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Baidu Nhomakorabea设经验的基 础上,毛泽东对适合中 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进行了探索
1956年,随着苏共20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 发生,苏联模式的弊端初步暴露出来。图为赫 鲁晓夫作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 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头八 年内,我们的革命任务,在农村是完成对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 的改革和接着实现农业合作化;在城市是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经济建设方面,那时候的任务是恢复经 济和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不论在革命方面和建设方面,那时 候都有一条适合客观情况的、有充分说服力的总路线,以及在 总路线指导下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办法,因此教育了干部和 群众,统一了他们的认识,工作也就比较做得好。这也是大家 知道的。但是,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没有经验,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 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 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话,突出强调和系统阐述了实行民主集
中制和在党内、党外发扬民主的问题。 大会主要解决了三方面的问题:
上图为七千人大会期间领导人在一起
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党在经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发扬 了党内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了要恢复实事求 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动员全党贯彻“八字方针”,切 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这次大会是“八大”之后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统 一全党认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克服经济困 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左”的指导 思想的错误,对阶级斗争扩大化和违背经济规律的一些错误
这些特征与马恩设想的大体一致,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是: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 (二)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
• 1956年,国内外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为我们党探索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客观的必 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 际的 “第二次结合”。 • 国内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要 矛盾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 主义建设上来。但是,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怎么搞,没有经验可循。 • 国际: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严 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冲 破了人们对斯大林的神化观念,也暴露了苏联社会 主义模式的弊端。 • 国际、国内社会大变动,促使中国共产党人考虑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走出自己的道路。
页。 )
毛泽东:“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 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 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人
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205页。 )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左”倾指导思想泛滥
1、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2、阶级斗争扩大化
(二)一定意义上的积极探索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经历
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1.1957年下半年以后, 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
的情况,由于各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党在指导 思想上出现了“左”的偏
差,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索偏离了正确方向。
视频资料:文化大革命
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图为毛泽东与周恩来在八大 上。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 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 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毛泽 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 员会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 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的建议的报告。
要引以为戒。”(《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 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的正确道路。”( 1956年4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
观点也没有认真清理。
2.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 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的道路。
毛泽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 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
5.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社 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提 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 :“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天真的想法。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 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 两类矛盾。”(《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205
• 错误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 – 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 – 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反右倾”, 再到八届十中全会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 “左”倾错误。 – 用所谓的“三面红旗”取代八大路线和正确 的方针政策。
一、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在总结第一个五 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
验教训和如何借鉴苏联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结构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4.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
提出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
思考:20世纪50年代末后,党在指导思想上为何会出
现“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偏离正确方向?
“对于社会主
义,我们 现在有些 了解,但 有些不甚 了了。” “还有许多 未被认识 的必然王 国” (1962)
毛泽东 (1956年)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既有 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2. 党没有停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毛泽东在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选自《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资料: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 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又 称“七千人大会”。刘少奇代表中央作 了书面报告。报告对建国以来12年的工 作,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 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毛泽东作了重要讲
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图为毛泽东在庐山查阅图书
党中央许多领导同志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c、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末来社会主义进行了设想: 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私有制是产生阶级差别、贫富两极分化的 根源) 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 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后都按照马恩 的设想进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称苏联模式或斯大 林模式。 特征如下: 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承认商品货币的存在,但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b、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 阶段:两个趋向并存的局面
正确的趋向主要是指: • 1960年冬天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 和以后调整经济的努力。 •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 • 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 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 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 对工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若干有益的尝试; •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提出社 会主义国家防止“和平演变”的重大问题和措施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2月发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 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 • 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前,是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 •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探索陷入歧途的 阶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视频资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思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1、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为什么? 决定着其他问题,贯穿于邓论始终 3、为什么没有完全搞清楚? 理论上的教条化,实践上的绝对 化
3.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 话,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 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956年毛泽东在第七次最 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 的报告
资料:1956年,国际上发生了一 系列重大事件,同时,国内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 临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践 问题。1955年底,毛泽东将主要精力 转向研究如何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问题,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着手进行调 查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经政治局 多次讨论,毛泽东将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问题归结为十个方面,于4月底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 大关系》报告。
<2>实践上的绝对化:把苏联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绝对 化,忽略了人民生活的改善,抑制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 挥。
※厨房里的辩论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毛泽东初步探索 邓小平确立 江泽民进一步开拓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 a、 空想社会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1516年莫尔《乌托邦》 b、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理论) 两块理论基石: 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 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中比较集中地谈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
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 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
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
长的时间。”(《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
<1>理论上的教条化: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经典著作,忽视了生
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规模和范围。
附表一:《哥达纲领批判》对社会主义的描述
经济形态
产品经济,消灭了商品货币
生产资料所有制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 了私有制
资源配置 计划经济,个人劳动直接转化为 社会劳动
个人消费品分配 按劳分配,消灭了剥削
a、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成果
• 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 • 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 盾的理论及发展动力理论; • 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 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 工业化的道路; • 提出了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问题的新思路; •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思想 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根本方针 • 以及制定独立自主的对外方针;等等。
1956年,随着苏共20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 发生,苏联模式的弊端初步暴露出来。图为赫 鲁晓夫作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 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头八 年内,我们的革命任务,在农村是完成对封建主义的土地制度 的改革和接着实现农业合作化;在城市是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经济建设方面,那时候的任务是恢复经 济和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不论在革命方面和建设方面,那时 候都有一条适合客观情况的、有充分说服力的总路线,以及在 总路线指导下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办法,因此教育了干部和 群众,统一了他们的认识,工作也就比较做得好。这也是大家 知道的。但是,那时候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我们没有经验,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 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 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话,突出强调和系统阐述了实行民主集
中制和在党内、党外发扬民主的问题。 大会主要解决了三方面的问题:
上图为七千人大会期间领导人在一起
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党在经济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发扬 了党内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了要恢复实事求 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动员全党贯彻“八字方针”,切 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这次大会是“八大”之后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统 一全党认识,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克服经济困 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左”的指导 思想的错误,对阶级斗争扩大化和违背经济规律的一些错误
这些特征与马恩设想的大体一致,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条件是: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 (二)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
• 1956年,国内外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为我们党探索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客观的必 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 际的 “第二次结合”。 • 国内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要 矛盾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 主义建设上来。但是,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怎么搞,没有经验可循。 • 国际: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揭露了斯大林的严 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冲 破了人们对斯大林的神化观念,也暴露了苏联社会 主义模式的弊端。 • 国际、国内社会大变动,促使中国共产党人考虑中 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走出自己的道路。
页。 )
毛泽东:“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 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 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人
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205页。 )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左”倾指导思想泛滥
1、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2、阶级斗争扩大化
(二)一定意义上的积极探索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经历
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1.1957年下半年以后, 国际国内出现了一些复杂
的情况,由于各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党在指导 思想上出现了“左”的偏
差,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索偏离了正确方向。
视频资料:文化大革命
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图为毛泽东与周恩来在八大 上。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 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 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毛泽 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 员会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 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的建议的报告。
要引以为戒。”(《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 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的正确道路。”( 1956年4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
观点也没有认真清理。
2.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 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的道路。
毛泽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 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
5.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社 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提 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 :“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天真的想法。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 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 两类矛盾。”(《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205
• 错误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指 – 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 – 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反右倾”, 再到八届十中全会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 “左”倾错误。 – 用所谓的“三面红旗”取代八大路线和正确 的方针政策。
一、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在总结第一个五 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
验教训和如何借鉴苏联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结构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4.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
提出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
思考:20世纪50年代末后,党在指导思想上为何会出
现“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偏离正确方向?
“对于社会主
义,我们 现在有些 了解,但 有些不甚 了了。” “还有许多 未被认识 的必然王 国” (1962)
毛泽东 (1956年)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既有 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2. 党没有停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毛泽东在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选自《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资料: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 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又 称“七千人大会”。刘少奇代表中央作 了书面报告。报告对建国以来12年的工 作,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 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毛泽东作了重要讲
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图为毛泽东在庐山查阅图书
党中央许多领导同志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c、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实践)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末来社会主义进行了设想: 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 (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私有制是产生阶级差别、贫富两极分化的 根源) 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 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后都按照马恩 的设想进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称苏联模式或斯大 林模式。 特征如下: 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承认商品货币的存在,但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b、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 阶段:两个趋向并存的局面
正确的趋向主要是指: • 1960年冬天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 和以后调整经济的努力。 •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 • 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 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 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 对工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进行若干有益的尝试; • 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提出社 会主义国家防止“和平演变”的重大问题和措施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2月发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 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 • 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前,是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 •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探索陷入歧途的 阶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视频资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思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1、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为什么? 决定着其他问题,贯穿于邓论始终 3、为什么没有完全搞清楚? 理论上的教条化,实践上的绝对 化
3.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 话,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 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956年毛泽东在第七次最 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 的报告
资料:1956年,国际上发生了一 系列重大事件,同时,国内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 临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践 问题。1955年底,毛泽东将主要精力 转向研究如何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问题,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着手进行调 查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经政治局 多次讨论,毛泽东将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问题归结为十个方面,于4月底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 大关系》报告。
<2>实践上的绝对化:把苏联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绝对 化,忽略了人民生活的改善,抑制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 挥。
※厨房里的辩论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毛泽东初步探索 邓小平确立 江泽民进一步开拓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 a、 空想社会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1516年莫尔《乌托邦》 b、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理论) 两块理论基石: 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 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中比较集中地谈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
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 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
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
长的时间。”(《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
<1>理论上的教条化: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经典著作,忽视了生
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规模和范围。
附表一:《哥达纲领批判》对社会主义的描述
经济形态
产品经济,消灭了商品货币
生产资料所有制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 了私有制
资源配置 计划经济,个人劳动直接转化为 社会劳动
个人消费品分配 按劳分配,消灭了剥削
a、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成果
• 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 • 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 盾的理论及发展动力理论; • 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 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实现社会主义 工业化的道路; • 提出了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问题的新思路; •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思想 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根本方针 • 以及制定独立自主的对外方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