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地形改造恢复效果(2015年)
生态工程完工后,水域占恢复区总面积的比例从7.4% 增加到 53.2%;芦苇群落面积增加了 31.9%,碱蓬群 落面积增加了 4.5 倍,芦苇碱蓬群落占恢复区总面积比 例增加到 30.5%。低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减少了 78%, 减 少 的 面 积 有 79.8%转化为水面,从土地覆盖状况 变化可以看出,经过生态工程进行微地形改造,在雨季 降雨后,土地覆盖比例改善,水域和植被比例提高,供 鸟类觅食、活动场所增加;裸地比例由于雨季补水大幅 下降
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
目录
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介绍 湿地恢复工程的方法与模式
湿地恢复工程的规模
湿地恢复工程的效果
湿地恢复工程存在的问题
湿地恢复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1
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介绍
1.1黄河三角洲湿地风景
织就东营黄河三角洲“红地毯”的是一棵棵纤弱的碱蓬草
1.2黄河三角洲自然保区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 冲区、试验区三大部分。 保护区实行严格的区别管理政策。核心 区,属于绝对保护区,禁止任何单位、 个人进入,使其保持自然状态,按自然 规律演替;缓冲区进行非破坏性科学研 究、标本采集和从事教学等活动,但不 开展旅游等活动;试验区则有计划地开 展科研、教学、参观、旅游等活动,与 核心区作对比试验。 保护区下设3个管理站,分别为黄河口管 理站,;大汶流管理站,一千二管理站,
5 湿地恢复工程存在的问题
湿地恢复工程存在的问题
1.科学研究滞后,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工程虽已开展多年,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对 河口生态系统的演替、退化机制、退化程度的评价认识仍不够清楚 2.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仍然存在,近年来,利用湿地进行油田开发、农业、渔业生产 及生态旅游开发的活动越来越多,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正常演进过程已经受到了 严重的干扰和阻断。 3.执法能力不强,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执法力量薄弱 4.湿地退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野生动物栖息地面临威胁,尚有大面积退化湿 地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5.湿地资源过度利用、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亟待 加强、湿地管理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滞后
T
hanks 谢谢大家
土壤盐度与有机质含量
网格法湿地恢复后,土壤盐度发生了明 显的变化。2007 年,各层土壤盐度均处 于较高水平; 恢复后,0 ~ 20cm 和 20 ~ 40cm 土层的土壤盐度基本上呈 逐年降低,两个土层的土壤盐度减少率 分别达到70% 和 45%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恢复前后也有明显变 化。2010 年,0 ~ 20cm 土层与 20 ~ 40cm 土层有机质含量比 2007 年分别 增长了 38% 和 48%
芦苇沼泽湿地面积变化
调水调沙后改善了现有流路芦 苇沼泽湿地的面积和功能。 2010 年芦苇湿地沼泽面积达到 10 418. 36 hm2,比 1999 年 增加了 60% ,如图 所示
4.2 网格法湿地恢复工程的效果
湿地水域面积
恢复前后湿地水域面积发生了变化, 由于通过网格法引黄河水,湿地恢 复区水域面积增大,面积比例由恢 复前 2007 年的 0. 53% 增加到恢 复后 2010 年的 11. 82%
保护区生态恢复是在对黄河三角洲原湿地生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生态 演替理论,分析影响湿地退化的关键因子,采用工程措施,为生态系统的正 逆演替创造外界环境,保证生态向生物多样性方向演替。其方法简要归述为: (1)引蓄淡水,改变地表径流; (2)补充地下水,压低地下咸水位; (3)改变土壤基质,为生态系统的正逆演替提供条件 保护区是以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资源的保护为主体,在鸟类资源 中水禽是重点保护的主体。因此,生态恢复工程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要求: (1)恢复湿地生态,创造水禽适宜的生境; (2)水禽能得到有效保护
2.2湿地恢复方式
对于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的恢复方式主要有自然模式、半自然模式及人工模 式。 半自然恢复模式是指只对退化湿地生态系统补充水源,不施加其他人为措施 的生态恢复模式。在黄河口地区特别是三角洲保护区内部,半自然恢复模式 应成为近期退化湿地恢复的主要形式。三角洲最开始的湿地恢复工程基本上 都是半自然恢复模式,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如果保证补水,湿地草本植物群 落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就能恢复到较好的水平,植被生长良好,物种多样性增 加,恢复效果非常明显。
4 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
4.1 2002-2007年生态恢复工程效果
鸟类数量
在湿地恢复前的2000年,保护区有鸟类 283种,数量400万只;湿地恢复后的 2010年,鸟类有296种,数量600 万只。鸟类种类、数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湿 地恢复提供的良好栖息环境。 鸟类保护成效的一典型是东方白鹳的繁殖成 功。2003年东方白鹳首次在湿地恢复区 繁殖,至2010年有91对成功繁殖,孵 化幼鸟213只。东营市被称为“中国东方 白鹳之乡”。
水体总磷总氮去除率
通过分别监测湿地恢复区出水闸处 和进水闸处的污染物总氮和总磷浓 度,其结果表明水中的污染物在湿 地恢复区漫流过程中得到降解。 湿地恢复区污染物总氮和总磷去除 率在实施网格法湿地恢复工程后的 1 年内,自 2007 年至 2008 年去污 率变化非常明显,在2009—2010 年趋于稳定。
植物与鸟类
网格法湿地恢复前后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芦苇和香蒲成为优 势物 种,并 出 现 了 如 野 大 豆、水 蓼 等 很 多 新 物。 由于恢复工程实施后水深有所 增加、盐度下降,植物的种类 和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 经过开展湿地恢复工程,野生 水鸟种类明显增加,其中雁鸭 类的水鸟种类增加明显
4.3 2015年微地形法恢复工程效果
1.3黄河水沙与陆地面积
目前黄河三角洲湿地受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黄河断流、人类活动、 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地下海水入侵等影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工程设 施建设 和油田 开发
农业大 规模的 开发
退化原因
湿地污改道及风 暴潮影响
2 湿地恢复方法与模式
2.1湿地修复工程的方法
3 湿地恢复工程的规模
2002 年首次在大 汶流管理站建成了 5万亩(3333hm2) 湿地恢复区,2004 年底恢复区湿地面 积增5023.7hm2 的
2006年在大汶流管 理站实施湿地恢复工 程 10 万亩,总投资 2000 万元,建成 47 公里防潮堤坝和一批 引水泄水设施。
2011-2012年,自然保护 区大汶流管理站实施了芦苇复壮工 程,通过引蓄黄河水灌溉,挖建水 道,降低芦苇密度,提高芦苇质量, 有效地改善了湿地恢复区内的景观 2015 年 5 月设 和生物多样性 计实施了微地 形改造营造和水 位控制相结合的 生态恢复方案, 2008年在黄河口、一 历时三个月。 千二管理站又相继开展 湿地恢复工程。 自 2008 年以来,在保护 区内对1200 hm2的湿 地开展网格法湿地恢复
6
湿地恢复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湿地恢复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1.实现湿地基底的稳定性,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
2.增加湿地植被覆盖率和物种丰富度,恢复生物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 力,而引种及选育高效耐盐植物物种是关键 3.恢复湿地良好水文状况,保障水源供给,并对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控制,以改善湿 地水环境质量 4.恢复湿地土壤肥力,改善植被生长状况,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改良盐碱 地 5.减少和控制湿地环境污染,减少石油开发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 6.恢复湿地景观,增加视觉和美觉享受,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和谐发展 7.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科研工作与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湿地恢复工程的效果总结
1.通过实施湿地恢复工程,不仅湿地水域面积,并且土壤含水量与有机质含量明 显提高,土壤盐碱化程度明显下降,地表基本达到无明显碱斑,土壤改良成功。 2.湿地植被恢复呈顺向演替的趋势,湿生沼泽、草甸和灌丛等生境斑块面积增 加。湿地植物群落形成了以芦苇为绝对优势种的水生植物群落,伴生大量香蒲、 荻等水生植物,水生、湿生植物种类和数量多且生长旺盛,高度和盖度大,生物量 增加,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3.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鱼类等水生动物又重返湿地,为众多迁徙停歇鸟类提供 了丰富的食物、庇护场所甚至繁殖地,代表性湿地指示物种数量显著增加, 迁徙、繁殖鸟类数量明显增多,生态承载力得到大幅提高。
湿地指示物种变化———以丹顶鹤为例
丹顶 鹤 数 量 呈 明 显 的 增 长 趋 势,尤 其 在 1998~2001湿地生态恢复实施以前和20 02~2006生态恢复实施以后,丹鹤种群数量 有显著变化,进一步证实了湿地生态恢复的成效。
1999—2006 年间,丹顶鹤生境质量发生改变的栖息地面积为 17 842hm2,占栖息地总面积的 49. 2% ,其中明显改善的息地面积为 10 401 hm2,占总面积的 28. 7% 。
截止到 2011 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累计恢复湿地面积 19 000 hm2。自 2002 年起, 通过10 余年的黄河水沙调控和河口湿地人工修复,河口流路区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显著恢复。
湿地恢复工程的措施
物理方法:2002 年 7 月份开始实施湿地恢复工程,整个工程主要是通过引灌 黄河水、沿海修筑围堤、增加湿地淡水存量、调水调沙措施,来强化保护区生 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和平衡作用,改善鸟类的生存环境。针对黄河三角洲地 区淡水资源短缺这一现象,运用污水灌溉退化湿地的修复方式。 化学措施:1953 年在滨海盐渍土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盐渍土改良站——— 六户水利土壤改良试验站。使用盐碱改良剂。 生态措施:实施以土壤改良为重点的上农下渔、条台田整地改良、深松土壤、 化学改良与种植耐盐牧草相结合的植被恢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