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情况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地区的农业资源有哪些优势?

土地辽阔,人均耕地0.37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多的省区。有黄河后套,土默特和西辽河三大平原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和土壤条件。全区人均浇地0.052公顷,比全国人均0.042公顷多23.8%。

光照条件优越,水热配合好,年辐射总量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日照时数也属全国高值地区。大部分农区年均气温2~8C。,适于多种农作物、蔬菜和牧草生长。由于平均气温日较差高达12~16C,十分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又由于年降水量集中在6~8月,雨热同期,有效降水比重大。农牧交错适于农牧结合。能源丰富可为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特别是属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风能丰富,全区有效风能贮量200~1000千瓦.小时/平方米.年以上。

内蒙古地区农业资源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1)水资源不足。内蒙古地区多属内陆高原气候,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一般为50~450毫米,主要农业区降水保证率达到80%的只有250~250毫米。而且降水年际变率大,部分地区在18%以上。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08.81亿立方米,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478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89.5%,为全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3%;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有量949.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37%。

(2)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1999年全区15岁以上文盲和半文盲占16.44%,比全国各省市多1.3个百分点,居31个省市的第16位。全区高等学校在校生只相当于全国在校人数的1.22%,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数只相当于全国在校人数的2.51%。每100名农业劳动力中,大中专程度人数仅1.65人,高中10.5人,初中46.1人,小学31.9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数9.8人。

(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1999年全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5350元,农民纯收入1903元,比全国平均少10%。农民对农业基建投入少,主要靠国家;全区农林牧渔业基本建设投资只相当于全国投资总额的3.83%,为全区总投资的5.26%。1999年全区旗县以上政府部门下属研究和开发机构以及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科技经费筹集和支出总数(自然科技领域)分别占全国的0.514%和0.492%,居全国的倒数第四位。

(4)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低。全区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形成生态类型以半旱生和旱生类型的植被为主。植被覆盖度和生物产量低,土壤质地粗,含水量低,抗风蚀水蚀能力差,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

(5)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按全区统计资料,1999年全区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1.5千瓦,为全国平均的39.8%。农业用电每公顷平均236.6千瓦时,相当于全国平均大的14.2%。化肥用量合计760142吨(折纯),只有53.4%的耕地施化肥,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量仅为全国每公顷317.2公斤的1/3左右。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4870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7.4%,而72.6%的耕地是旱作区。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1)种植业滥垦,以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为主的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长期以来由于粮食紧张,而导致盲目毁草种粮、毁林开荒,不适当扩大耕地面积,广种薄收,仅1990年到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被开垦的草场就达38.4万公顷。目前,全区101个旗县市(区)中,水土流失旗县有79个,占78.2%,人口占总人口的40%,水土流失面积87.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23.8%,占全区总面积的74%。而且荒漠化面积仍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扩展,恶化势头仍在加剧。2000年10次沙暴席卷大半个中国,给北方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带来严重危害,沙源主要来自内蒙古等地。

(2)林业集中过伐,重采轻造。在计划经济时期,每年要完成砍伐树木400~500万立方米的国家任务,还有大量的树木被盗伐,仅1999年到2000年3月全区盗伐林木案件达628起,毁林1067立方米;滥伐638起,毁林411立方米。虽然人工造林面积1988年达到160.5万公顷,比1949年的4.5万公顷增加近38倍,但和1962年比,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下降9.4%。1988年和1980年比蓄积生长量已大于消耗量,但其中成熟林生长量与消耗量之比为1:1.2,表明可开采资源逐渐减少。而且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很大,森林火灾等也加剧了森林资源的危机。

(3)草原超载过牧,草地退化和沙化严重。内蒙古草原牧区主要位于干旱地区,天然草场辽阔。但绝大部分是生产力很低的干草原(占全区草地可利用面积的14.8%、草原化荒漠地可利用面积的12.0%)。长期以来,由于忽视草场建设和保护,片面追求牲畜净增头数,对草场实行掠夺式的利用,造成严重的超载过牧,使草原再生能力受到破坏,天然植被退化,草原面积逐渐缩小,生产力严重下降。与20世纪60年代比,草甸草原产草量下降54%~70%,典型草原下降30%~40%,荒漠草原下降50%。草原植被日益稀疏低矮,牧草质量也大为下降,优质牧草减少,杂草和毒草相对增加,加之裸露的地表由于牲畜践踏和大风频繁,牧草沙漠化日益严重。乱挖对草原的破坏和影响也很大。每年春秋两季,大量闲散人员涌入我区西部草原挖药材、搂发菜,使成片的牧草被连根挖出或搂走,造成草场枯荒。

(4)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严重,湖泊萎缩。城镇工业污水排放量达6亿吨,其中呼市、包头、赤峰排放量超过1亿吨,这些废水、污水大部分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水渠、水库或渗入地下,西辽河、嫩江、黄河和内陆河水系都有污染。由于年降水量径流量都不大,冬季冰封期长,河流自净能力很低,一旦污染很难恢复。

地下水是农田灌溉和农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灌溉农田的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愈来愈大。虽然浅层地下水一般可由天然降水补给,只要开采适度,可以不断补给。但内蒙古地区降水量少,浅层水补给不足,而深层地下水是长期埋藏下来的,很不易补给。由于超量开采,长期采大于补,导致很多盟市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形成地下水沉降漏斗,呼和浩特、包头、通辽等中等以上城市地下水下降都较为严重。如呼和浩特市区深层地下水每年以1.74米的速度下降。机井越打越深,水位越降越低,甚至造成水资源枯竭。在市区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地下水平均下降40多米,漏斗中心水位下降达53米。为缓解日益严重的缺水状况,不得不建设引黄入呼工程。通辽市地下水每年下降0.5~0.6米,全市3000多台潜水泵因水位下降而报废。内蒙古中西部农村20世纪60~70年代打的大口井几乎已全部成为废井。

20世纪50年代初,内蒙古境内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总面积为5261平方公里,现在总面积只有3000多平方公里。

全区生态恶化仍在加剧,地带性的草原和荒漠植被均不同程度地退化。2001年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现示,生态环境恶劣区面积4956.5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43%,其中受人为破坏活动影响形成恶劣面积区为1730.29万公顷,占生态环境恶劣区面积的34.91%(即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沙漠、戈壁以及受人为活动影响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的区域)。生态恶化由原来的局部、小范围逐渐变为区域性,大范围,由原来以单要素为主的生态破坏逐渐发展成整个区域或流域的结构性破坏,生态功能退化甚至完全丧失。

为什么说内蒙古农村牧区用能结构不合理和能源紧张是导致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

目前,全区农村牧区能源总消费量为1308.11万吨标准煤,人均消耗量0.962吨标准煤。其中,生活用能1182.65万吨标准煤,占总消费量90.47%;生产用能125.46万吨标准煤,占总消费量的9.53%。由于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资源大量浪费。农村牧区用能是以生物质能消费为主,占总用能的83.9%,商品能源占15.9%,新能源占0.2%。在生活用能中生物质能所占比重达到总用能的92.8%,商品能源仅占7.1%,新能源仅占0.1%。生物质能中,秸秆的57.8%都作为燃料直接烧掉了。这种以生物质能作为主要生活用能的格局,不仅使用能效率低,环境污染加重,而且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源流动中断,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

为什么在一定意义上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农业建设应从草业建设起步?

根据资源条件,种养结合是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模式,农区和农牧结合区的农牧民有养牛养羊的习惯,但由于天然草场超载过牧,严重退化,而种植业产量低,冬储干草缺乏,常出现牲畜(尤其是羊)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导致畜牧业经济效益很低。出路在于将畜牧业和种草结合起来,以草兴牧,以草促牧。从大面积种草入手是内蒙古自治区实现现代畜牧业的基础。再者,内蒙古自治区干旱缺水,相当一部分退耕土地土层又薄,树木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即使是抗逆性很强的柠条目,由于生长缓慢,短期内很难发挥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而草耗水较少、见效快,保持水土作用大。一是草本植被蓄水固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作用很强。由于其株丛低矮密集,茎叶繁茂,能够严实地覆盖地面,不仅有效减少径流,还增加了地面粗糙度,可拦截风沙;草本植物根系密集,可疏松土壤,增大入渗,蓄积降水,固结土壤,减少侵蚀。二是草本植物生长快,适应性强,覆盖度大,能较快产生蓄水保土的效果。三是在营造植被中,可发挥乔灌草的互补功能,种草并不妨碍适合栽树的地方栽树,如草林间作或草林混交方式,可弥补单一植树的不足,增加郁闭度,提高治理质量和效益,实际上是以草护林、以草促林。种草不仅是生态建设的基础,而且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农民增收可以起到促进作用。草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十分畅销,出售草产品会增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出量,有悖于生态效益,但在一些人均土地较多的贫困地区,已将草业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主导产业和富县富民的支撑项目。寓生态效益于经济效益之中,进一步激发了群众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因此从草业起步,加强草业建设,为畜牧业提供物质基础,种草养畜、粪便还田才能较快地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造成内蒙古地区大部分农田土壤养分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农田投入不足,氮磷钾比例失调。2000年内蒙古全区按现有耕地(统计面积)计,平均化肥使用量每公顷只有91.2公斤,是全国平均319.0公斤的28.6%,是江苏耕地平均使用量662.8公斤的1/7,山东省562公斤的1/6,邻近的宁夏自治区每公顷耕地为186公斤,是我区的一倍。从氮磷钾的比例看,根据2001年内蒙古土肥站的资料,按实际施用量(占总面积的66.3%)每公顷氮、磷分别为95.6公斤,55.8公斤,钾肥施用量极少,氮磷钾三者肥分比例为1:0.58:0.013,虽然施磷肥量已大大增加,但钾素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磷、钾肥总量大体和氮肥用量相等,而内蒙古地区只有一半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