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方法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方法综述
读书报告
班级地质07-2班
学号 **********
姓名薛立超
地震勘探方法综述
发展简史
地震勘探始于19世纪中叶。
1845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1913年前后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际应用的水平。
1921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
1930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了3个油田。
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早期德国L.明特罗普的工作。
20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
30年代末,苏联Г.А.甘布尔采夫等吸收了反射法的记录技术,对折射法作了相应的改进。
早期的折射法只能记录最先到达的折射波,改进后的折射法还可以记录后到的各个折射波,并可更细致地研究波形特征。
50~60年代,反射法的光点照相记录方式被模拟磁带记录方式所代替,从而可选用不同因素进行多次回放,提高了记录质量。
70年代,模拟磁带记录又为数字磁带记录所取代,形成了以高速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记录、多次覆盖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相互结合的完整技术系统,大大提高了记录精度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
从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岩性和岩石孔隙所含流体成分。
根据地震时间剖面振幅异常来判定气藏的“亮点”分析,以及根据地震反射波振幅与炮检距关系来预测油气藏(见圈闭)的AVO分析,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从地震反射波推算地层波阻抗和层速度的地震拟测井技术,在条件有利时,可以取得有地质解释意义的实际效果。
现代的地震勘探正由以构造勘探为主的阶段向着岩性勘探的方向发展。
中国于1951年开始进行地震勘探,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查、煤田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及某些金属矿的勘查。
方法
包括反射法、折射法和地震测井(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
前两种方法在陆地和海洋均可应用。
研究很浅或很深的界面、寻找特殊的高速地层时,折射法比反射法有效。
但应用折射
法必须满足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特定要求,故折射法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应用反射法只要求岩层波阻抗有所变化,易于得到满足,因而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是反射法。
反射法
利用反射波的波形记录的地震勘探方法。
地震波在其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而继续传播。
在垂直入射情形下有反射波的强度受反射系数影响,在噪声背景相当强的条件下,通常只有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反射界面才能被检测识别。
地下每个波阻抗变化的界面,如地层面、不整合面(见不整合)、断层面(见断层)等都可产生反射波。
在地表面接收来自不同界面的反射波,可详细查明地下岩层的分层结构及其几何形态。
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与反射面的深度有关,据此可查明地层埋藏深度及其起伏。
随着检波点至震源距离(炮检距)的增大,同一界面的反射波走时按双曲线关系变化,据此可确定反射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
反射波振幅与反射系数有关,据此可推算地下波阻抗的变化,进而对地层岩性作出预测。
反射法勘探采用的最大炮检距一般不超过最深目的层的深度。
除记录到反射波信号之外,常可记录到沿地表传播的面波、浅层折射波以及各种杂乱振动波。
这些与目的层无关的波对反射波信号形成干扰,称为噪声。
使噪声衰减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组合检波,即用多个检波器的组合代替单个检波器,有时还需用组合震源代替单个震源,此外还需在地震数据处理中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反射波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遇到界面再度反射,因而在地面可记录到经过多次反射的地震波。
如地层中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界面,可能产生较强振幅的多次反射波,形成干扰。
反射法观测广泛采用多次覆盖技术。
连续地相应改变震源与检波点在排列中所在位置,在水平界面情形下,可使地震波总在同一反射点被反射返回地面,反射点在炮检距中心点的正下方。
具有共同中心反射点的相应各记录道组成共中心点道集,它是地震数据处理时所采用的基本道集形式,称为CDP道集。
多次覆盖技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除CDP道集之外,视数据处理或解释之需要,还可采用具有共同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具有共同炮点的共炮点道集、具有相同炮检距的共炮检距道集等不同的道集形式。
采用多次覆盖技术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削弱这类多次波干扰,同时尚需采用特殊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使多次反射进一步削弱。
反射法可利用纵波反射和横波反射。
岩石孔隙含有不同流体成分,岩层的纵波速度便不相同,从而使纵波反射系数发生变化。
当所含流体为气体时,岩层的纵波速度显著减小,含气层顶面与底面的反射系数绝对值往往很大,形成局部的振幅异常,这是出现“亮点”的物理基础。
横波速度与岩层孔隙所含流体无关,流体性质变化时,横波振幅并不发生相应变化。
但当岩石本身性质出现横向变化时,则纵波与横波反射振幅均出现相应变化。
因而,联合应用纵波与横波,可对振幅变化的原因作出可靠判断,进而作出可靠的地质解释。
地层的特征是否可被观察到,取决于与地震波波长相比它们的大小。
地震波波速一般
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高频成分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从而频率变低,因此波长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波长限制了地震分辨能力,深层特征必须比浅层特征大许多,才能产生类似的地震显示。
如各反射界面彼此十分靠近,则相邻界面的反射往往合成一个波组,反射信号不易分辨,需采用特殊数据处理方法来提高分辨率。
折射法
利用折射波(又称明特罗普波或首波)的地震勘探方法。
地层的地震波速度如大于上面覆盖层的波速,则二者的界面可形成折射面。
以临界角入射的波沿界面滑行,沿该折射面滑行的波离开界面又回到原介质或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
折射波的到达时间与折射面的深度有关,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折射波到达时间与炮检距的关系曲线)接近于直线,其斜率决定于折射层的波速。
震源附近某个范围内接收不到折射波,称为盲区。
折射波的炮检距往往是折射面深度的几倍,折射面深度很大时,炮检距可长达几十公里。
地震测井
直接测定地震波速度的方法。
震源位于井口附近,检波器沉放于钻孔内,据此测量井深及时间差,计算出地层平均速度及某一深度区间的层速度。
由地震测井获得的速度数据可用于反射法或折射法的数据处理与解释。
在地震测井的条件下亦可记录反射波,这类工作方法称为垂直地震剖面(VSP)测量,这种工作方法不仅可准确测定速度数据,且可详查钻孔附近地质构造情况。
浅震的特点及应用
1.特点: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探测对象规模小,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
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仪器轻便
2.应用: 地震勘探在众多物探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多,
西方:物探投资90%以上是地震,地震成了物探代名词
我国:地震是物探主要手段,论文最多,刊物最多,数字处理发展最快,
油田95%是地震发现的。
浅震应用广,水、工、环地质调查,岩土力学参数原位测试,人文调查,
工业找矿。
有关应用范围可用下图简要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