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儒家礼乐文化的消解 苗雨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8: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指导教师:刘继保
学生姓名苗雨佳专业
汉语言文学
(公关与文秘)
班级文秘1601
论文(设计)题目谈儒家礼乐文化的消解——以贾政、贾宝玉父子矛盾冲突为例题目类型工程设计(项目)类□论文类☑作品设计(作品)类□其它□一、选题简介、意义与背景
(一)选题简介:本文试图对《红楼梦》中贾政、贾宝玉父子矛盾冲突进行研究,分析这对父与子的矛盾冲突关系,更深层次地研究其文化意义。
(二)选题背景:3000年的礼乐文明,中国是拥有着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天下大同下礼乐制度尤为重要,“礼”是为了区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是为了人与人之间和谐互敬,礼与乐相结合是治理社会国家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礼乐制度下儒家伦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父子伦理的限定,亲权重父权更重,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儒家以孝伦理为主体的父子关系相应得到加强,在明清小说中《红楼梦》反映血缘亲情的民族深层意义使其文学世界生动丰富而复杂,既有自然生物天性又有文化伦理传承。在父与子为主体构成的小说情节中,通过他们的眼光,更加真实地展示外部真实的社会,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读着宝、黛两人对虚伪的仁义道德和腐朽的世俗文化的蔑视和批判,对封建家长制的无奈的反抗,总情不自禁地为两人的叛逆和最终的悲剧流下“一把辛酸泪”。而对于爱情故事来讲,悲剧更具魅力。悲剧产生的根源是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无疑是封建礼教的代表,因而这对父子之间的冲突便成为封建正统势力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的典型。贾宝玉和父亲贾政的关系是小说中耐人寻味且深蕴历史文化意义的一对关系。在作者漫长的叙事中,贾宝玉始终处在一个被压迫被禁锢被镇压被鞭笞的可怜地位。尽管有老太太的有效庇护,但是贾政作为封建家长的形象一直对贾宝玉是一个不可抹去的阴影。剖析这对父子关系,我们会发现贾宝玉心理中潜伏着深沉的惧父情结,并且能够剖析出这一情结包蕴着更加深厚的历史文化因子。
(三)意义:通过对贾政、贾宝玉的父子冲突的分析,儒家礼乐文化更多带有一种秩序化。在国际化形势愈加强烈的今天,外来思想、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必然会受到冲击,
我们必须自省、反思,寻求传统的当代价值,以求其在当代的持续发展。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礼乐文化引领民族前进,是民族发展的导向,今天,它也必然会被人们重新审视并借鉴运用。礼乐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爱国爱民等民族精神、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未来,都将为炎黄子孙的前进道路指明方向。国家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中华文化比降永垂不朽,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要素。
二、文献综述
研究儒家礼乐文化的消解,需要我们将儒家礼乐文化进行整体的掌握和系统的分析,这离不开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现择要整理如下:
(一)贾政贾宝玉父子冲突的相关研究:
马晓英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贾政和贾宝玉的父子冲突看代沟》中提出对于代沟的论述。米德归结为“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的转变。《红楼梦》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贾政对贾宝玉就是前喻文化的具体表现,将成年人的过去当作新生儿的未来,按部就班的指导教育贾宝玉,复制粘贴并向下传递。毫无新意,单调而枯燥而贾宝玉追求的则是自由,对封建思想的反抗,在他主观世界中传统社会一切都存在着不合理性。在贾宝玉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崇古、效古,并以此为德,对古人留下的一切都不敢提出质疑,古代先贤所言就是真理不容诟病。国家权力在国君,家庭权力在家长,不受任何挑战。整个社会完全是前喻文化主导的社会。贾宝玉与时代主流斗争,与时代观念格格不入,贾宝玉对前喻文化的社会的叛逆是必然的。贾政和贾宝玉之间的冲突体现着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捍卫与新生叛逆思想的斗争。这种捍卫与斗争从侧面预示了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巨大转折。
莫斌荣《论<红楼梦>中贾政对贾宝玉教育的不合理性》贾宝玉是关系到贾家家族兴衰成败的关键人物,贾政作为贾宝玉的父亲,贾家的当家人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卫道者,可想而知他对于贾宝玉的严格要求和期盼。但是,贾政对于贾宝玉的极端教育模式,过高的期望都忽视了贾宝玉个人价值的追求。父权文化根深蒂固,影响深远。针对贾政对贾宝玉的教育,我们要理智对待,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现代及将来孩子的教育打下基础。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儒家礼乐文化相关研究:
杨日晨在《儒家礼乐文化的形成与构建及其育人价值》中说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使人民修生养性、谦和有礼、安然有序,使百姓心悦诚服、安居乐
业。它提倡的仁爱、重礼法等思想对提高社会凝聚力与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作用。礼乐文化在无形中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人们也在时代的变化中赋予它新的生命与意义。儒家礼乐文化成就了中国人的骨与气,对华夏的“礼仪之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探寻儒家礼乐文化对今人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冀君姣在《儒家“礼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中,讲述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传统儒家思想更是将"礼"奉为圭臬。"礼治"是儒家思想中的精髓,虽然其中亦有繁文缛节、等级观念等消极因素束缚甚至阻碍了社会进步,但瑕不掩瑜,其中精华仍可为今天所发掘和借鉴。把握礼治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功能、助力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参与当代政治文化建设的启示与检省等几个方面,有助于探索礼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及当代价值。
隋思喜在《礼乐精神与儒家情理交融的道德意识》中,对礼乐精神进行主体向度的深层思想探寻,是在回答实践主体具备怎样的道德意识问题。"仁义"与"礼乐"构成了儒学思想的全体大用。作为"本原之精神"的仁义与作为"客观之文制"的礼乐都表现出重情重理的特点,因此儒学具有"情理并重"的思想特质。儒家的这一思想特质,决定了它把情理交融的道德意识看作自觉的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的主观依据。儒家道德实践的基本法则是衡情度理,这对道德规范性来源问题的追问指向"心"。儒家的心"统情理"而为整全的"道德心"。此"道德心"至少包含情感与理性两种能力。对于"道德心"所秉赋的情感或理性能力,我们既不过分高扬一种,亦不过分贬低一种,而是主张情理并重,不可或偏。
2.父与子的相关研究:
刘阳在《“父与子”:巴金《家》中人物形象及其关系论》中讲述了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冲突矛盾,封建家长高老太爷具有专制、虚伪的性格特征,作为青年人婚姻的支配者与家庭中的孩子们,面临着时代的隔阂,面临着沟通的障碍,面临着利益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从而揭示传统社会家庭的本来面目。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不断反省自己,不断探究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五四运动知识青年号召全国人民要奋发图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大无畏的精神向传统文化宣战,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思想的更深层,不仅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还是对孝道症结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巴金的家作品中具有时代意义。作品借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来反映文化冲突和矛盾。
(三)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唐静静在《迷失在天堂:E.L.多克托罗的<比利·巴思格特>和<鱼鹰湖>中的父与子关系研究》中写父子关系是小说中家庭故事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人正在被“美国梦”所蒙蔽,殊不知这一时期“美国梦”正在破灭。多克托罗的作品《比利·巴思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