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而世不察,以为鬼物 把(他)看作
4.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可贵,值
得珍惜
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代“富贵人家”
4.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过人之节
(超过,超越)
亦已过矣
(错)
匹夫见辱 平民百姓,指一般人
以匹夫之力 独夫,一个人(多指逞勇无谋之人)
匹夫见辱
被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表现
5.特 殊 句 式
❖ (3)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
❖ 苏轼:“深折”张良,教他“能忍”;前人:授 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2.文章是如何以“忍”字贯串篇,层层 议论、逐步深化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 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
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
论,逐步深化。
不忍 → 能忍 → 用忍(结合书后《评语选
(……的原因)
1.其君能下人,古必今能信异用义其民矣
下:居于……之下; 信:使……信服;用:使用(为他所用)。
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少年:年轻人 3.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志气:志向,气度
特殊句式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
❖
是匹夫之刚也
判断句
❖(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状语后置
告诫
❖ 3.而世之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
❖ 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正
❖ 5.子房以盖世之才 ❖ 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 7.彼其能有所忍也 ❖ 8.然后可以就大事
超(胜)过 只是 如果 成就
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古今 1.此其所挟持者甚义大):怀有 抱负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来 ……的
资料链接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 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 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 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穀(Gǔ)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 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史记·留侯世家》)
(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2)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3)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状语后置句
资料链接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 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 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 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 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解题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 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 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 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 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 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留侯论》 课件(苏教版选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 2.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 独
到新颖之处。 3.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 逐
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4.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解题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 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 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 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 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 是东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 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 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 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 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 良被称为留侯。
(《史记·留侯世家》)
资料链接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 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 老,彊(Qiáng,通“强”)忍,下取履。父 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 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 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喏。” ……
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1~3节。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自读检测
❖ 1.指出通假字 ❖(1)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猝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见:现
2.指出以下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 1.必有过人之节
气度、节操
❖ 2.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 项籍 是反衬张良的能忍
❖ 刘邦
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 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
之)。
探究
❖你是如何看苏轼的“忍小忿而就大谋” 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作业
1.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2.就本篇课文写一则短论。(不少于500字)
徵(征)其兵子击楚房。教之
以其貌反衬其能忍的胸怀。余味无穷,暗合开头。
此 不状貌奇魁余太 其 称貌乃伟梧以史
所 其如如,奇为公
以 志妇妇至伟其疑
为 气人人见,人子
子 房 欤 !
。呜呼!好 女 。女子,其图,而其状计魁梧房以为
概括4~6节的大意;
❖4.极写子房之能忍,引出论点:忍小忿 而就大谋。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自迁之后,“黄石公赐书张良”的故 事,一直蒙上一层神怪的色彩。
自读4~6段: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讨论、质疑。
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臣妾:名词作动词,带着臣妾。 2.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惊:使……受惊扰;怒:使……恼怒。 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作动词,立王,称王
粹》)
3.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
❖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 践,项羽、刘邦。
4.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 证中心论点的?
正反对比论证
❖ 写了大批历史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 荆轲、聂政 反面衬托,写张良当初鲁莽不忍
❖ 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卧薪尝胆
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
“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从这几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 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 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段所讲的内 容
❖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
❖2.圯上老人授书“意不在书”
❖3.圯上老人以“忍”造就子房
苏轼就古事翻新意,敢于挑战大 家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 侯所见老人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 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 天乎?
❖5.子房用忍的巨大历史作用。 ❖6.以其状貌反衬其能忍胸怀。
总结课文:
1.理解作者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 (结合文中的有关句子分析一下作者有哪些独 到见解?由此可见作者有什么样的治学精神?)
❖ (1)张良成功的原因:
❖ 苏轼 :能忍;
前人:得神奇之书
❖ (2)圯上老人身份:
❖ 苏轼: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源自文库人:鬼物
❖(3)而命以仆妾之役 省略兼状语后置句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被动兼状后句
高祖发怒,
资料链接 见于词色。
❖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 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 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 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 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 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 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 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 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 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形容词作动词,成全,保全。
一词多义
❖ 怪:其事甚怪 (奇怪) 油然而不怪者 以……为怪异,感到怪异,意动用法
❖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来 ……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4.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可贵,值
得珍惜
5.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代“富贵人家”
4.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过人之节
(超过,超越)
亦已过矣
(错)
匹夫见辱 平民百姓,指一般人
以匹夫之力 独夫,一个人(多指逞勇无谋之人)
匹夫见辱
被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表现
5.特 殊 句 式
❖ (3)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
❖ 苏轼:“深折”张良,教他“能忍”;前人:授 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2.文章是如何以“忍”字贯串篇,层层 议论、逐步深化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 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
室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
论,逐步深化。
不忍 → 能忍 → 用忍(结合书后《评语选
(……的原因)
1.其君能下人,古必今能信异用义其民矣
下:居于……之下; 信:使……信服;用:使用(为他所用)。
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
少年:年轻人 3.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志气:志向,气度
特殊句式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
❖
是匹夫之刚也
判断句
❖(2)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状语后置
告诫
❖ 3.而世之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错
❖ 4.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正
❖ 5.子房以盖世之才 ❖ 6.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 7.彼其能有所忍也 ❖ 8.然后可以就大事
超(胜)过 只是 如果 成就
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古今 1.此其所挟持者甚义大):怀有 抱负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来 ……的
资料链接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 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 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 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 穀(Gǔ)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 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史记·留侯世家》)
(1)此圯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2)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3)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状语后置句
资料链接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 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 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 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 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解题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 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 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 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 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 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留侯论》 课件(苏教版选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 2.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 独
到新颖之处。 3.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 逐
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4.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解题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 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 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 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 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 是东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 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 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 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 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 良被称为留侯。
(《史记·留侯世家》)
资料链接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 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 老,彊(Qiáng,通“强”)忍,下取履。父 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 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 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喏。” ……
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1~3节。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自读检测
❖ 1.指出通假字 ❖(1)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猝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见:现
2.指出以下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 1.必有过人之节
气度、节操
❖ 2.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 项籍 是反衬张良的能忍
❖ 刘邦
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 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
之)。
探究
❖你是如何看苏轼的“忍小忿而就大谋” 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作业
1.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2.就本篇课文写一则短论。(不少于500字)
徵(征)其兵子击楚房。教之
以其貌反衬其能忍的胸怀。余味无穷,暗合开头。
此 不状貌奇魁余太 其 称貌乃伟梧以史
所 其如如,奇为公
以 志妇妇至伟其疑
为 气人人见,人子
子 房 欤 !
。呜呼!好 女 。女子,其图,而其状计魁梧房以为
概括4~6节的大意;
❖4.极写子房之能忍,引出论点:忍小忿 而就大谋。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自迁之后,“黄石公赐书张良”的故 事,一直蒙上一层神怪的色彩。
自读4~6段: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2.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讨论、质疑。
1.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
臣妾:名词作动词,带着臣妾。 2.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惊:使……受惊扰;怒:使……恼怒。 3.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名词作动词,立王,称王
粹》)
3.本文还提到了哪些人物?
❖伊尹、太公,荆轲、聂政,郑伯、勾 践,项羽、刘邦。
4.他们又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论 证中心论点的?
正反对比论证
❖ 写了大批历史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
❖ 荆轲、聂政 反面衬托,写张良当初鲁莽不忍
❖ 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卧薪尝胆
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
“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从这几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 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 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段所讲的内 容
❖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
❖2.圯上老人授书“意不在书”
❖3.圯上老人以“忍”造就子房
苏轼就古事翻新意,敢于挑战大 家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 侯所见老人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 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 天乎?
❖5.子房用忍的巨大历史作用。 ❖6.以其状貌反衬其能忍胸怀。
总结课文:
1.理解作者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 (结合文中的有关句子分析一下作者有哪些独 到见解?由此可见作者有什么样的治学精神?)
❖ (1)张良成功的原因:
❖ 苏轼 :能忍;
前人:得神奇之书
❖ (2)圯上老人身份:
❖ 苏轼: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源自文库人:鬼物
❖(3)而命以仆妾之役 省略兼状语后置句
❖(4)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 被动兼状后句
高祖发怒,
资料链接 见于词色。
❖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 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 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 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 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 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 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 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 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 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
4.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形容词作动词,成全,保全。
一词多义
❖ 怪:其事甚怪 (奇怪) 油然而不怪者 以……为怪异,感到怪异,意动用法
❖ 其:非子房其谁全之
(语气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
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 (用来 ……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