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与水稻病虫害的持续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为了适应国际大市场变化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向追求高效为目标的结构转变。我国农产品向初级产品为主,在加入WTO后,市场结构更复杂,市场竞争更激烈,对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体制和经济政策上的改变,在农业生产上,给植保技术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1、种植业结构调整期植保技术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1种植业结构调整期带来的病虫害发生变化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3000万公顷,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5%。水稻病虫害是影响中国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国主要稻区水稻耕作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双季稻面积缩小,单季稻面积扩大,单、双季稻混栽及多种栽培方式共存;效益较高的优质稻、特色水稻面积的扩大,增加了水稻品种的多样性,也扩大了感病、感虫品种种植面积;旱作和其他经济作物面积扩大,插花种植面积大,使农田生态进一步复杂;害虫的食料和栖息场所增多,为病虫的发生提供了更丰富的生存条件和避难场所。水稻耕作制度的的改变是影响稻螟种群消长的重要因素,因为桥梁田增多,导致水稻三化螟数量回升以致暴发。害虫的食料和栖息场所增多,春玉米、甘蔗、茭白等非稻作寄主面积扩大和插花种植,有利于二化螟种群的繁衍,造成病虫害年年大范围发生。例如,2004年,湖北省黄冈市早稻二化螟卵块数平均为30705块每公顷,是2003年的11倍,同年孝感市沙河镇中稻秧田卵块也达67万每公顷。由于耕作栽培制度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传毒昆虫灰飞虱的桥梁寄主增多,加上稻麦连茬等栽培措施及栽培制度轻型化,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浙江省北部晚粳稻区也呈快速扩大之势,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很大威胁。例如,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仅在浙江北部粳稻区发生,2005年发病区域扩大,涉及到嘉兴、湖州等5个市的20个以上县(市、区),发病面积达到万公顷以上。栽培水平的提高,氮肥的过量使用,使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的发生形势一直比较严重。近年来,我国因水稻病虫害为害产量造成水稻产量损失达400万—500万吨。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是中国水稻生产上为害严重的几种重要病虫害,2001—2004年,全国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850万公顷次,其中螟虫发生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给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带来了新挑战。

全球气候异常带来的病虫害发生变化

近10多年来,我国主要稻区明显出现冬暖,秋热,春季气温高,降水少,台风频繁,这些条件使病虫害越冬成活率提高,活动期延长,世代数增加,为害种类增多,分布范围扩大,可见,全球气候异常特别是有利于病虫害的种群增长。例如,在江淮稻区出现螟虫的主害代明显提前,经常出现代数增加,第1—3代连续严重危害现象。在长江流域的稻区,二化螟由原来的一代重发型变为一代、三代重发型;三化螟则由三代重发型发展为部分稻区二代、三代、四代连续重发;气候变暖使单季稻区北移,单季稻面积扩大,对二化螟发生有利,害虫蛾峰期拉长,世代重叠严重,防治难度加大。在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第四代部分虫源,从原来迁出转化为滞留种群,在许多地区造成严重危害。如2003年,江苏干江地区第四代稻纵卷叶螟蛾峰量高达250000头每公顷,百穴卵量高达1966粒,卷叶率达30%以上。2005—2006年,迁飞性害虫由于连续多个台风登陆后,西行北上形成大范围长时间的迁入,加上凉夏暖秋的气候条件及其他有利条件,造成了暴发成灾。华南、江南和西南稻区5—6月份稻飞虱普遍出现了5次以上迁入峰,江南稻区稻飞虱发生之早、虫量之多、范围之大,远远超出常年。江南北部、长江流域、江淮稻区6月中旬至7月中旬也出现3—4次迁入峰,经防治后,稻飞虱田间虫量仍上升很快,一般百丛虫量为1000头左右,多的达

2000—3000头,局部高达5000头以上。2005年,华南、江南、长江流域、西南中部稻区均出现稻纵卷叶螟万每公顷以上的蛾量迁入峰,局部如西南稻区中部蛾量达万头每公顷,局部高达15万—30万头,为历史罕见。2006年,稻飞虱再次暴发成灾,江淮稻区、长江流域虫量普遍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例如在湖北监利,早、中熟中稻一般每百丛8万—10万头,迫使部分中稻提早10天左右收获,产量损失20%--25%,严重危及水稻生产。

1、3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带来的病虫害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产品经济时代的结束,效益农业时代到来,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也带来了病虫害发生了变化。从栽培方法来看,早播、高肥等高产措施及省工、低耗的轻型栽培技术将会继续发展并在更大面积上应用,这使在同一生态区多种稻作方式并存,因此水稻病虫害为害将会进一步加重。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使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生危害明显增加。稻米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对稻米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种、优质稻米等高质量品种的生产将得到较大推广。水稻品种结构向优质、多样、专用方向发展,而优质、丰产、多抗水稻品种的选育则相对滞后。一些优质、专用而抗性相对较差的品种的应用,已引起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白叶枯病等病虫害频繁发生、危害加重,并诱导病原菌、害虫生理小种和微生物变异。例如,两优培九、红莲优6号、粤优938、鄂香1号等优质中稻病虫害发生的危害普遍加重。2003—2005年,湖北省植保总站在孝感市调查,两优培九二化螟枯心率高达42%,稻曲病病穗率在15—35%,鄂香一号二化螟是两优培九的两倍。2004年,湖北省中、晚稻稻曲病大流行,发生面积100万公顷,部分优质稻品种病丛率高达81%,病穗率高达41%。此外,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无公害农产品将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方向,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绿色食品生产成为粮食生产的要害问题,使水稻主要病虫害治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1、4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十几年来,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镇的工厂和服务行业,农村普遍出现;老人、妇女种田的问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加上农村劳动力不足,许多农民不掌握病虫情发生的变化,或不认识病虫害防治对象,因此无法适时施药,导致错过用药时间。加之用药品种也常常不对路,致使防治效果降低。遗留的病菌,虫口数量惊人,成为下一阶段病虫滋生的重要源地。有的地区,农民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技术服务,因盲目地滥用、乱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而引起人、蓄中毒甚至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制和种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在一些农村,由于管理不善,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利失修、农田抛荒、杂草丛生现象,造成病虫害回升,危害加重。在生产资料市场,病虫害大暴发造成农药供不应求,加上市场管理不善,乱买农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导致防止效果降低,防止成本上升,另外,病虫害抗药性增长,也造成防治失效,危害加重。这一切,都是我们当前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1、5杂交水稻的国际化推广带来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是通过杂种优势使水稻产量出现有常规纯系品种增产至少20%的生产技术,目前在世界20多个国家示范和推广。水稻是东南亚农业的主导作物,目前,东南亚地区水稻面积约4267万公顷,占世界水稻面积的28%左右,东南亚主要水稻生产国有印度、越南、菲隶宾等,其生产应用的杂交稻种子主要依赖于我国进口,例如,近年来,隆平高科、湖北种子集团公司、丰乐公司、亚华公司等种子企业出口杂交稻种子的贸易额成倍增长。目前,我国生产杂交稻种子20万吨,年出口量为8000吨左右。由于使用的组合主要为汕优系列、威优系列、II优系列等与国内杂交稻组合具有亲缘同一性,带来了虫源地与迁移地的作物抗性的同一性,使得害虫抗药性的筛选压力加大。此外,我国从1991年开始向越南等国出口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