干段单位容积或面积的小时水分蒸发量,称干燥强度。

塔式、柱式、回转圆筒干燥机采用容积干燥强度,按下式计算:
(15)
式中:A v ——容积干燥强度,kg/m 3·h ;
V ——烘干段(包括角状管,抄板等)的容积,m 3。

流化床,平床干燥机采用面积干燥强度,按下式计算:
(16)
式中:A f ——面积干燥强度,kg/m 2·h ;
F ——孔板面积,m 2。

3、生产试验
3.1生产试验的目的
考核干燥机的使用可靠性、经济性、性能稳定性、主要零部件的耐用性和使用、维修、 t
r F L U ∙=3600V W A v 1=F W A f 1
=
保养的方便性。

3.2 生产试验的要求
3.2.1 连续式干燥机生产试验时间不得少于40个班次;分批式干燥机生产试验时间不得少于10个批次。

3.2.2 在生产试验期间,应等间隔进行不少于三次的性能查定,测定项目和内容按本标准第二章规定。

3.2.3 指定专人做好生产试验日记,记入表13。

3.3 生产试验的内容
a、测量进机(或出机)粮食重量。

b、测定进机和出机粮食含水率。

c、记录燃料消耗量。

d、记录电能消耗量。

e、记录劳动工时数。

f、记录零部件损坏,磨损情况,记入表14。

g、生产试验时间分类:
干燥工作时间:预热、烘干、缓苏、冷却时间
作业时间
辅助作业时间:进粮和出粮时间。

班次时间故障及排除时间:故障、排除、停机时间。

非作业时间
调整保养时间。

3.4 生产试验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结果记入表15。

3.4.1 时间利用率
按下式计算:
(17)
式中: ηp ——干燥机平均时间利用率,%;
T Z ——干燥作业时间,h ;
T b ——班次时间,h 。

3.4.2 使用可靠性系数
按下式计算:
(18)
式中:K ——使用可靠性系数,%;
Tg ——每班故障及排除故障时间,h 。

3.4.3 平均干燥能力
按下式计算:
(19)
式中:E p ——生产试验期间的平均干燥能力,t ·%/h 。

3.4.4 平均单位耗热量
按下式计算:
(20)
式中:q r.p ——生产试验期间的平均单位热耗量,MJ/kg 。

3.4.5 平均单位耗能量
按下式计算:
100⨯∑∑=b Z p T T η100⨯∑+∑∑=Z
g Z T T T K T
G E P ∑∑=-)(311ωωW
Q B q Y DW r p r ∑∙∑=⋅
(21)
式中:q n.p ——生产试验期间的平均单位耗能量,MJ/kg 。

3.4.6 平均干燥作业费用
按下式计算:
(22)
式中:S p ——生产试验期间的平均干燥作业费用,元/t ·%;
S r ——每班(批)燃料费,元;
S d ——每班(批)电费,元;
S g ——每班批人工工时费用,元。

4、试验报告
试验结束后应将试验结果整理汇总,并经试验单位充分讨论、分析、提出试验报告。

其内容如下:
a 、试验目的、时间、地点及试验条件;
b 、样机简介(包括结构、主要参数和主要工作原理、经济指标)
c 、试验结果的分析并对样机做出评价;
d 、提出结论;
e 、报告应附全数据表、图、专题报告等;
f 、试验负责单位及参加人员。

W D r.p n.p q q ∑∑+=6
.3)()(311ωω-∑++∑=G S S S S g d r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