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作者:李玉峰
来源:《职教论坛》2010年第05期
摘要:通过UIP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对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三所高等职业院校51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约43%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15.2%有较严重心理问题。

调查还发现,城乡、家庭关系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男女学生不存在显着差异。

提出了高职院校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CTF06009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玉峰(1968-),女,河北蔚县人,硕士,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10)05-0084-03
一、问题提出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正迅猛发展。

中央七部委曾于2004年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以后的高校招生中,高职生应占总招生人数的半数以上。

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指引下,近年高职毕业生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例如,2006年毕业212万,不足50%,2007年毕业258万人,占52%,可见,高职生已经是我国高校的主体人群,超过“半边天”。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一项以我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占20.23%[1];另一项针对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有29.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近10%的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心理障碍[2]。

邱开金[3]使用随机抽样法对浙江某职业学院的79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大、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成就感弱:进职业院校是学生本人意愿的仅为43.8%,热爱所学专业者仅占29.8%;26.5%的学生对完成学业“没有信心”。

我院2006年由师范类转型为职业类院校,为准确地掌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联合另两所高职院校,通过UPI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测查三所院校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为我们的学生心理咨询和教育工作提供实证性依据,以期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为河北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赤峰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共517人,其中男生185人,女生332人,回收有效问卷509份。

(二)研究工具
UPI(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大学生人格问卷[5]。

该量表由三部分组成:其一是被试的基本情况,由性别、城乡、家庭关系等组成。

其二是问卷本身,由60个项目构成:其中16个身体症状的项目,40个精神状态的项目和4个测伪尺度(肯定选择计1分,满分56分),涵盖了大
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

其三是附加题,主要了解被试对其心理健康状态的自我评价。

(三)数据收集
2008年4月,三所职业院校以系部为单位,在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测试。

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最近一年来经常感受到的情况,用10分钟时间填写每个题目。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UPI筛选结果表明:在517名被试中,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学生79人,占总数的15.2%;有某些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143人,占总数的27.6%;心理健康学生295人,占总人数的57.1%。

第一类与第二类学生,应当引起学校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见表1.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与城乡差异
表2显示:在性别方面,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因而提示我们,男、女生需要同等的关注程度。

表3显示:在城乡差别方面,城市和农村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13.01),应
该给予更多关注。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关系差异
表4揭示:父母离异或家庭破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完整家庭学生水平,家庭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P
四、讨论
经过UPI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让人担忧,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42.8%,其中15.2%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问题,27.6%的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两部分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另外,农村学生、离异或家庭破裂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各个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五、建议
(一)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高职教育
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学生、家长而言,高中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目标无疑是高等学府,而高职院校基本上不属于他们心目中的名牌大学。

我国自一千五百年前实施科举考试,到上世纪末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考试形式、内容越来越合理、人性化,但不论对于学生还是家长,心中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意识却不曾有多大变化,学习考试的终极目标是“仕”,当官。

自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技术工人,是干活的“蓝领”,是被大多数学生、家长不屑的,被高职院校录取是各种各样原因后的不得已而选之,甚至有的学生“伤痕心理”很重。

所以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显示更低就不足为奇。

实际上,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即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更是我国的现实要求,我国13亿多人口,仅靠少数高校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不现实的。

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所以,合格的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的特点。

目前,我国技术技能劳动者有七千多万,但其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6%,而高级工只占4%,所以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比,缺口大、供给不足[5]。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实际上,这类人才既不属于“白领”,也不属于“蓝领”,而是应用性白领,有人称之为“银领”。

高技能“银领”人才的培养对个人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业”,因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考入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一样光荣,甚至更有前途是维护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际效果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把心理健康课纳入课程体系,也有了针对高职院校的专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但由于师资专业化水平、校方重视程度、设施设备等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的限制,导致心理健康课往往流于形式,多数成了“勾勾画画、记记背背”的纯学科学习形式,学生无法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因而面对个人问题时依然束手无策。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应通过多种实际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如人际交往训练、心理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抗挫折心理承受训练、就业指导训练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另外,在课程考核环节,也应该多采用个案分析、自我剖析、心理调研、讨论答辩等方式进行,使心理健康课真正成为学生心理成长的良师益友。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
新生入校后就应该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成学生心理问题筛查、跟踪、干预、控制一体化机制,使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

对筛查出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基于保密原则下,建立班主任、心理咨询员以及家长的协调合作团体,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咨询服务。

根据UPI问卷调查,农村学生、贫困学生、离异家庭学生,在班级或同伴中,往往感觉不自信,有较高的自卑感。

多数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一方面学习勤奋、诚实朴实,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城市学生“见多识广”、不能明显展现某种突出的才艺,可能经常成为同学们忽视或取笑的对象。

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学生,相比于完整家庭的学生,他们内心往往承受更多的苦涩,体验更多的孤寂,他们需要更多的温情关怀。

对于这些弱势群体学生,可以通过个别或小团体辅导形式,帮助他们分析现状,学习改变现状的策略,增强他们改变现状的信心。

(四)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与心理自助体系
各院应建立独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拨付专项经费,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场地、训练设备、咨询员培训等硬件和软件建设,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规章制度,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同时,应该积极完善学生心理自助体系,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心理健康意识。

学生心理健康自助体系可以由院级心理协会、系部心理沙龙、班级心理成长小组组成,建立涵盖所有学生的心理保健机构,发现问题倾向及时向上一组织反映,学生心理自助体系可以在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各项活动。

(五)营造学生心理成长的支持性环境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整体工程,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通过构建和谐健康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责无旁贷的。

校园文化时时处处蕴藏教育内涵,隐身于课余生活、舆论导向、师生关系等日常生活之中,悄然无声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塑造。

我们应精心打造学生生活环境,将其作为协同构建心理成长环境的“大事”来经营。

为学生搭建发挥才艺、彰显个性的舞台,经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才
艺大赛、文化艺术周等活动,包括各种知识竞赛、职业技能表演、文艺联欢、社会实践调查等。

使高职学生的参与精神、合作意识得以渗透,融教育于无形,即体验了大学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又悄然锻炼了优秀专业人才必备的个性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佚名.当代大学生遭遇心理困惑[OL]./cat
alog2/catalog73/catalog120/catalog285/6_40035.html/2006-01-16.
[2]徐炳谦,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03).
[3]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02).
[4]汪向东,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时红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